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CR反应机理及混合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3 17:35
氮氧化物NOx是燃煤电厂烟气排放三大污染物(SO2,NOx及总悬浮颗粒物TSP)之一。随着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燃烧后NOx控制技术势在必行。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SNCR脱硝技术成本低,改造方便,无二次污染,适宜协同应用其它的低NOx技术,因此特别适宜发展中国家使用。在我国,氮氧化物控制的环保政策和研究技术起步相对较晚,走一条节约型、适度控制的环保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 本文作者认为,煤粉燃烧过程中NOx的还原的三种主要的途径最终都是通过NOx和NH3、HCN等氮还原物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生成无害的N2,实现NOx的最终转化。本文首先从高温NH3非催化还原的动力学机理实验研究出发,针对不同的气氛(O2、CO、SO2)下,NH3/NO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不同的氨氮比、停留时间对脱硝率、温度特性和氨排放浓度的影响; 结合机理实验,从动力学机理反应的角度,选取...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NOx的生成
1.1.1 热力型NOx(Thermal NOx)
1.1.2 快速型NOx(Prompt NOx)
1.1.3 燃料型NOx(Fuel NOx)
1.1.3.1 挥发分氮的反应机理
1.1.3.2 焦炭氮的反应机理
1.1.3.3 燃料氮的转化规律
1.1.4 燃烧过程影响NOx生成的主要因素
1.2 NOx的消除控制
1.2.1 燃烧前控制技术:
1.2.2 燃烧控制技术:
1.2.2.1 LNB(Low NOx Burners)低NOx燃烧器技术
1.2.2.2 OFA(Over Fire Air)燃尽风技术
1.2.2.3 fuel reburning再燃技术
1.2.2.4 FLGR(Fuel Lean Gas Reburning)总体贫燃气体再燃技术
1.2.3 燃烧后控制技术:
1.2.3.1 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1.2.3.2 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2.1.1 温度
2.1.2 氨氮比NSR
2.1.3 氮还原剂类型
2.1.4 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可以停留的时间
2.1.5 烟气气氛
2.1.6 未控制前NOx浓度水平
2.1.7 反应剂和烟气混合程度和温度梯度
2.1.8 添加剂
2.1.9 压力
2.1.10 表面作用
2.2 SNCR反应机理研究
2.2.1 自维持的NH_3/NO反应
2.2.2 NH_3/NO反应需要氧气参与
2.2.3 NH_3/NO脱硝反应的温度范围
2.2.4 添加剂对脱硝反应的“温度窗口”的作用
2.2.5 反应时间
2.3 SNCR技术应用情况
2.3.1 电站锅炉
2.3.2 流化床锅炉
2.3.3 废弃物焚烧炉、水泥窑炉
2.4 SNCR技术的发展
2.4.1 SNCR技术与再燃技术的组合
2.4.1.1 AR(Advanced Reburning)高级再燃技术
2.4.1.2 AEFLGR氨增效总体贫燃气体再燃技术
2.4.2 SNCR技术与OFA技术的组合
2.4.2.1 HERT高能氮还原剂喷射技术
2.4.2.2 Rotamix旋转燃尽风氮还原剂混合技术
2.4.3 RRI(Rich Reagent Injection)富燃氮还原剂喷射技术
2.4.4 炉内干法同时脱硫脱硝
2.4.5 SNCR与SCR技术结合
2.4.6 炉内联合脱硝概念的提出
2.5 SNCR技术总结和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不同气氛下NH_3/NO高温非催化还原反应实验研究
引言
3.1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简介
3.1.1 石英管栓塞流反应器和实验系统
3.1.2 温度测量
3.1.3 烟气分析仪器和氨气的化学湿法测量
3.1.4 实验工况条件
3.1.5 氨氮比、氨利用率的定义
3.2 NH_3/NO/O_2混合气体均相反应实验研究
3.2.1 NO浓度的变化
3.2.2 N_2O的生成
3.2.3 NO_2浓度的变化
3.2.3 O_2对NH_3/NO反应的作用
3.2.4 不同NSR下NH_3/NO的反应和氨的选择性问题
3.2.4.1 不同氨氮比NSR下NH_3/NO的反应
3.2.4.2 氨的利用率和选择性问题
3.2.5 不同停留时间下NH_3/NO/O_2混合气体的反应
3.3 NH_3/NO/CO混合气体均相反应动力学研究
3.3.1 反应体系中杂质的O_2的检测试验
3.3.2 NH_3/NO/CO混合气体均相反应
3.4 NH_3/NO/SO_2混合气体均相反应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H_3FNO/O_2/CO/SO_2动力学反应机理模型研究
