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拟南芥同源重组与转录基因沉默实验体系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遗传毒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3:22

  本文关键词:基于拟南芥同源重组与转录基因沉默实验体系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遗传毒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纳米材料一般是指结构单元尺寸在一至上百纳米间的颗粒,因为尺寸微小,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催化和材料科学、环境分析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直接导致了其不可避免地会被释放到环境中,从而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环境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材料对其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目前有关纳米材料对于植物影响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尤其是在遗传毒学机制层面的研究,目前尤为缺乏。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通过电镜表征所选用的三种纳米材料,将拟南芥分别暴露于含有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培养体系中(所选纳米材料分别为氧化锌、银、二氧化钛),检测其对相关发育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以DNA损伤修复之同源重组频率和表观转录沉默基因(TGS)的激活作为遗传学终点,检测不同种类不同粒径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拟南芥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还探究了纳米材料诱导拟南芥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相关机制。本论文有如下研究结果:1.粒径不同、种类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经由透射电镜表征,可见形态各异,粒径为20 nm的纳米氧化锌呈近球形,粒径为90-200 nm的纳米氧化锌材料,呈不规则棒状形态,叠加分布;粒径为10 nm的纳米银材料,近球形,有团聚现象,粒径为60 nm的纳米银材料为外形较大小为规整的近球形;粒径为21 nm的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大部分接近圆型,容易发生团聚,粒径为小于100 nm的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大部分为近球形或者椭圆形;2.以同源重组频率为生物学检测终点,发现三种纳米材料均不同程度的引起拟南芥同源重组频率的增加;以同源重组相关基因AtRAD54基因以及AtRAD51, AtXRCC3, AtDMCl的表达水平为检测终点,共同证明了同源重组修复机制的启动,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三种纳米金属(氧化物)材料(氧化锌、银、二氧化钛)均可以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在DNA水平上诱导了基因组不稳定性;以转录沉默基因的激活为检测终点,结果发现三种纳米材料不同粒径在一定浓度处理条件下能够激活受转录基因沉默机制调控的TGS-GUS基因、TSI以及180bp等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纳米材料能够在表观调控水平诱导基因组不稳定性。亚硫酸盐修饰检测了TGS-GUS位点的甲基化情况,发现不同纳米材料诱导的甲基化变化情况不同;3.进一步探讨在纳米材料诱导拟南芥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相关机制,经过ICP-MS分析,在仅有根部暴露在不同的纳米材料中,拟南芥地上部分相应元素的含量呈现出不同的改变,其中锌元素大量上升,银元素和钛元素在地上部分含量几乎不变。推测纳米材料可能引起植物的类系统性反应,水杨酸信号通路在植物类系统性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以水杨酸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证明在水杨酸途径受阻的情况下,纳米材料造成的基因毒性影响降低。以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为检测终点,结果表明水杨酸途径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有变化。DMSO清除了ROS以后,纳米材料造成的基因毒性影响降低。测得纳米材料会引起拟南芥ROS水平上升。
【关键词】:纳米材料 拟南芥 同源重组 基因组不稳定性 转录基因沉默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1.5;Q943.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引言11-21
  • 1.1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11-12
  • 1.1.1 纳米材料的应用11
  • 1.1.2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现状11-12
  • 1.2 纳米氧化锌的生物学效应12-14
  • 1.2.1 纳米氧化锌材料简介13
  • 1.2.2 纳米氧化锌的毒理学研究现状13-14
  • 1.3 纳米银的生物学效应14-15
  • 1.3.1 纳米银材料简介14
  • 1.3.2 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研究进展14-15
  • 1.4 纳米二氧化钛的生物学效应15-16
  • 1.4.1 纳米二氧化钛材料简介15
  • 1.4.2 纳米二氧化钛的毒理学研究进展15-16
  • 1.5 模式植物拟南芥16-19
  • 1.5.1 野生型拟南芥N109216
  • 1.5.2 转基因拟南芥R3L6616-17
  • 1.5.3 转基因拟南芥15-617-18
  • 1.5.4 转基因拟南芥L518-19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19-21
  • 1.6.1 研究目的19
  • 1.6.2 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表征21-26
  • 2.1 研究背景21-22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22-23
  • 2.2.1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22-23
  • 2.2.2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表征23
