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污泥电渗透—生物干化系统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2-20 21:08
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重要的单元操作,污泥脱水程度直接关系到后续处置成本以及资源化利用的价值。电渗透脱水作为新兴的污泥脱水技术,与传统脱水技术相比有诸多优势,但是随着脱水率提高,由于阳极附近污泥干化导致其能耗大幅度提高;污泥生物干化技术以生物热能作为唯一热源,可以低成本方式达到污泥干化的目的,但对于高含水率的污泥,将会增加生物干化的投入成本且降低干化效率。本文结合电渗透脱水和生物干化这两种脱水技术的各自优势,即脱水初期利用电脱水技术快速且高效的将含水率降低至6070%,再利用生物干化技术进行低成本脱水,探讨了“电渗透-生物干化”系统的构建。论文对污泥“电渗透-生物干化”系统的设计要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主要包括系统流程、干化仓、干化仓进出料、供氧、混料和除臭方面的设计。并以天津市咸阳路污水处理厂机械脱水后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操作参数优化和特性研究。对污泥电渗透脱水量、电流值及能耗特性的研究表明,施加于污泥的电压对污泥脱水量及电流值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作用,当电压高于18 V时,脱水量增幅变小,能耗增大,故取最佳电压为18 V;机械压力越大,相同条件下脱水效果...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污泥含水特性及水分形态组成
1.1.1 污泥含水特性
1.1.2 污泥水分形态组成及其性质
1.2 传统污泥脱水方法
1.2.1 污泥浓缩
1.2.2 机械脱水技术
1.3 污泥高干脱水技术
1.3.1 热干化技术
1.3.2 污泥电渗透脱水技术
1.3.3 污泥生物干化技术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电渗透-生物干化系统的构建
2.1 工艺流程
2.2 工艺单元的设计
2.2.1 干化仓
2.2.2 干化仓进出料
2.2.3 干化仓供氧
2.2.4 混料
2.2.5 除臭
第三章 污泥电渗透过程中操作参数的影响特性分析及优化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装置及方法
3.2 污泥电渗透脱水的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3.2.1 电压对电渗透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3.2.2 压力对电渗透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操作参数的影响特性分析及优化
4.1 试验装置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装置与方法
4.2 污泥生物干化的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4.2.1 熟料回流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2 调理剂添加比例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3 翻堆周期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4 通风量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5 设定温度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6 电渗透脱水污泥与自然风干污泥的生物干化特性的比较
4.3 污泥生物干化的热量衡算
4.3.1 热量衡算的方法
4.3.2 衡算结果及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747318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污泥含水特性及水分形态组成
1.1.1 污泥含水特性
1.1.2 污泥水分形态组成及其性质
1.2 传统污泥脱水方法
1.2.1 污泥浓缩
1.2.2 机械脱水技术
1.3 污泥高干脱水技术
1.3.1 热干化技术
1.3.2 污泥电渗透脱水技术
1.3.3 污泥生物干化技术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电渗透-生物干化系统的构建
2.1 工艺流程
2.2 工艺单元的设计
2.2.1 干化仓
2.2.2 干化仓进出料
2.2.3 干化仓供氧
2.2.4 混料
2.2.5 除臭
第三章 污泥电渗透过程中操作参数的影响特性分析及优化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装置及方法
3.2 污泥电渗透脱水的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3.2.1 电压对电渗透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3.2.2 压力对电渗透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操作参数的影响特性分析及优化
4.1 试验装置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装置与方法
4.2 污泥生物干化的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4.2.1 熟料回流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2 调理剂添加比例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3 翻堆周期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4 通风量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5 设定温度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4.2.6 电渗透脱水污泥与自然风干污泥的生物干化特性的比较
4.3 污泥生物干化的热量衡算
4.3.1 热量衡算的方法
4.3.2 衡算结果及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747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4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