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丁草胺与土壤及土壤组分作用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1 13:15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土壤污染也日益突出。与重金属污染相比,有机物的污染要广泛得多。防止和修复土壤有机污染、保护土壤环境安全,以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研究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搞清土壤组分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将为预测和评价有机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预防和修复土壤有机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这对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目前中国施用量最大的三种除草剂之一的丁草胺为目标有机污染物,研究丁草胺在中国东部13种地带性土壤中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着重围绕土壤不同组分或不同粒径对丁草胺的吸附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丁草胺在13种地带性土壤上的等温吸附行为可以用Frundlich方程进行很好的拟合,土壤有机质是影响丁草胺吸附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无机组分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丁草胺的吸附产生影响。通过对文献已报道和本研究共36种土壤的统计分析...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文中缩略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农药类有机污染物的土壤吸附研究概况
        1.1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或沉积物上的吸附理论和模型发展
        1.2 吸附行为的定量描述—吸附等温线
    2 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的因素
        2.1 土壤理化特征
        2.2 有机物结构和性质
    3 土壤活性吸附组分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
        3.1 吸附机理概述
        3.2 土壤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及机理研究
        3.3 土壤粘土矿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及机理研究
    4 迟滞效应
        4.1 引起迟滞效应的因素
        4.2 解吸等温线形式
        4.3 迟滞效应量化表示(迟滞系数)
    5 目标污染物丁草胺的研究背景
        5.1 生态毒性
        5.2 吸附行为
        5.3 光解
        5.4 水解
        5.5 迁移
        5.6 检测方法
    6 问题和展望
    7 论文研究目标和思路
第二章 丁草胺在土壤—水界面的等温吸附行为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化学药品
        1.2 土壤样品
        1.3 吸附实验
        1.4 气相色谱(GC)条件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讨论
        2.1 供试土壤性质
        2.2 丁草胺的吸附等温线
        2.3 土壤理化性质对丁草胺吸附行为的影响
        2.4 丁草胺吸附的有机碳标准化分配系数(K_(oc))
        2.6 土壤中粘粒与有机质含量相对比值(RCO)与K_f的关系
    3 结论
第三章 丁草胺在土壤—水界面的动力学吸附行为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土壤样品及理化性质
        1.2 动力学吸附实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讨论
        2.1 丁草胺的平衡吸附量与吸附平衡时间
        2.2 丁草胺的动力学吸附模型
        2.3 动力学方程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 结论
第四章 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及贡献
    1 材料和方法
        1.1 同粒径组分及去除有机质粘粒的制备
        1.2 吸附解吸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土壤粒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异
        2.2 土壤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等温吸附及方程模拟
        2.3 丁草胺在土壤粒径组分固液两相间的分配吸收(K_d)
        2.4 土壤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有机碳标准化吸附吸收(K_(OC))
        2.5 土壤粒径组分的吸附贡献率
        2.6 土壤粒径组分吸附丁草胺的解吸迟滞效应
    3 讨论
        3.1 低浓度时的非线性吸附
        3.2 有机碳标准化分配系数(K_(oc))
        3.3 迟滞现象原因探讨
    4 结论
第五章 无定型氧化铁对丁草胺的吸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无定型水合氧化铁、无定型水合氧化铁包被土壤的制备及其性质测定
        1.2 X衍射分析
        1.3 吸附解吸试验与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丁草胺在不同固相—水平衡体系中的等温吸附曲线及方程模拟
        2.2 丁草胺在土壤/矿物—水平衡体系中的分配系数(K_d)
        2.3 丁草胺的解吸滞后特征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土壤纯矿物、腐殖酸对丁草胺的吸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其性质测定
        1.2 吸附试验
        1.3 解吸试验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丁草胺的等温吸附方程
        2.2 丁草胺在不同固相液体系中的分配系数及标准化分配系数
        2.3 丁草胺的解吸迟滞效应
    3 讨论
    4 结论
第七章 土壤有机无机组分对丁草胺吸附贡献率的求算方法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等温吸附试验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模拟体系中无机组分吸附贡献显著时的有机碳阈值求解
        2.2 土壤中有机无机组分吸附贡献率的定量化求算
        2.3 土壤中无机组分贡献显著时有机质阈值的求解
    3 讨论
    4 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丁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1.2 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及其贡献
        1.3 纯矿物和腐殖质与丁草胺的相互作用
        1.4 无定型氧化物对丁草胺吸附的影响
        1.5 粘土无机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双重作用
        1.6 丁草胺有机碳标准化分配系数(Koc)分散性的原因
        1.7 土壤有机无机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判断方法探讨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4.1 低浓度非线性吸附现象
        4.2 有机无机复合体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
        4.3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Ⅲ.农业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菲和苯并[a]芘的分配特征[J]. 倪进治,骆永明,张长波.  土壤学报. 2006(05)
[2]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J]. 李秀华,倪进治,骆永明.  土壤. 2006(05)
[3]苯并(a)芘在黄河水体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特征[J]. 夏星辉,孟丽红,呼丽娟.  环境科学学报. 2006(02)
[4]敌敌畏和丁草胺对沼蛙蝌蚪的毒性影响[J]. 耿宝荣,姚丹,张秋金,黄浩.  中国环境科学. 2005(S1)
[5]杀虫剂敌敌畏和除草剂丁草胺对斑腿树蛙蝌蚪的遗传毒性(英文)[J]. 耿宝荣,姚丹,薛清清.  动物学报. 2005(03)
[6]杀虫剂敌敌畏和除草剂丁草胺对饰纹姬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实验[J]. 薛清清,姚丹,黄泽宇,柯琦,温晓,耿宝荣.  四川动物. 2005(02)
[7]除草剂丁草胺对黄鳝的遗传毒性[J]. 胡庚东,陈家长,吴伟,瞿建宏,范立民,吴进才.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5(01)
[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0%丁草胺水乳剂[J]. 孙秀梅.  当代化工. 2004(04)
[9]用固相萃取和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环境水体中痕量农药[J]. 任丽萍,田芹,刘丰茂,江树人,王平,刘承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4(02)
[10]五氯酚在酸性土壤表面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 卞永荣,蒋新,王代长,赵振华,孙磊,陈亮,周道斌.  土壤. 2004(02)

博士论文
[1]五氯酚的土水界面行为及其在毫米级根际微域中的消减作用[D]. 何艳.浙江大学 2006
[2]溶解性有机质对莠去津在土壤/矿物-水界面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凌婉婷.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7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667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