4.1 SNCR详细化学反应模型
4.2 不同化学反应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4.2.1 NH_3/NO/O_2均相反应动力学模拟
4.2.2 NH_3/NO/O_2均相反应中N_2O的模拟
4.2.3 不同停留时间下NH_3/NO/O_2均相反应动力学模拟
4.2.4 NH_3/NO/O_2均相反应中氨浓度模拟计算
4.2.5 模型连锁分支系数和NHH活性根寿命的比较
4.2.6 NH_3/NO/O_2/CO均相反应动力学模拟
4.2.7 NH_3/NO/O_2/SO_2均相反应动力学模拟
4.3 化学反应模型简化和优化方法
4.3.1 敏感性分析方法
4.3.2 Miller&Bowman1989机理模型敏感性分析及机理模型简化
4.3.3 Rota机理模型敏感性分析及机理模型简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NCR氮还原剂和金属促进剂脱硝反应特性试验研究
5.1 实验设备和方法
5.1.1 多功能沉降炉试验台
5.1.2 模拟烟气的产生和成分测量
5.1.3 各种氮还原剂和添加剂的添加
5.2 SNCR氮还原剂脱硝反应特性试验
5.2.1 氨水脱硝特性
5.2.2 尿素脱硝特性
5.2.3 碳酸氢铵脱硝特性
5.2.4 氨水、尿素、碳酸氢铵脱硝特性对比
5.2.5 氮还原剂经济性分析
5.2.6 氮还原剂物性和危险性
5.3 SNCR金属盐添加剂的开发试验
5.3.1 钠盐添加剂对尿素脱硝反应的促进作用
5.3.2 钠盐添加剂对减少N_2O排放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粉添加氮还原剂再燃特性的研究
引言
6.1 实验装置和方法
6.1.1 实验装置
6.1.2 实验煤种
6.1.3 模拟烟气配制和测量方法
6.1.4 氮还原剂的添加
6.2 实验结果和分析
6.2.1 煤粉添加氮还原剂再燃烟气成分动态变化
6.2.1.1 原煤煤粉再燃O_2/CO/NO/N_2O浓度动态变化
6.2.1.2 煤粉添加氮还原剂再燃NO/N_20浓度动态变化
6.2.2 氮还原剂种类和添加量对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2.3 温度对添加氮还原剂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2.4 氧浓度对添加氮还原剂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2.5 不同的煤种添加氮还原剂再燃特性
6.2.6 机械混合添加氮还原剂与浸渍法的比较
6.3 设计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2.11MW燃煤四角炉喷氨水脱硝试验
引言
7.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7.1.1 试验装置
7.1.2 试验煤种煤质分析
7.1.3 测量方法
7.1.4 试验方案
7.2 SNCR脱硝效果及分析
7.2.1 NSR的影响
7.2.2 喷入点温度的影响
7.2.3 氨水与烟气混合的影响
7.3 对二次污染N_2O、CO排放浓度的影响
7.4 氨逃逸问题
7.4.1 SNCR氨逃逸问题
7.4.2 飞灰中铵含量的实验分析
7.4.2.1 离子选择电极法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7.4.2.2 离子选择电极法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
7.4.2.3 测试结果分析
7.5 尿素溶液喷射SNCR脱硝试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SNCR工业喷嘴开发实验
引言
8.1 扇形气力雾化喷嘴的开发设计
8.1.1 扇形气力雾化喷嘴的设计依据
8.1.2 扇形气力雾化喷嘴的结构形式
8.2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8.3 测量结果与分析
8.3.1 流量特性
8.3.1.1 相同气压下,液流量随液压的变化
8.3.1.2 相同气压下,气耗率随液压的变化
8.3.2 雾化特性
8.3.2.1.扇形喷雾不同位置,喷嘴雾化粒度的变化
8.3.2.2 扇形喷雾中心雾化粒度随着液压的变化
8.3.2.3 扇形喷雾中心雾化粒度随汽耗率的变化
8.3.3 雾化角
8.3.3.1 不同的扇形喷嘴雾化角随着液压的变化
8.3.3.2 定流量或定汽耗率下,雾化角随液压的变化
8.3.3.3 定流量下,雾化角随气耗率的变化
8.3.4 射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混合模化实验研究
引言
9.1 实验系统
9.1.1 冷态模化实验台
9.1.2 测量方法
9.1.3 模拟工况
9.2 射流理论分析
9.3 实验分析方法和结果分析
9.3.1 单股射流
9.3.2 相同流量,不同射流速度的喷射
9.3.3 同一尺寸喷嘴不同流量
9.3.4 相同流量下,不同喷嘴数目
9.3.5 相同流量和喷嘴数目,不同的喷嘴布置策略
9.3.6 氨氮比提高对最大脱硝率的影响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1.1 不同气氛下NH_3/NO高温非催化还原反应实验研究
