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4-氯酚废水的动力学及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05:15

  本文关键词: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4-氯酚废水的动力学及毒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氯酚污染物是一类难降解的有毒有害化合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采用由Pd-Fe/石墨烯气体扩散阴极和Ti/IrO2/RuO2阳极(隔膜为涤纶滤布)制备的两电极和三电极体系分别对4-氯酚进行降解,对降解过程中动力学及毒性进行研究。在最佳降解条件下降解4-氯酚(100 mg/L),利用TOC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对4-氯酚降解效果及中间产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电极体系阳极室、阴极室1和阴极室2中4-氯酚的降解率分别为94.0%,95.9%和95.4%,高于两电极体系阴阳极室4-氯酚的降解率91.0%和90.9%。三电极体系降解4-氯酚过程中阳极室和阴极室生成的中间产物与两电极体系相同。阳极室内产生苯酚、苯醌和对苯二酚苯环类中间产物,阴极室内产生的苯环类中间产物为苯酚,阴阳极室产生的小分子有机酸均为甲酸、乙酸、丁二酸和反丁烯二酸。根据阴阳极室产生的中间产物推导动力学模型,选取25mg/L、50mg/L、100Omg/L、200 mg/L和500 mg/L的氯酚对模型进行验证,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85以上,表明实验数据点与模型达到较好的拟合;两个阴极室的K2(芳香族类有机物转化为有机酸的动力学常数)值大于阳极室的K2值,表明Pd-Fe/石墨烯气体扩散阴极对4-氯酚降解至毒性较小的有机物的效果强于阳极。利用发光细菌法测定中间产物的毒性值,根据毒性值和浓度计算得到理论计算毒性,再测定降解过程中测定毒性。利用SPSS软件对2种毒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系数为1,表明2种毒性值显著相关。阳极室降解过程中毒性先升高后降低,阴极室毒性呈下降的趋势。三电极体系下降解至120 min时阳极室的理论计算毒性值(1.7 L/mg)低于两电极体系(2.0 L/mg),表明三电极体系优于两电极体系。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利用三电极体系降解模拟造纸废水,对降解过程中4-氯酚的降解率、废水COD及毒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降解至120 min时阴极室1、阴极室2和阳极室中4-氯酚的转化率分别达到96.8%,96.4%和95.3%,COD去除率分别为78.2%、80.7%和81.0%,表明三电极体系对模拟造纸废水中氯酚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且对模拟废水的COD去除效果较好;降解结束后,阴极室1和阴极室2的毒性值大于100%,阳极室的毒性值为81.0%,均低于模拟废水初始毒性值(51.0%),说明三电极体系降解氯酚类废水能达到较好的脱毒效果。
【关键词】:4-氯酚 电化学还原氧化 Pd-Fe/石墨烯气体扩散阴极 毒性测试 动力学 模拟造纸废水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8
  • 1.2 处理氯酚类有机污染物方法的研究现状8-11
  • 1.2.1 氯酚的来源及其危害8-9
  • 1.2.2 传统处理氯酚的方法9
  • 1.2.3 电化学处理氯酚的方法研究9-11
  • 1.3 氯酚降解动力学研究及其现状11-12
  • 1.3.1 氯酚生物降解及其动力学研究11
  • 1.3.2 氯酚化学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11
  • 1.3.3 氯酚电化学降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11-12
  • 1.4 废水中毒性测定和评价方法12-14
  • 1.4.1 传统的理化分析法12
  • 1.4.2 水生动植物测试法12-13
  • 1.4.3 发光细菌测试法13-14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17
  • 1.6.1 研究内容15
  • 1.6.2 技术路线15-17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17-22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17-18
  • 2.2 实验反应装置18-19
  • 2.3 分析方法19-22
  • 2.3.1 毒性测定方法19-20
  • 2.3.2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20
  • 2.3.3 总有机碳(TOC)分析20
  • 2.3.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20-21
  • 2.3.5 离子色谱(IC)测定21-22
  • 3 电化学处理氯酚废水的降解动力学研究22-34
  • 3.1 2种体系降解4-氯酚的转化率研究22
  • 3.2 2种体系中间产物的检测分析22-27
  • 3.2.1 2种体系降解过程中间产物的检测分析22-24
  • 3.2.2 4-氯酚降解过程有机物衡算24-26
  • 3.2.3 4-氯酚降解反应历程26-27
  • 3.3 氯酚电化学降解反应动力学研究27-32
  • 3.3.1 阴阳极室降解动力学模型27-28
  • 3.3.2 不同初始浓度氯酚的动力学研究28-32
  • 3.4 本章小结32-34
  • 4 降解氯代有机物过程的毒性研究34-46
  • 4.1 理论计算毒性研究34-37
  • 4.1.1 中间产物的毒性测定34-35
  • 4.1.2 理论计算毒性值的研究35-37
  • 4.2 测定毒性研究37-43
  • 4.2.1 三电极体系降解过程中测定毒性的研究37-41
  • 4.2.2 两电极体系降解过程中测定毒性的研究41-43
  • 4.3 测定毒性和理论计算毒性的比较43-44
  • 4.4 三电极体系和两电极体系的毒性比较44-45
  • 4.5 本章小结45-46
  • 5 电化学降解模拟造纸废水的研究46-53
  • 5.1 模拟废水的氯酚降解率研究46
  • 5.2 模拟废水中COD的研究46-47
  • 5.3 模拟废水中毒性的变化研究47-51
  • 5.4 本章小结51-53
  • 6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9
  • 个人简介59-60
  • 第一导师简介60-61
  • 第二导师简介61-62
  • 获得成果目录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世龙,李敏,刘士妲,孙晓宇,李文哲,倪亚明,姚思德,王文峰;γ辐照研究4-氯酚的降解[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年08期

