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生态清淤关键技术及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30 21:40
太湖是一个典型的浅水型湖泊,其污染底泥淤积严重,易造成湖体内源二次污染,引发湖泛生态危害,严重威胁太湖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实施生态清淤是减轻底泥内源污染的重要手段,也是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太湖生态清淤规划,选取蓝藻聚集区、湖泛易发区及重要入湖河口水域作为清淤的范围。根据太湖污染底泥多年系列监测资料,采用拐点法确定清淤的深度。根据生态清淤工程的特点和要求,推荐环保绞吸式挖泥船作为太湖生态清淤的施工机械。以目前国内已引进并大量应用的荷兰IHC公司生产的环保绞吸式挖泥船为主。通过对疏浚船绞刀影响范围的监测,距绞刀头5-10m范围施工扰动现象不明显,10m以外基本无影响。最佳操作条件下,绞刀对水体扰动总体影响较小,平静湖面最大扩散半径为5-10m,顺风方向扩散距离略有增大。监测表明,绞刀施工扰动使湖区水质SS值恢复至湖水本底值需4-5分钟。不同清淤精度控制方案表明,GPS控制形成的浅点数最小,施工质量最高,是平面和航向精度控制的推荐模式.生态清淤的余水处理系统由排泥场、余水沉淀池、加药系统等组成.排泥场容积根据清淤自然方容量确定,利用大堤...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底泥疏浚技术现状
1.2.2 淤泥处理利用研究现状
1.2.3 生态清淤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1.2.4 生态清淤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清淤范围及规模确定技术
2.1 太湖清淤范围和规模的确定技术
2.1.1 清淤平面范围的确定
2.1.2 清淤深度的确定技术
2.2 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及深度确定注意事项
第三章 生态清淤施工关键技术
3.1 清淤设备选择
3.2 防扩散技术
3.3 生态清淤精度控制
3.4 清淤工程分期安排原则
第四章 排泥场设计
4.1 排泥场构成及容积确定
4.2 排泥场围堰布置
4.3 排泥场格埂设计
4.4 排泥场退水口设计
第五章 余水处理关键技术
5.1 控制指标的选取
5.2 余水处理方法选择
5.3 絮凝剂的选择
5.4 絮凝剂加药位置的选择
5.5 疏浚余水处理工艺流程
5.5.1 强化自然沉淀效果分析
5.5.2 絮凝剂投放量对处理效果影响
5.5.3 停留时间对余水处理效果影响
5.5.4 余水处理效果分析
第六章 淤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6.1 淤泥特性及处置要求
6.2 淤泥化学固化处理方法
6.2.1. 基本原理
6.2.2 固化剂选择及反应过程
6.2.3 固化流程及设备国产化
6.2.4 固化土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6.2.5 淤泥固化后资源化利用途径
6.2.6 固化土不同用途成本分析
6.3 低位真空预压法
6.3.1 基本原理
6.3.2 工程单元划分
6.3.3 施工工序
6.3.4 与化学固化法比较
6.4 构建生态湿地技术
第七章 生态清淤效果评估技术
7.1 污染物质去除量的确定
7.1.1 根据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计算法
7.1.2 出泥口泥水估算法
7.2 水土界面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7.2.1 研究目的与方法
7.2.2 疏浚前后工程试验区间隙水物质含量变化
7.3 生物种群的自修复能力评估
7.3.1 浮游植物监测评价
7.3.2 底栖动物监测评价
7.3.3 沉水植被监测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生态清淤关键技术
8.1.2 生态清淤效果评估
8.2 展望
主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25086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底泥疏浚技术现状
1.2.2 淤泥处理利用研究现状
1.2.3 生态清淤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1.2.4 生态清淤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清淤范围及规模确定技术
2.1 太湖清淤范围和规模的确定技术
2.1.1 清淤平面范围的确定
2.1.2 清淤深度的确定技术
2.2 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及深度确定注意事项
第三章 生态清淤施工关键技术
3.1 清淤设备选择
3.2 防扩散技术
3.3 生态清淤精度控制
3.4 清淤工程分期安排原则
第四章 排泥场设计
4.1 排泥场构成及容积确定
4.2 排泥场围堰布置
4.3 排泥场格埂设计
4.4 排泥场退水口设计
第五章 余水处理关键技术
5.1 控制指标的选取
5.2 余水处理方法选择
5.3 絮凝剂的选择
5.4 絮凝剂加药位置的选择
5.5 疏浚余水处理工艺流程
5.5.1 强化自然沉淀效果分析
5.5.2 絮凝剂投放量对处理效果影响
5.5.3 停留时间对余水处理效果影响
5.5.4 余水处理效果分析
第六章 淤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6.1 淤泥特性及处置要求
6.2 淤泥化学固化处理方法
6.2.1. 基本原理
6.2.2 固化剂选择及反应过程
6.2.3 固化流程及设备国产化
6.2.4 固化土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6.2.5 淤泥固化后资源化利用途径
6.2.6 固化土不同用途成本分析
6.3 低位真空预压法
6.3.1 基本原理
6.3.2 工程单元划分
6.3.3 施工工序
6.3.4 与化学固化法比较
6.4 构建生态湿地技术
第七章 生态清淤效果评估技术
7.1 污染物质去除量的确定
7.1.1 根据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计算法
7.1.2 出泥口泥水估算法
7.2 水土界面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7.2.1 研究目的与方法
7.2.2 疏浚前后工程试验区间隙水物质含量变化
7.3 生物种群的自修复能力评估
7.3.1 浮游植物监测评价
7.3.2 底栖动物监测评价
7.3.3 沉水植被监测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生态清淤关键技术
8.1.2 生态清淤效果评估
8.2 展望
主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25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250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