  • 2.3 实验结果和分析23-25
  • 2.3.1 纳米氧化锌的表征23
  • 2.3.2 纳米银的表征23-24
  • 2.3.3 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24-25
  • 2.4 讨论25-26
  • 第三章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拟南芥的遗传毒理学研究26-53
  • 3.1 研究背景26-27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27-35
  • 3.2.1 拟南芥材料27
  • 3.2.2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27-28
  • 3.2.3 拟南芥生的长条件28-29
  • 3.2.4 同源重组频率的检测29-30
  • 3.2.5 AtRAD54的表达水平的检测30-31
  • 3.2.6 其他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的检测31-33
  • 3.2.7 检测TGS-GUS水平的表达33-34
  • 3.2.8 TGS位点相关基因的检测34
  • 3.2.9 TGS位点DNA甲基化的探究34-35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35-50
  • 3.3.1 拟南芥的同源重组频率变化36-39
  • 3.3.1.1 纳米氧化锌、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实验浓度的界定36-37
  • 3.3.1.2 经纳米材料处理后拟南芥同源重组频率的变化37-39
  • 3.3.2 拟南芥AtRAD54的表达水平变化39-40
  • 3.3.3 拟南芥同源重组修复的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变化40-42
  • 3.3.4 拟南芥TGS-GUS表达水平的变化42-43
  • 3.3.5 拟南芥TGS机制的其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43-44
  • 3.3.6 TGS位点甲基化的变化44-50
  • 3.4 讨论50-53
  • 第四章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相关机制探究53-68
  • 4.1 研究背景53-54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54-56
  • 4.2.1 拟南芥材料54
  • 4.2.2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54
  • 4.2.3 拟南芥的生长条件54
  • 4.2.4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处理后的拟南芥地上部分相关元素的含量测定54-55
  • 4.2.5 水杨酸途径突变体检测同源重组基因和TGS机制相关基因55
  • 4.2.6 qRT-PCR检测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55-56
  • 4.2.7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处理后拟南芥ROS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56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56-66
  • 4.3.1 拟南芥地上部分相关元素的含量的变化56-58
  • 4.3.2 水杨酸途径突变体检测同源重组基因和TGS机制相关基因58-60
  • 4.3.3 拟南芥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60-62
  • 4.3.4 拟南芥地上部分ROS水平变化的相关影响62-66
  • 4.3.4.1 添加DMSO检测ROS下降后AtRAD54和TGS-GUS的表达水平62-64
  • 4.3.4.2 经纳米材料处理受胁迫后拟南芥ROS的水平64-66
  • 4.4 讨论66-68
  • 第五章 总结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易楠;台湾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1年02期

3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6期

4 李瑶;纳米材料的特性、应用及制备[J];山西科技;2001年04期

5 ;纳米材料系列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汪焕林,王建宁,张军;纳米材料的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华宝;纳米材料的用途[J];青海科技;2002年01期

8 周小菊,张嫦,刘东,李永康,吴莉莉;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应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方静华,胡永茂,李茂琼,陈秀华,项金钟,吴兴惠;纳米材料的新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王辰光;;纳米材料[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张洁;ZnO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温俊涛;磷化钴纳微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洲;电荷转移盐杂化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性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韩林;铂基异质结构纳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程莎;可控形貌氧化铝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陈中辉;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宋懿朋;一种多功能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9 张文涛;食品功能因子/二维纳米材料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万丹;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肽组学富集及蛋白质高效酶解的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拟南芥同源重组与转录基因沉默实验体系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遗传毒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3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