2 张天月;安淼;周琪;;生物泥浆体系修复氯酚污染的土壤[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1期

3 杜长明;严建华;李晓东;岑可法;倪明江;卫樱蕾;B.G.Cheron;;气液滑动弧放电降解4-氯酚溶液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13期

4 陈霞;王家德;梅瑜;陈建孟;;声电协同氧化氯酚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5 王旭明;王建龙;;利用固相反硝化同时去除水中硝酸盐和4-氯酚[J];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6 董军;孙丽娜;陈若虹;梁锐杰;;珠江口地区表层水中氯酚化合物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7期

7 朱冬梅;詹健;;水中氯酚的去除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9年04期

8 闫蕾;安小宁;;去除水相中4-氯酚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3年09期

9 田笠卿;曾昭琪;陈子涛;;双氯酚在冷却水中的降解条件[J];工业水处理;1981年01期

10 李英芬 ,喻雨琴;气相色谱法测定罐头、儿童食品中氯酚方法的研究[J];上海食品科技;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兰;朱瑞芝;;污水中氯酚的测定[A];天津市第六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9年

2 吴庭年;王志伟;陈圣凡;;线性扫描伏安法分析量测水中微量氯酚化合物[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艾智慧;杨鹏;陆晓华;;微波辐照对高级氧化技术降解4-氯酚的协同效应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军;单军;姜炳琪;季荣;崔益斌;;蚯蚓对2,4-DCP在土壤中降解转化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敏;杨睿媛;沈忠群;王文锋;;4—氯酚溶液的辐照降解研究[A];四川成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计军平;张文;黄爱群;陈玲;;以单氯酚驯化的厌氧颗粒污泥降解2,4-二氯酚的试验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海涛;李清彪;洪金庆;叶美玲;邵文尧;高志锋;;生物膜水解-好氧循环组合工艺降解氯酚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8 巢细娟;盛治国;朱本占;;多氯酚与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协同毒性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张红雨;张杰;黄秀华;;固相微萃取/GG/ECD直接测定水中的三种氯酚[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10 陈霞;王家德;;声电联合氧化2-氯酚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连柱;氯酚污染地下水的强化原位生物修复技术[D];吉林大学;2008年

2 赵玲;二氧化锰体系下氯酚的非生物转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丛燕青;氯酚的电化学降解行为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岩;氯酚类污染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表观及微观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刘杰;纳米Fe_3O_4及其复合材料催化过氧化物去除水中氯酚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薛军;辐射分解处理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7 卫建军;纳米级Pd/Fe双金属对水中氯酚的催化脱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晓东;去除水中微量酚类化合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芳;氯酚前驱物形成二恶英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宗盼盼;改性粉煤灰复合催化剂制备及降解2-氯酚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乐乐;水溶液介质中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4 吉祖峰;纳米Pd/Fe双金属颗粒的制备及其在氯酚类化合物还原脱氯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岩;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4-氯酚废水的动力学及毒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杨婷;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4-氯酚废水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陈霞;声辅助电催化处理水相氯酚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8 胡洋;水溶液中2-氯酚和4-氯酚的催化氧化降解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耿亮;优势复合菌群降解氯酚类化合物的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孙哲;优势复合菌群降解氯酚类化合物的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4-氯酚废水的动力学及毒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7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1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