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类捕收剂可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11:22
随着矿业的发展,由浮选药剂引起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控制和防治浮选药剂污染问题,以及为选矿药剂的合成和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六种典型的胺类捕收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OD5/CODCr法、振荡培养法和CO2生成量法等三种评价方法,对典型胺类捕收剂在好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典型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动力学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典型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性能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对胺类捕收剂的可能生物降解途径进行了探讨。 运用BOD5/CODCr法、振荡培养法和CO2生成量法等三种评价方法,研究了典型胺类捕收剂十二胺、十八胺、醚胺609、醚胺601、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好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性能,综合分析三种评价结果,六种药剂均为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其中,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八胺的降解性能较好,而醚胺609、醚胺601的生物降解性能相对较差。 通过分析有关生物降解性与化学结构定量关系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有关的分子结构参数以及模型建立方法,选取EHOMO、ELUMO...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浮选药剂概述
1.2.1 常用浮选药剂分类
1.2.2 常用浮选药剂的危害
1.2.3 浮选药剂的应用现状
1.2.4 浮选药剂的发展趋势
1.2.5 浮选药剂污染控制对策
1.3 胺类捕收剂概况
1.4 国内外选矿废水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1.4.1 自然净化法
1.4.2 混凝法
1.4.3 化学氧化法
1.4.4 生物处理法
1.4.5 吸附法
1.5 有机物可生物降解性及其测试方法
1.5.1 生物降解性的含义及其分类
1.5.2 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指标
1.5.3 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定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意义
1.6.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BOD5/CODcr法评价胺类捕收剂生物降解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CODCr的测定
2.3.2 BOD5的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荡培养法评价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设备
3.2.2 胺类捕收剂浓度的测定
3.2.3 振荡培养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绘制
3.3.2 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度曲线
3.3.3 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良斯特姆法评价捕收剂生物降解性
4.1 引言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部分
4.3.1 试剂与仪器
4.3.2 接种物及营养液
4.3.3 实验装置
4.3.4 实验方法
4.3.5 计算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评价标准
4.4.2 评价结果
4.5 三种评价方法综合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胺类捕收剂生物降解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QSBR研究原理
5.3 研究QSBR的分子结构描述符
5.3.1 电性参数
5.3.2 空间参数
5.3.3 疏水性参数
5.4 QSBR模型
5.4.1 同系模型
5.4.2 非同系模型
5.5 胺类捕收剂定性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
5.6 胺类捕收剂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
5.6.1 有机物结构参数的确定
5.6.2 胺类捕收剂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模型的建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机理
6.1 引言
6.2 胺类捕收剂生物降解过程的红外光谱分析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结果与讨论
6.3 胺类捕收剂生物降解途径初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765159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浮选药剂概述
1.2.1 常用浮选药剂分类
1.2.2 常用浮选药剂的危害
1.2.3 浮选药剂的应用现状
1.2.4 浮选药剂的发展趋势
1.2.5 浮选药剂污染控制对策
1.3 胺类捕收剂概况
1.4 国内外选矿废水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1.4.1 自然净化法
1.4.2 混凝法
1.4.3 化学氧化法
1.4.4 生物处理法
1.4.5 吸附法
1.5 有机物可生物降解性及其测试方法
1.5.1 生物降解性的含义及其分类
1.5.2 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指标
1.5.3 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定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意义
1.6.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BOD5/CODcr法评价胺类捕收剂生物降解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CODCr的测定
2.3.2 BOD5的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荡培养法评价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设备
3.2.2 胺类捕收剂浓度的测定
3.2.3 振荡培养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绘制
3.3.2 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度曲线
3.3.3 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良斯特姆法评价捕收剂生物降解性
4.1 引言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部分
4.3.1 试剂与仪器
4.3.2 接种物及营养液
4.3.3 实验装置
4.3.4 实验方法
4.3.5 计算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评价标准
4.4.2 评价结果
4.5 三种评价方法综合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胺类捕收剂生物降解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QSBR研究原理
5.3 研究QSBR的分子结构描述符
5.3.1 电性参数
5.3.2 空间参数
5.3.3 疏水性参数
5.4 QSBR模型
5.4.1 同系模型
5.4.2 非同系模型
5.5 胺类捕收剂定性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
5.6 胺类捕收剂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
5.6.1 有机物结构参数的确定
5.6.2 胺类捕收剂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模型的建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胺类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机理
6.1 引言
6.2 胺类捕收剂生物降解过程的红外光谱分析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结果与讨论
6.3 胺类捕收剂生物降解途径初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765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6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