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7 17:03
  在详细查阅、收集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人口、资源、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植被建设模式、现有人工植被建设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植被演替等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对典型地区现有人工植被建成效调查分析,阐明在该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原则;分析总结退耕还林(草)急需解决的理论、技术问题及该地区退耕还林(草)、恢复生态环境的中、长期研究需求;首次提出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和功能群的概念,对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阐明该区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对退耕还林(草)的支撑程度和限制程度;通过对该区环境演变、现状和植被建设的需求分析,阐明退耕还林(草)、植被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前景:根据西北地区自然分异规律,首次对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类型进行区划,分析各类型区生态系统退化的状况及其所处阶段,阐述各类型区的基本特点和退耕还林(草)的途径,总结提出适宜西北不同区域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和适于该地区的一般模式;从政策、资金、人才、监督体系以及西北地区植被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讨论在退耕...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基本思路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林草植被建设是生态环境重建的主体
        §1.1.2 退耕还林(草)的基本内涵
    §1.2 现阶段退耕还林(草)的相关研究范畴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2.1 相关研究范畴
        §1.2.2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1.3.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理论及研究思路
        §1.3.2 恢复生态学理论及其研究思路
        §1.3.3 景观规划理论及其研究思路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研究思路
    §1.4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划分的思路
        §1.4.1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界定
        §1.4.2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的特点
        §1.4.3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的基本结构
        §1.4.4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划分的意义
    §1.5 基本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小结
第二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的自然环境基础
    §2.1 自然条件
        §2.1.1 西北地区地貌概况
        §2.1.2 西北地区气候特点
        §2.1.3 西北地区土壤资源
        §2.1.4 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现状
    §2.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2.1 人口状况
        §2.2.2 经济水平
        §2.2.3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植被恢复要求
    §3.1 西北地区植被、生态环境变化和现状
        §3.1.1 西北地区植被及生态环境变迁
        §3.1.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3.1.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及面临的问题
    §3.2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恢复植被的必要性
        §3.2.1 生态环境建设要求
        §3.2.2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3.2.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2.4 东部发展依赖于西北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
    §3.3 西北地区恢复植被的可行性
        §3.3.1 我国发展战略西移和国家公共财政支付能力加强带来的机遇
        §3.3.2 粮食问题的缓解带来的机遇
    §3.4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回顾及成效
    §3.5 我国退耕还林及植被建设回顾
    §3.6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实施成效
    §3.7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前景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类型区划分及植被建设途径
    §4.1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地域分异规律
    §4.2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4.2.1 类型区划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4.2.2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类型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4.2.3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的总体模式
        §4.2.4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模式概述
    §4.3 各类型区的基本特点和退耕还林(草)途径
        §4.3.1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退耕还灌还草区
        §4.3.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区
        §4.3.3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退耕还林区
        §4.3.4 关中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区
        §4.3.5 陇中南部亚湿润退耕还林(灌)区
        §4.3.6 陇中北部亚干旱退耕还灌(草)区
        §4.3.7 银川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区
        §4.3.8 盐同香山丘陵沙地退耕还灌(草)区
        §4.3.9 西海固黄土高原退耕还灌(草)区
        §4.3.10 青海东部黄土丘陵退耕还灌(草)区
        §4.3.11 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区
        §4.3.12 陇南湿润山区退耕还林区
        §4.3.13 青南高寒水源涵养林和草地建设区
        §4.3.14 甘南高寒水源涵养林和草地建设区
        §4.3.15 青藏高原冻融监督封育区
        §4.3.16 青海湖环湖退耕还草区
        §4.3.17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草地建设区
        §4.3.18 河西中温带干旱农田林网建设区
        §4.3.19 河西走廊西部、阿尔金山干旱荒漠植被保护区
        §4.3.20 祁连山高寒亚干旱退耕还林(草)封育区
        §4.3.21 塔里木盆地干旱沙漠化防治、封山育林、农田林网建设区
        §4.3.22 准噶尔盆地干旱半干旱荒漠植被保护、防护林网、草地建设区
        §4.3.23 伊犁河谷退耕还林(草)、农田林网建设区
        §4.3.24 吐哈盆地干旱荒漠植被保护区
    §4.4 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5.1 退耕还林(草)与植被管护相结合
    §5.2 正确处理林、草、荒的关系
    §5.3 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5.4 退耕还林与生态适宜性的关系
    §5.5 退耕还林(草)与体制创新的关系
    §5.6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5.7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关系
    §5.8 环境改善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5.9 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10 山川秀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11 重点建设与面上治理相结合
    §5.12 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5.13 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关系
    §5.14 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植被的关系
    §5.15 小结
第六章 退耕还林(草)保障措施
    §6.1 政策、体制保障
    §6.2 投资保障
    §6.3 人才保障
    §6.4 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6.5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省粮食生产波动的时序分析[J]. 席建超,杨改河.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5)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研究需求[J]. 许炯心.  水土保持研究. 2000(02)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J]. 彭珂珊.  水土保持研究. 2000(02)
[4]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市场配置资源[J]. 茅于轼.  科技导报. 2000(05)
[5]授权声明[J]. 邵长松.  林业经济. 2000(05)
[6]黄土高原造林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王正秋.  中国水土保持. 2000(04)
[7]陇南:退耕还林大行动[J]. 杜析璞,杨峰.  甘肃林业. 2000(01)
[8]吉林省退耕还林任重道远[J]. 王志新.  中国林业. 2000(02)
[9]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刍议[J]. 王正秋.  中国水土保持. 2000(02)
[10]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 张志强,孙成权,王学定,孟开,高峰,吴新年.  科技导报. 2000(01)



本文编号:3692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692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f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