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30 19:31
长期以来,路域生态环境内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植被破坏和土壤铅污染等问题,给动、植物和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适宜的人工植被恢复和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同植物种类对生境的生长适应性不一样,科学的植被营造技术是植被恢复的有力保障。适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超积累以及产生的生理响应是植物维持正常生长和完成重金属修复的理论依据,如何正确评价路域环境人工植被恢复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路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2001年开始至2004年5月期间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22个不同植物种类(或生态型)在四川地区的公路边坡种植的生长适应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百喜草(Pasplummotatum)、草木樨(Melilotus suavena)、弯叶画眉草(Eragrostis)在四川及相同气候类型区的土质边坡种植的适应性好,草木犀和高羊茅的越夏和越冬表现较好综合评分在6.5分以上,其中狗牙根达到7.0分,适宜做该类边坡人工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和建群种植物,宜混播利用;弯叶画眉草在风化岩石边坡上抗旱性和耐贫瘠能...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论文摘要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高速公路概述
2.2 国外公路发展概况
2.3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2.4 高速公路对路域环境的综合影响
2.5 高速公路对路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6 路域环保与植被恢复应用与研究
2.7 铅污染及治理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3章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类选择及植被营造工程技术
1 前言
2 土质边坡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类选择试验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材料与方法
2.3 观察项目与评价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小论与讨论
3 风化岩石边坡弯叶画眉草生长适应性
3.1 试验区基本情况
3.2 坪床处理及播种
3.3 养护管理
3.4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3.5 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4 高羊茅护坡功能
4.1 试验概况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特殊地质边坡植被营造工程技术
5.1 EM3网和CE131网边坡生物防护
5.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土工格室植草
6.1 土工格室绿化边坡
6.2 材料要求
6.3 施工工艺
6.4 关键技术
7 本章小结
7.1 适宜高速公路边坡生境的植物种类筛选
7.2 适宜高速公路边坡环境特征的植被营造技术
第4章 路域环境土壤、植物铅积累
1 前言
1.1 路域环境的铅污染
1.2 城市环境的铅污染
2 试验地基本情况
3 试验方法
3.1 取样
3.2 样品制备及消化
3.3 测定指标
3.4 测定方法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常规理化性质及铅含量
4.2 不同车流量植物地上、地下部分铅含量变化值
4.3 铅富集系数
5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铅胁迫下草木樨的生理响应
1 前言
1.1 耐性植物与超积累植物
1.2 影响植物铅积累与体内运输的因素
1.3 铅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态和分布
1.4 植物对铅的生理反映
2 试验设计
3 指标测定和方法
3.1 植株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
3.2 净光合效率测定
3.3 根系活力测定
3.4 叶绿素a、b测定
3.5 SOD活性测定
3.6 POD活性测定
3.7 CAT活性测测定
3.8 MDA含量测定
3.9 基质及植物各器官铅含量测定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光强、不同处理浓度的净光合效率
4.2 自然光强下不同浓度处理草木樨净光合效率日变化
4.3 铅胁迫下草木樨的生理响应
4.4 铅胁迫下叶绿素a、b、a+b变化
4.5 外源铅浓度与植株体内的铅含量关系
4.6 SOD、CAT、MDA活性、叶绿素a+b含量与叶片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4.7 SOD、CAT、POD活性、MDA含量与根的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4.8 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变化
4.9 根系活力
4.10 不同铅浓度处理的富集系数
5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建立高速公路路域环境人工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
1 前言
2 相关评价方法简述
2.1 环境影响评价
2.2 环境影响后评价
2.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4 草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5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2.6 绿地生态效益评价
2.7 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评价
3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3.1 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理论依据
3.2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依据
3.3 植被生态学和植被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依据
4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4.2 简单易操作性原则
4.3 连续性原则
4.4 地带性和层次性原则
5 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思路
5.1 水土保持生态单元植被恢复质量评价
5.2 景观营造生态单元植被恢复质量评价
5.3 功能保障生态单元植被恢复质量评价
5.4 适宜的评价时间
6 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6.1 植物根系抗张强度(C1)
6.2 生态补偿率(C2)
6.3 均匀性(C3)
6.4 截流量(C4)
6.5 绿期(C5)
6.6 综合抗性(C6)
6.7 群落稳定性(C7)
6.8 多盖度综合级(C8)
6.9 植被恢复速率(C9)
6.10 生物量(C10)
6.11 降噪量(C11)
6.12 养护管理水平(C12)
7 不同生态单元的评价指标
7.1 水土保持生态单元区代表性样地
7.2 景观营造生态单元区代表性样地
7.3 功能保障生态单元区代表性样地
8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
