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电芬顿预处理焦化废水有机物工艺优化与去除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04:05

  本文关键词:电芬顿预处理焦化废水有机物工艺优化与去除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毒性强,是国内外工业废水治理的难点。传统生化处理方法对焦化废水有机物去除能力有限,特别是对含氮杂环(NHCs)及多环芳烃(PAHs)等难降解有机化合物去除率较低,往往导致生化出水COD无法满足排放标准,仍需配合其他技术作为预处理手段。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预处理方式的选择和优化对后续生化处理效率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AOPs)逐渐被人们熟知,由于废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以及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作为AOPs之一的电芬顿(Electro-Fenton)处理技术在国内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然而利用电芬顿作为高浓度焦化废水预处理技术的相关研究报道几乎没有。本研究以山西某焦化厂蒸氨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电芬顿技术对其预处理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了工艺优化及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初始pH值、电流密度及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电芬顿处理效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RSM),以焦化废水COD去除率为响应目标,优化电芬顿氧化技术的工艺参数;结合紫外光谱分析(UV-Vis)、三维荧光光谱分析(3D-E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气质联用(GC-MS)等多种表征手段,分析电芬顿处理前后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类别及数量的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电芬顿去除有机物动力学及废水可生化性改善程度,以期为电芬顿预处理焦化废水的工艺设计与运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sm)建立了以废水cod去除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模型结果表明:所选的三个因素对cod去除率影响的显著性顺序依次为:废水ph值(x3)反应时间(x2)电流密度(x1)。电芬顿降解废水cod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电流密度为3.17ma/cm2,反应时间为2小时,废水ph值为2.62,其相应的cod去除率最高,为70.02%。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对误差为1.17%;uv-vis表明:电芬顿氧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逐渐降低。2h出水中小分子有机物含量上升,腐殖化程度最低,可生化性提高。3d-eem表明:焦化废水中含有可溶性微生物类副产物、芳香族蛋白类物质及类富里酸物质,电芬顿氧化技术可使peaka峰、peakb峰与peakc峰的荧光强度分别降低27.94%、17.75%与26.79%,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降解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ftir表明:焦化废水原水与出水中均含有oh伸缩振动、三键c≡n伸缩振动、芳环c=c伸缩振动、c=s伸缩振动以及碳氢伸缩振动,说明存在具有不饱和结构的双键类和芳香类化合物以及含有甲基和烷基的化合物。gc-ms分析表明:利用电芬顿氧化技术可以去除或转化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种类由原水23类216种减少到14类49种,尤其对分子结构复杂、难降解的有机物,如:酚类、有机腈类、多环芳烃(pahs)、含氮杂环、含氧杂环及少量酯类、烷烃和含卤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去除转化效率,经过电芬顿预处理废水的b/c比由0.12升高至0.38,大大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不同进水cod浓度条件下,电芬顿降解过程均较好地符合三级反应动力学。本研究表明:电芬顿可以有效降低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种类及浓度并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进而有利于发挥后续生化处理单元的氧化分解效能,是一种经济高效、颇具应用前景的焦化废水前端预处理技术。
【关键词】:电芬顿 焦化废水 预处理 工艺特性 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4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31
  • 1.1 引言13-14
  • 1.2 文献综述14-17
  • 1.2.1 焦化废水来源及危害14-16
  • 1.2.2 焦化废水处理方法16-17
  • 1.3 电芬顿技术概述17-22
  • 1.3.1 电芬顿法(Electro-Fenton)的降解机理17-21
  • 1.3.2 电芬顿法的优点21
  • 1.3.3 电芬顿技术在废水领域的应用21-22
  • 1.4 响应面法概述22-28
  • 1.4.1 响应面分析过程22-26
  • 1.4.2 响应面分析软件26
  • 1.4.3 响应面法与传统方法对比26-27
  • 1.4.4 响应面法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27-28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8-31
  • 1.5.1 研究内容28-29
  • 1.5.2 技术路线29-31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31-39
  • 2.1 实验材料31-34
  • 2.1.1 实验装置31-33
  • 2.1.2 实验材料33
  • 2.1.3 实验仪器及试剂33-34
  • 2.2 分析方法34-39
  • 2.2.1 实验方法与水样预处理34-35
  • 2.2.2 常规水质测定35-36
  • 2.2.3 响应面分析36
  • 2.2.4 反应动力学分析36
  • 2.2.5 光谱特性分析36-37
  • 2.2.6 气质联用分析37-39
  • 第三章 电芬顿预处理焦化废水工艺优化研究39-53
  • 3.1 前言39
  • 3.2 单因素实验39-45
  • 3.2.1 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40-41
  • 3.2.2 反应初始pH值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41-43
  • 3.2.3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43-45
  • 3.3 工艺参数优化45-51
  • 3.3.1 试验设计45-48
  • 3.3.2 响应面分析48-50
  • 3.3.3 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50-51
  • 3.4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电芬顿去除焦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特性研究53-75
  • 4.1 引言53
  • 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53-57
  • 4.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57-59
  • 4.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59-61
  • 4.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61-68
  • 4.6 可生化性研究68-70
  • 4.7 电芬顿去除COD动力学研究70-73
  • 4.8 本章小结73-7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5-77
  • 5.1 结论75-76
  • 5.2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5
  • 致谢85-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张珂;焦化废水预处理装置的改造经验[J];燃料与化工;2000年04期

