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不同有机组分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3 13:10
PM10和PM2.5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大量体外毒性研究证实了颗粒物上有机物的毒性,但其作用机制至今不太清楚。研究以北京市三个采样点冬夏两季的PM10和PM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组分为研究对象,用Ames试验检测其致突变性;以小鼠肺泡巨噬细胞、人肺泡上皮细胞为靶细胞,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的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和DNA―蛋白质交联及其自发修复;对北京9个采样点冬季PM10和PM2.5及其有机物的污染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采样期内北京市PM10和PM2.5及其有机物污染相当严重。夜间颗粒物浓度总体上高于日间浓度。各采样点有机质族组分分布主要呈现沥青质>非烃>饱和烃>芳烃的趋势。(2)所有的PAHs和非烃组分都具有较强的致突变性且以移码型突变为主;两个采样点的PAHs组分主要是间接致突变物。PAHs和非烃组分都可导致细胞存活率的降低,可能来自于细胞受到的氧化损伤;导致细胞阻滞于G0/G1期、G2/M期;引发细胞凋亡;导致RAW267.4细胞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和DNA―...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北京市大气污染状况
1.2 大气颗粒物及其有机污染物
1.2.1 概述
1.2.2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
1.2.3 PM_(10)和PM_(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4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3 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物的毒性研究
1.3.1 试验方法
1.3.2 有机物的毒性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2 北京市冬季PM_(10)和PM_(2.5)的污染变化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点
2.1.2 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
2.1.3 有机提取物及组分分离
2.2 大气颗粒物PM_(10) 和PM_(2.5) 的污染特征
2.2.1 PM_(10) 和PM_(2.5) 的浓度水平
2.2.2 PM_(10) 和PM_(2.5) 的空间分布特征
2.2.3 PM_(10)和PM_(2.5)的日变化特征
2.3 大气颗粒物PM_(10) 和PM_(2.5) 污染水平的影响因素
2.3.1 相对湿度的影响
2.3.2 温度的影响
2.3.3 风速的影响
2.3.4 逆温的影响
2.4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可溶有机物及其组分的分布特征
2.4.1 PM_(10) 和PM_(2.5) 中可溶有机物的浓度分布特征
2.4.2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族组成
2.5 小结
3 北京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的致突变性及其影响因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PM_(10) 和PM_(2.5) 的采集及预处理
3.1.2 S_9 的配制
3.1.3 Ames 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的致突变性
3.2.2 颗粒物和化学分析
3.2.3 多环芳烃和非烃组分致突变性的影响因素
3.2.4 多环芳烃和非烃组分的致突变性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4 北京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的细胞毒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4.1.2 PAHs 成分分析
4.1.3 细胞存活率测定
4.1.4 细胞周期测定
4.1.5 细胞凋亡测定
4.1.6 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AHs 分析
4.2.2 多环芳烃和非烃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2.3 多环芳烃和非烃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2.4 多环芳烃和非烃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北京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对DNA 的损伤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环芳烃和非烃对细胞DNA 的损伤
5.2.2 GSH 对DNA 损伤的影响
5.2.3 DNA 损伤修复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J]. 车瑞俊,刘大锰,袁杨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05)
[2]北京市2005年夏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J]. 董雪玲,刘大锰,袁杨森,杨灿,车瑞俊,刘志华. 环境工程学报. 2007(09)
[3]北京市秋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研究[J]. 袁杨森,刘大锰,车瑞俊,董雪玲. 生态环境. 2007(01)
[4]沙尘暴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J]. 孟紫强,张全喜,耿红.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6(03)
[5]北京市区春季交通源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 刘大锰,黄杰,高少鹏,马永胜,安祥华. 地学前缘. 2006(02)
[6]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与城市热岛[J]. 周凯,叶有华,彭少麟,粟娟. 生态环境. 2006(02)
[7]大气PM2.5对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性[J]. 郑灿军,王菲菲,郭新彪.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6(01)
[8]细胞凋亡的检测技术与方法[J]. 王嘉宁,郭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5(06)
[9]北京市区春季燃烧源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J]. 刘大锰,马永胜,高少鹏,黄杰,安祥华. 现代地质. 2005(04)
[10]城市大气PM10对HLF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与凋亡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 米生权,赵晓红,陶燕,牛静萍,刘璇.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5(05)
博士论文
[1]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特征及来源判识[D]. 董雪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2]广州大气颗粒物不同组分遗传毒性初步研究[D]. 徐海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