8.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8.2 各生态单元在路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中的权重
8.3 极差标准法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8.4 指标的上、下限
8.5 各指标权重计算
8.6 评价指标综合计算
8.7 各生态单元的植被恢复质量评价结果计算
8.8 路域环境人工植被恢复质量综合评分
9 初步应用
10 应用性估计
第7章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Abstract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奖励、从事的课题及相关工作
本文编号:3824895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论文摘要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高速公路概述
2.2 国外公路发展概况
2.3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2.4 高速公路对路域环境的综合影响
2.5 高速公路对路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6 路域环保与植被恢复应用与研究
2.7 铅污染及治理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3章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类选择及植被营造工程技术
1 前言
2 土质边坡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类选择试验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材料与方法
2.3 观察项目与评价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小论与讨论
3 风化岩石边坡弯叶画眉草生长适应性
3.1 试验区基本情况
3.2 坪床处理及播种
3.3 养护管理
3.4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3.5 结果与分析
3.6 小结
4 高羊茅护坡功能
4.1 试验概况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特殊地质边坡植被营造工程技术
5.1 EM3网和CE131网边坡生物防护
5.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土工格室植草
6.1 土工格室绿化边坡
6.2 材料要求
6.3 施工工艺
6.4 关键技术
7 本章小结
7.1 适宜高速公路边坡生境的植物种类筛选
7.2 适宜高速公路边坡环境特征的植被营造技术
第4章 路域环境土壤、植物铅积累
1 前言
1.1 路域环境的铅污染
1.2 城市环境的铅污染
2 试验地基本情况
3 试验方法
3.1 取样
3.2 样品制备及消化
3.3 测定指标
3.4 测定方法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常规理化性质及铅含量
4.2 不同车流量植物地上、地下部分铅含量变化值
4.3 铅富集系数
5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铅胁迫下草木樨的生理响应
1 前言
1.1 耐性植物与超积累植物
1.2 影响植物铅积累与体内运输的因素
1.3 铅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态和分布
1.4 植物对铅的生理反映
2 试验设计
3 指标测定和方法
3.1 植株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
3.2 净光合效率测定
3.3 根系活力测定
3.4 叶绿素a、b测定
3.5 SOD活性测定
3.6 POD活性测定
3.7 CAT活性测测定
3.8 MDA含量测定
3.9 基质及植物各器官铅含量测定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光强、不同处理浓度的净光合效率
4.2 自然光强下不同浓度处理草木樨净光合效率日变化
4.3 铅胁迫下草木樨的生理响应
4.4 铅胁迫下叶绿素a、b、a+b变化
4.5 外源铅浓度与植株体内的铅含量关系
4.6 SOD、CAT、MDA活性、叶绿素a+b含量与叶片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4.7 SOD、CAT、POD活性、MDA含量与根的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4.8 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变化
4.9 根系活力
4.10 不同铅浓度处理的富集系数
5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建立高速公路路域环境人工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
1 前言
2 相关评价方法简述
2.1 环境影响评价
2.2 环境影响后评价
2.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4 草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5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2.6 绿地生态效益评价
2.7 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评价
3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3.1 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理论依据
3.2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依据
3.3 植被生态学和植被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依据
4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4.2 简单易操作性原则
4.3 连续性原则
4.4 地带性和层次性原则
5 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思路
5.1 水土保持生态单元植被恢复质量评价
5.2 景观营造生态单元植被恢复质量评价
5.3 功能保障生态单元植被恢复质量评价
5.4 适宜的评价时间
6 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6.1 植物根系抗张强度(C1)
6.2 生态补偿率(C2)
6.3 均匀性(C3)
6.4 截流量(C4)
6.5 绿期(C5)
6.6 综合抗性(C6)
6.7 群落稳定性(C7)
6.8 多盖度综合级(C8)
6.9 植被恢复速率(C9)
6.10 生物量(C10)
6.11 降噪量(C11)
6.12 养护管理水平(C12)
7 不同生态单元的评价指标
7.1 水土保持生态单元区代表性样地
7.2 景观营造生态单元区代表性样地
7.3 功能保障生态单元区代表性样地
8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质量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
8.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8.2 各生态单元在路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中的权重
8.3 极差标准法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8.4 指标的上、下限
8.5 各指标权重计算
8.6 评价指标综合计算
8.7 各生态单元的植被恢复质量评价结果计算
8.8 路域环境人工植被恢复质量综合评分
9 初步应用
10 应用性估计
第7章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Abstract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奖励、从事的课题及相关工作
本文编号:3824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2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