2 杨云龙,白晓平;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与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03期

3 王正卫,张瑞红;外排焦化废水的回用经验[J];燃料与化工;2001年01期

4 谢志建,黄钧,李国良,张云昭,邵立宪,李毅军;焦化废水的微生物脱色[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6期

5 樊丽华,梁英华,陈学青;焦化废水治理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6 张瑜,江白茹;钢铁工业焦化废水治理技术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7期

7 谢朝霞,许立新,杨云龙;焦化废水毒物处理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08期

8 刘志钓,程建光,陈平;焦化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回收及破坏处理[J];能源环境保护;2003年06期

9 胡钰贤,郭亚兵;焦化废水及其处理技术[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年05期

10 郑振晖,王红梅,王丽娟;焦化废水物化处理方法综述[J];化工科技市场;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海运;陶其鸿;;焦化废水理论产生量计算[A];第三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莱钢现场节水经验交流会文集[C];2007年

2 李国良;;焦化废水达标思考与试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孙建萍;丁淑琴;王晓瑛;;焦化废水中石油类物质测定方法讨论[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4 孙业新;刘民;李志峰;;焦化废水循环利用的工业试验与研究[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樊丽丽;孙政元;孙敬锋;马卫红;王林祥;王海燕;;焦末分选过程中对焦化废水的综合利用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6 蒋武锋;郝素菊;;高含碳金属化球团固定床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A];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7 ;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会议纪要(代出版说明)[A];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导;;利用先进环保技术 促进中国焦化废水治理和节水[A];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须革;江丹;刘爱香;邢瑶;孙业新;;焦化废水循环利用的工业试验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莱钢现场节水经验交流会文集[C];2007年

10 王建超;张志伟;;承钢焦化废水无害化利用技术的研究[A];2012中国(唐山)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推介会论文集/推介指南[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娟;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又有新进展[N];中国冶金报;2003年

2 解娟;冶金焦化废水治理有新招[N];中国冶金报;2004年

3 姜明 李惊鸿 迟宇;让焦化废水“重生”[N];中国冶金报;2012年

4 西曲矿 王月爱;焦化废水污染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5 丰恒夫;如何破解焦化废水脱氮难题[N];中国冶金报;2006年

6 胡新亮 陈昌华 李会龙;国内采用物理吸附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7 李婀芬;萍钢开辟治理焦化废水新途径[N];中国冶金报;2002年

8 记者 石勇邋实习生 缪麟 朱文琦;新冶钢成功处理焦化废水[N];黄石日报;2007年

9 ;集成技术让焦化废水高效回收[N];中国化工报;2011年

10 吴国文;水天一色河海清[N];中国建设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轶茹;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赵月龙;四段式生物反应器复合工艺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吴高明;焦化废水(液)物化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宋国新;焦化废水及其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成分辨别原理与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徐金球;超声空化及其组合技术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6 朱小彪;焦化废水强化处理工艺特性和机理及排水生物毒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7 林冲;焦化废水外排水中残余组分的环境行为及臭氧氧化过程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卢永;固定化活性污泥与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俐媛;电化学氧化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10 邓留杰;电化学生物流化床法处理模拟焦化废水[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荣华;焦化废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特性及光谱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侯润欣;负载型多元光催化剂的研制及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翔;渗析沉淀组合法回收焦化废水氨氮的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魏清;RPB强化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马莉;焦化废水中氨氮的沉淀和膜分离沉淀处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钟鹏飞;磁性复合催化剂γ-Fe_2O_3/TS-1光催化降解模拟焦化废水[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孙梦君;焦化废水中喹啉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杜宪;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床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陈佩;邻二甲苯优势菌的分离及其对焦化废水的生物强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10 吕鹏飞;焦化废水中无机含氮化合物在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去除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电芬顿预处理焦化废水有机物工艺优化与去除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7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3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