硕士论文
[1]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肺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姜薇.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沙尘暴细颗粒物的DNA损伤及氧化应激作用[D]. 张全喜.山西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54912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北京市大气污染状况
1.2 大气颗粒物及其有机污染物
1.2.1 概述
1.2.2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
1.2.3 PM_(10)和PM_(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4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3 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物的毒性研究
1.3.1 试验方法
1.3.2 有机物的毒性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2 北京市冬季PM_(10)和PM_(2.5)的污染变化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点
2.1.2 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
2.1.3 有机提取物及组分分离
2.2 大气颗粒物PM_(10) 和PM_(2.5) 的污染特征
2.2.1 PM_(10) 和PM_(2.5) 的浓度水平
2.2.2 PM_(10) 和PM_(2.5) 的空间分布特征
2.2.3 PM_(10)和PM_(2.5)的日变化特征
2.3 大气颗粒物PM_(10) 和PM_(2.5) 污染水平的影响因素
2.3.1 相对湿度的影响
2.3.2 温度的影响
2.3.3 风速的影响
2.3.4 逆温的影响
2.4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可溶有机物及其组分的分布特征
2.4.1 PM_(10) 和PM_(2.5) 中可溶有机物的浓度分布特征
2.4.2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族组成
2.5 小结
3 北京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的致突变性及其影响因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PM_(10) 和PM_(2.5) 的采集及预处理
3.1.2 S_9 的配制
3.1.3 Ames 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的致突变性
3.2.2 颗粒物和化学分析
3.2.3 多环芳烃和非烃组分致突变性的影响因素
3.2.4 多环芳烃和非烃组分的致突变性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4 北京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的细胞毒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4.1.2 PAHs 成分分析
4.1.3 细胞存活率测定
4.1.4 细胞周期测定
4.1.5 细胞凋亡测定
4.1.6 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AHs 分析
4.2.2 多环芳烃和非烃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2.3 多环芳烃和非烃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2.4 多环芳烃和非烃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北京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和非烃对DNA 的损伤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多环芳烃和非烃对细胞DNA 的损伤
5.2.2 GSH 对DNA 损伤的影响
5.2.3 DNA 损伤修复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J]. 车瑞俊,刘大锰,袁杨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05)
[2]北京市2005年夏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J]. 董雪玲,刘大锰,袁杨森,杨灿,车瑞俊,刘志华. 环境工程学报. 2007(09)
[3]北京市秋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研究[J]. 袁杨森,刘大锰,车瑞俊,董雪玲. 生态环境. 2007(01)
[4]沙尘暴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J]. 孟紫强,张全喜,耿红.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6(03)
[5]北京市区春季交通源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 刘大锰,黄杰,高少鹏,马永胜,安祥华. 地学前缘. 2006(02)
[6]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与城市热岛[J]. 周凯,叶有华,彭少麟,粟娟. 生态环境. 2006(02)
[7]大气PM2.5对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性[J]. 郑灿军,王菲菲,郭新彪.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6(01)
[8]细胞凋亡的检测技术与方法[J]. 王嘉宁,郭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5(06)
[9]北京市区春季燃烧源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J]. 刘大锰,马永胜,高少鹏,黄杰,安祥华. 现代地质. 2005(04)
[10]城市大气PM10对HLF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与凋亡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 米生权,赵晓红,陶燕,牛静萍,刘璇.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5(05)
博士论文
[1]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特征及来源判识[D]. 董雪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2]广州大气颗粒物不同组分遗传毒性初步研究[D]. 徐海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
硕士论文
[1]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肺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姜薇.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沙尘暴细颗粒物的DNA损伤及氧化应激作用[D]. 张全喜.山西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54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65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