10.1.2 NH_3/NO/O_2/CO/SO_2动力学反应机理模型研究
10.1.3 SNCR氮还原剂和金属促进剂脱硝反应特性试验研究
10.1.4 煤粉添加氮还原剂再燃特性的研究
10.1.5 2.11MW燃煤四角炉喷氨水脱硝试验
10.1.6 SNCR工业喷嘴开发实验
10.1.7 混合模化实验研究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细水雾灭火喷嘴的雾化特性测量[J]. 范明豪,周华,朱畅,杨华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09)
[2]扇形雾喷嘴的试验研究[J]. 杨学军,严荷荣,周海燕. 中国农机化. 2005(01)
[3]再燃还原NOx燃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林泉,潘卫国,李茂德. 发电设备. 2004(06)
[4]旋芯喷嘴高效雾化特性测量研究[J]. 周华,范明豪,杨华勇. 机械工程学报. 2004(08)
[5]利用三次风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几个关键问题分析[J]. 徐璋,李戈,潘维,欧大武,池作和,周昊,蒋啸,岑可法. 热力发电. 2003(09)
[6]我国氮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 解方. 现代化工. 2002(09)
[7]煤和焦气化生成HCN及NH3的探讨[J]. 刘美蓉,冯杰,李文英,谢克昌. 煤炭转化. 2002(03)
[8]气—液内混式高压油喷嘴的气体流量特性[J]. 张路宁,银辉,郭伯伟,张者一. 冶金能源. 2002(01)
[9]再燃烧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 徐华东,罗永浩,王恩禄,陆方. 动力工程. 2001(04)
[10]离子色谱法测定煤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的释放量[J]. 叶俊岭,鲍卫仁,常丽萍,赵娅鸿,谢克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1(04)
博士论文
[1]410T/h高长宽比、六角切圆水煤浆、重油两用电站锅炉动力、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D]. 丁宁.浙江大学 2005
[2]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燃烧器流场和火焰黑度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赵凯.浙江大学 2004
[3]煤、水煤浆燃料氮析出特性和燃料型NOx生成特性研究[D]. 牛志刚.浙江大学 2004
[4]煤和黑液水煤浆沾污结渣机理及灰沉积动态特性研究[D]. 兰泽全.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DNS的湍流反应流并行数值模拟构建及在SNCR中的应用[D]. 朱晨洁.浙江大学 2005
[2]大型水煤浆喷嘴的开发与雾化机理研究[D]. 李习臣.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00328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NOx的生成
1.1.1 热力型NOx(Thermal NOx)
1.1.2 快速型NOx(Prompt NOx)
1.1.3 燃料型NOx(Fuel NOx)
1.1.3.1 挥发分氮的反应机理
1.1.3.2 焦炭氮的反应机理
1.1.3.3 燃料氮的转化规律
1.1.4 燃烧过程影响NOx生成的主要因素
1.2 NOx的消除控制
1.2.1 燃烧前控制技术:
1.2.2 燃烧控制技术:
1.2.2.1 LNB(Low NOx Burners)低NOx燃烧器技术
1.2.2.2 OFA(Over Fire Air)燃尽风技术
1.2.2.3 fuel reburning再燃技术
1.2.2.4 FLGR(Fuel Lean Gas Reburning)总体贫燃气体再燃技术
1.2.3 燃烧后控制技术:
1.2.3.1 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1.2.3.2 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2.1.1 温度
2.1.2 氨氮比NSR
2.1.3 氮还原剂类型
2.1.4 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可以停留的时间
2.1.5 烟气气氛
2.1.6 未控制前NOx浓度水平
2.1.7 反应剂和烟气混合程度和温度梯度
2.1.8 添加剂
2.1.9 压力
2.1.10 表面作用
2.2 SNCR反应机理研究
2.2.1 自维持的NH_3/NO反应
2.2.2 NH_3/NO反应需要氧气参与
2.2.3 NH_3/NO脱硝反应的温度范围
2.2.4 添加剂对脱硝反应的“温度窗口”的作用
2.2.5 反应时间
2.3 SNCR技术应用情况
2.3.1 电站锅炉
2.3.2 流化床锅炉
2.3.3 废弃物焚烧炉、水泥窑炉
2.4 SNCR技术的发展
2.4.1 SNCR技术与再燃技术的组合
