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高效降解菌对典型苯系物的降解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4 19:33
  随着苯系物在石油化工企业、能源交通及室内装修等行业的广泛污染日益严重问题,苯系物废水、废气污染治理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从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池和好氧池中采取活性污泥及生物填料,以苯乙烯琼脂块为唯一碳源分离、获得苯系物高效降解菌种命名为MJ001。所筛选的菌株个体形态为稍弯、两端钝圆的杆菌,大小0.5~0.7μm×1.5~2.5μm,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着色不明显,兼性需氧,最适生长温度25℃35℃,最适pH范围6.0~7.5,三糖铁实验K/K,氧化酶反应阳性。对驯化、分离的微生物菌16S rDNA序列测定及BIOLOG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2.考察了微生物菌MJ001在苯乙烯、甲苯水溶液中的生长和降解特性。结果表明,MJ001在30℃、pH值为6.5时达到最大生物量,同时苯乙烯及甲苯在30℃、pH值为6.5时具有最大降解效率。进一步考察了MJ001在苯乙烯浓度1mg/L~7 mg/L时均能在24 h内生长良好,在4 mg/L时,稳定期菌体浓度最大。MJ...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苯系物的来源与分类
        1.1.2 苯系物的性质与危害
        1.1.3 苯系物的控制技术
        1.1.4 本研究的意义
    1.2 苯系物废水处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苯系物废气处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1.4 生物过滤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典型苯系物的选择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苯系物高效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用水水质与接种污泥
        2.1.2 试验试剂与设备
        2.1.3 培养基的制备
        2.1.4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步骤
        2.1.5 菌株的16S rDNA 序列测定
        2.1.6 菌株的Biolog 鉴定
    2.2 驯化方法的比较
    2.3 菌株的形态及生化特性
    2.4 MJ001 的16S rDNA 序列提取结果
    2.5 Biolog 鉴定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菌株MJ001 对水中典型苯系物的降解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试剂和设备
        3.1.2 分析方法
    3.2 菌株MJ001 在苯乙烯水溶液中的生长特性
        3.2.1 温度的影响
        3.2.2 pH 值的影响
        3.2.3 苯乙烯初始浓度的影响
    3.3 菌株MJ001 对苯乙烯的降解特性
        3.3.1 温度对苯乙烯降解效果的影响
        3.3.2 pH 值对苯乙烯降解效果的影响
        3.3.3 溶解氧对苯乙烯降解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苯乙烯对降解效率分析
    3.4 菌株MJ001 在甲苯水溶液中的生长特性
        3.4.1 温度的影响
        3.4.2 pH 值的影响
        3.4.3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
    3.5 菌株MJ001 对甲苯的降解特性
        3.5.1 温度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3.5.2 pH 值对甲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3.5.3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
        3.5.4 甲苯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株MJ001 处理实际含苯系物工业废水的应用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测试方法
    4.2 菌株MJ001 对实际工业废水中典型苯系物的降解效率
        4.2.1 苯乙烯的降解效率
        4.2.2 甲苯的降解效率
    4.3 添加菌株MJ001 后废水可生化效果分析
    4.4 实际工业废水生化需氧量的快速分析检测
        4.4.1 微生物电极法测定BOD 的原理
        4.4.2 配置溶液
        4.4.3 微生物膜的制备与活化
        4.4.4 仪器条件
        4.4.5 普通微生物膜及MJ001 微生物膜快速检测企业废水中的生化需氧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过滤塔对甲苯废气的去除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微生物的来源与驯化培养
        5.1.2 实验装置
        5.1.3 生物过滤塔启动过程
        5.1.4 操作条件
        5.1.5 分析方法
    5.2 生物过滤塔对甲苯气体的去除效果
    5.3 生物过滤塔运行性能的影响因素
        5.3.1 气体流量的影响
        5.3.2 进口浓度的影响
        5.3.3 气体湿度的影响
    5.4 气体CO_2 的变化
    5.5 生物量的积累
    5.6 渗滤液的变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用16S r DNA序列分析和Biolog快速鉴定方法鉴定产脂肪酶菌株[J]. 张朝正,郭兰珍.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05)
[2]生物过滤技术在恶臭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 李建军,张甜甜,孙国萍,梁世中.  环境工程学报. 2008(05)
[3]白腐真菌生物过滤塔处理氯苯气体的研究[J]. 王灿,席劲瑛,胡洪营,于茵,文湘华.  环境科学. 2008(02)
[4]生物过滤法处理炼油污水厂恶臭废气[J]. 耿长君,张春燕,吴丹,郝丽,全燮.  化工学报. 2007(04)
[5]气液环境下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在载体表面的附着性能研究[J]. 王灿,席劲瑛,胡洪营,文湘华,于茵.  环境科学学报. 2007(01)
[6]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挥发性有机物[J]. 李洁,李坚,金毓峑,梁文俊,李依丽.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06)
[7]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技术及其发展[J]. 蒋卉.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04)
[8]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技术及研究进展[J]. 刘亚敏,付智娟.  江西化工. 2006(01)
[9]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吴碧君,刘晓勤.  电力环境保护. 2005(04)
[10]挥发性有机废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J]. 樊奇,羌宁.  四川环境. 2005(04)

博士论文
[1]生物过滤塔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气体的研究[D]. 席劲瑛.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43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643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2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