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沟流域近百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9 08:5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驱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利用土地资源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和遥感与GIS技术,结合历史典籍、社会经济调查、农户访谈、野外测定等对纸坊沟流域近百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响应等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 通过对纸坊沟流域近百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响应过程的分析研究,纸坊沟流域植被经历了自然恢复、严重破坏、缓慢恢复、较快恢复的变化过程。耕地面积变化与植被此消彼长。随土地利用变化,流域环境经历了由生态平衡到环境恶化,缓慢恢复到逐步改善到稳步提高的过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引起的耕地扩张,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而增强技术进步与物质投入,则可以降低对耕地的实际需求,增加生态用地的供给,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根据纸坊沟流域农业发展简史,其土地利用由最初的纯农业资源阶段逐渐过渡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并重、要求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其在人为积极干预下的环境响应过程表明,对整个黄土丘陵...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2 国内外有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区农业发展史简述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的技术平台与环境
4.2 近百年来土地利用格局恢复重建方法
4.3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方法
4.4 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响应评价方法
第三章 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1 土地利用初始状态的确定与土地利用阶段的划分
2 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2.1 1938年-195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2.2 1958年至1978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2.3 1978年至1990年土地利用变化
2.4 1990至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3.1 概念与模型的建立
3.2 土地利用驱动模型的实证分析
3.3 耕地变化动力模型与生态环境建设
4 研究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量化分析
4.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力的变化
4.2 土地利用景观复杂性分析
4.3 土地利用多样性变化
4.4 结论
第五章 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响应综合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指标体系的建立的方法基础
1.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及其一致性检验
2.1 判断矩阵的构造
2.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数据尺度转换
3.1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3.2 评价数据的尺度转换
3.3 评价的数据获取与处理
3.4 评价标准的确立与数据无量纲化
4 环境响应过程综合评价
5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退耕还林(草)中基于农户参与的土地优化利用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2 基于农户参与的土地利用优化的基本过程
2.1 土地利用问题识别
2.2 土地利用方法的形成
2.3 土地利用综合方案的提出与评价
2.4 土地利用方案可行性动态评估
2.5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J]. 秦丽杰,张郁,许红梅,刘湘南. 地理科学. 2002(04)
[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 刘盛和,何书金. 自然资源学报. 2002(05)
[3]脆弱生态环境指标库的建立及其定量评价[J]. 杨育武,汤洁,麻素挺. 环境科学研究. 2002(04)
[4]基于农户参与的退耕还林(草)动态研究——以安塞县大南沟流域为例[J]. 温仲明,杨勤科,焦峰,张晓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02)
[5]基于灰关联理论的流域生态环境评价[J]. 李如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6]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及其在武汉郊县的应用[J]. 王宏志,李仁东,毋河海. 国土资源遥感. 2002(02)
[7]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及磷流失研究[J]. 孟庆华,傅伯杰,邱扬. 自然科学进展. 2002(04)
[8]基于GIS的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J]. 邹亚荣,张增祥,周全斌,刘斌,王百川. 水土保持研究. 2002(01)
[9]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分析[J]. 刘湘南,黄方.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10]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分析——以吉林省前郭县为例[J]. 杨桄,刘湘南,王平,卢珊.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本文编号:3693073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2 国内外有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区农业发展史简述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的技术平台与环境
4.2 近百年来土地利用格局恢复重建方法
4.3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方法
4.4 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响应评价方法
第三章 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1 土地利用初始状态的确定与土地利用阶段的划分
2 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2.1 1938年-195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2.2 1958年至1978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2.3 1978年至1990年土地利用变化
2.4 1990至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3.1 概念与模型的建立
3.2 土地利用驱动模型的实证分析
3.3 耕地变化动力模型与生态环境建设
4 研究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量化分析
4.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力的变化
4.2 土地利用景观复杂性分析
4.3 土地利用多样性变化
4.4 结论
第五章 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响应综合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指标体系的建立的方法基础
1.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及其一致性检验
2.1 判断矩阵的构造
2.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数据尺度转换
3.1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3.2 评价数据的尺度转换
3.3 评价的数据获取与处理
3.4 评价标准的确立与数据无量纲化
4 环境响应过程综合评价
5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退耕还林(草)中基于农户参与的土地优化利用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2 基于农户参与的土地利用优化的基本过程
2.1 土地利用问题识别
2.2 土地利用方法的形成
2.3 土地利用综合方案的提出与评价
2.4 土地利用方案可行性动态评估
2.5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J]. 秦丽杰,张郁,许红梅,刘湘南. 地理科学. 2002(04)
[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 刘盛和,何书金. 自然资源学报. 2002(05)
[3]脆弱生态环境指标库的建立及其定量评价[J]. 杨育武,汤洁,麻素挺. 环境科学研究. 2002(04)
[4]基于农户参与的退耕还林(草)动态研究——以安塞县大南沟流域为例[J]. 温仲明,杨勤科,焦峰,张晓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02)
[5]基于灰关联理论的流域生态环境评价[J]. 李如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6]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及其在武汉郊县的应用[J]. 王宏志,李仁东,毋河海. 国土资源遥感. 2002(02)
[7]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及磷流失研究[J]. 孟庆华,傅伯杰,邱扬. 自然科学进展. 2002(04)
[8]基于GIS的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J]. 邹亚荣,张增祥,周全斌,刘斌,王百川. 水土保持研究. 2002(01)
[9]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分析[J]. 刘湘南,黄方.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10]松嫩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分析——以吉林省前郭县为例[J]. 杨桄,刘湘南,王平,卢珊.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本文编号:3693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69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