2.4.1.1 AR(Advanced Reburning)高级再燃技术
2.4.1.2 AEFLGR氨增效总体贫燃气体再燃技术
2.4.2 SNCR技术与OFA技术的组合
2.4.2.1 HERT高能氮还原剂喷射技术
2.4.2.2 Rotamix旋转燃尽风氮还原剂混合技术
2.4.3 RRI(Rich Reagent Injection)富燃氮还原剂喷射技术
2.4.4 炉内干法同时脱硫脱硝
2.4.5 SNCR与SCR技术结合
2.4.6 炉内联合脱硝概念的提出
2.5 SNCR技术总结和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不同气氛下NH_3/NO高温非催化还原反应实验研究
引言
3.1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简介
3.1.1 石英管栓塞流反应器和实验系统
3.1.2 温度测量
3.1.3 烟气分析仪器和氨气的化学湿法测量
3.1.4 实验工况条件
3.1.5 氨氮比、氨利用率的定义
3.2 NH_3/NO/O_2混合气体均相反应实验研究
3.2.1 NO浓度的变化
3.2.2 N_2O的生成
3.2.3 NO_2浓度的变化
3.2.3 O_2对NH_3/NO反应的作用
3.2.4 不同NSR下NH_3/NO的反应和氨的选择性问题
3.2.4.1 不同氨氮比NSR下NH_3/NO的反应
3.2.4.2 氨的利用率和选择性问题
3.2.5 不同停留时间下NH_3/NO/O_2混合气体的反应
3.3 NH_3/NO/CO混合气体均相反应动力学研究
3.3.1 反应体系中杂质的O_2的检测试验
3.3.2 NH_3/NO/CO混合气体均相反应
3.4 NH_3/NO/SO_2混合气体均相反应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H_3FNO/O_2/CO/SO_2动力学反应机理模型研究
4.1 SNCR详细化学反应模型
4.2 不同化学反应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4.2.1 NH_3/NO/O_2均相反应动力学模拟
4.2.2 NH_3/NO/O_2均相反应中N_2O的模拟
4.2.3 不同停留时间下NH_3/NO/O_2均相反应动力学模拟
4.2.4 NH_3/NO/O_2均相反应中氨浓度模拟计算
4.2.5 模型连锁分支系数和NHH活性根寿命的比较
4.2.6 NH_3/NO/O_2/CO均相反应动力学模拟
4.2.7 NH_3/NO/O_2/SO_2均相反应动力学模拟
4.3 化学反应模型简化和优化方法
4.3.1 敏感性分析方法
4.3.2 Miller&Bowman1989机理模型敏感性分析及机理模型简化
4.3.3 Rota机理模型敏感性分析及机理模型简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NCR氮还原剂和金属促进剂脱硝反应特性试验研究
5.1 实验设备和方法
5.1.1 多功能沉降炉试验台
5.1.2 模拟烟气的产生和成分测量
5.1.3 各种氮还原剂和添加剂的添加
5.2 SNCR氮还原剂脱硝反应特性试验
5.2.1 氨水脱硝特性
5.2.2 尿素脱硝特性
5.2.3 碳酸氢铵脱硝特性
5.2.4 氨水、尿素、碳酸氢铵脱硝特性对比
5.2.5 氮还原剂经济性分析
5.2.6 氮还原剂物性和危险性
5.3 SNCR金属盐添加剂的开发试验
5.3.1 钠盐添加剂对尿素脱硝反应的促进作用
5.3.2 钠盐添加剂对减少N_2O排放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粉添加氮还原剂再燃特性的研究
引言
6.1 实验装置和方法
6.1.1 实验装置
6.1.2 实验煤种
6.1.3 模拟烟气配制和测量方法
6.1.4 氮还原剂的添加
6.2 实验结果和分析
6.2.1 煤粉添加氮还原剂再燃烟气成分动态变化
6.2.1.1 原煤煤粉再燃O_2/CO/NO/N_2O浓度动态变化
6.2.1.2 煤粉添加氮还原剂再燃NO/N_20浓度动态变化
6.2.2 氮还原剂种类和添加量对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2.3 温度对添加氮还原剂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2.4 氧浓度对添加氮还原剂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2.5 不同的煤种添加氮还原剂再燃特性
6.2.6 机械混合添加氮还原剂与浸渍法的比较
6.3 设计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2.11MW燃煤四角炉喷氨水脱硝试验
引言
7.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7.1.1 试验装置
7.1.2 试验煤种煤质分析
7.1.3 测量方法
7.1.4 试验方案
7.2 SNCR脱硝效果及分析
7.2.1 NSR的影响
7.2.2 喷入点温度的影响
7.2.3 氨水与烟气混合的影响
7.3 对二次污染N_2O、CO排放浓度的影响
7.4 氨逃逸问题
7.4.1 SNCR氨逃逸问题
7.4.2 飞灰中铵含量的实验分析
7.4.2.1 离子选择电极法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7.4.2.2 离子选择电极法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
7.4.2.3 测试结果分析
7.5 尿素溶液喷射SNCR脱硝试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SNCR工业喷嘴开发实验
引言
8.1 扇形气力雾化喷嘴的开发设计
8.1.1 扇形气力雾化喷嘴的设计依据
8.1.2 扇形气力雾化喷嘴的结构形式
8.2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8.3 测量结果与分析
8.3.1 流量特性
8.3.1.1 相同气压下,液流量随液压的变化
8.3.1.2 相同气压下,气耗率随液压的变化
8.3.2 雾化特性
8.3.2.1.扇形喷雾不同位置,喷嘴雾化粒度的变化
8.3.2.2 扇形喷雾中心雾化粒度随着液压的变化
8.3.2.3 扇形喷雾中心雾化粒度随汽耗率的变化
8.3.3 雾化角
8.3.3.1 不同的扇形喷嘴雾化角随着液压的变化
8.3.3.2 定流量或定汽耗率下,雾化角随液压的变化
8.3.3.3 定流量下,雾化角随气耗率的变化
8.3.4 射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混合模化实验研究
引言
9.1 实验系统
9.1.1 冷态模化实验台
9.1.2 测量方法
9.1.3 模拟工况
9.2 射流理论分析
9.3 实验分析方法和结果分析
9.3.1 单股射流
9.3.2 相同流量,不同射流速度的喷射
9.3.3 同一尺寸喷嘴不同流量
9.3.4 相同流量下,不同喷嘴数目
9.3.5 相同流量和喷嘴数目,不同的喷嘴布置策略
9.3.6 氨氮比提高对最大脱硝率的影响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1.1 不同气氛下NH_3/NO高温非催化还原反应实验研究
10.1.2 NH_3/NO/O_2/CO/SO_2动力学反应机理模型研究
10.1.3 SNCR氮还原剂和金属促进剂脱硝反应特性试验研究
10.1.4 煤粉添加氮还原剂再燃特性的研究
10.1.5 2.11MW燃煤四角炉喷氨水脱硝试验
10.1.6 SNCR工业喷嘴开发实验
10.1.7 混合模化实验研究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细水雾灭火喷嘴的雾化特性测量[J]. 范明豪,周华,朱畅,杨华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09)
[2]扇形雾喷嘴的试验研究[J]. 杨学军,严荷荣,周海燕. 中国农机化. 2005(01)
[3]再燃还原NOx燃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林泉,潘卫国,李茂德. 发电设备. 2004(06)
[4]旋芯喷嘴高效雾化特性测量研究[J]. 周华,范明豪,杨华勇. 机械工程学报. 2004(08)
[5]利用三次风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几个关键问题分析[J]. 徐璋,李戈,潘维,欧大武,池作和,周昊,蒋啸,岑可法. 热力发电. 2003(09)
[6]我国氮肥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 解方. 现代化工. 2002(09)
[7]煤和焦气化生成HCN及NH3的探讨[J]. 刘美蓉,冯杰,李文英,谢克昌. 煤炭转化. 2002(03)
[8]气—液内混式高压油喷嘴的气体流量特性[J]. 张路宁,银辉,郭伯伟,张者一. 冶金能源. 2002(01)
[9]再燃烧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 徐华东,罗永浩,王恩禄,陆方. 动力工程. 2001(04)
[10]离子色谱法测定煤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的释放量[J]. 叶俊岭,鲍卫仁,常丽萍,赵娅鸿,谢克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1(04)
博士论文
[1]410T/h高长宽比、六角切圆水煤浆、重油两用电站锅炉动力、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D]. 丁宁.浙江大学 2005
[2]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燃烧器流场和火焰黑度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赵凯.浙江大学 2004
[3]煤、水煤浆燃料氮析出特性和燃料型NOx生成特性研究[D]. 牛志刚.浙江大学 2004
[4]煤和黑液水煤浆沾污结渣机理及灰沉积动态特性研究[D]. 兰泽全.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DNS的湍流反应流并行数值模拟构建及在SNCR中的应用[D]. 朱晨洁.浙江大学 2005
[2]大型水煤浆喷嘴的开发与雾化机理研究[D]. 李习臣.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00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0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