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酸锂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高温CO 2 吸附性能
发布时间:2023-10-03 19:40
捕集回收燃煤电厂和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等固定源排放的高温C02,不仅是C02减排的有效方法,同时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针对高温CO2吸附材料,以锆酸锂为代表的锂基陶瓷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CO2吸附容量、匹配的工作温度区间和稳定的循环吸附-脱附性能,但目前合成的材料在低CO2分压气氛下(PCC2≤0.1 bar)对应吸附性能普遍较低。因此,论文研究重点在于设计、合成具有高CO2吸附性能的新型LixZryOz材料,以满足实际条件下的应用需求。 首先,采用固相反应法在常规实验条件下控制合成了四方/单斜相Li2ZrO3、三斜/单斜相Li6Zr207以及斜六方相Li8Zr06五种高纯度LixZryOz化合物,大大简化了锆酸锂材料的合成路线,并揭示了合成反应机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晶相结构和化学组成LixZryOz材料的高温CO2吸附性能和吸附反应途径,其中单斜相Li6Zr207和斜六方相Li8Zr06的高温C02吸附特性均属首次报道;在纯C02气氛下,四方相Li2Zr03对应最高CO2吸附量为20 wt%(848 K),而相同条件下单斜相Li2Zr03对应CO2吸附量不足7 wt%,单斜相Li6Zr207...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厂烟道气CO2捕集分离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低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 高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水蒸气甲烷重整制氢过程中的CO2吸附分离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不同晶相和组成的LixZryOz化合物的控制合成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2.3 表征方法
2.4 研究路线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晶相Li2ZrO3的制备
2.5.2 不同晶相Li6Zr2O7的制备
2.5.3 纯晶相Li8ZrO6的制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晶相LixZryOz化合物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表征方法和CO2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3.3 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3.3.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3.3.2 四方相Li2ZrO3的高温CO2吸附-脱附性能
3.3.3 单斜相Li2ZrO3高温CO2吸附-脱附性能
3.4 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3.4.1 单斜相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3.4.2 单斜相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反应机理
3.4.3 Li6Zr2O7与Li2ZrO3在不同CO2分压下的CO2吸附性能比较
3.4.4 Li6Zr2O7的高温C02循环吸附性能
3.5 Li8ZrO6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3.5.1 Li8ZrO6在纯CO2分压下的CO2吸附反应机理
3.5.2 Li8ZrO6在不同CO2分压下的CO2吸附性能
3.5.3 Li8ZrO6的高温CO2循环吸附性能
3.6 LixZryOz(x=6,8)材料CO2吸附动力学模拟
3.6.1 单斜相Li6Zr2O7的CO2吸附过程模拟
3.6.2 Li8ZrO6的CO2吸附过程模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成介孔Li2ZrO3的可行性研究
4.1 引言
4.1.1 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形成机理
4.1.2 含锂三元氧化物介孔材料的合成
4.1.3 介孔ZrO2的研究现状
4.2 介孔ZrO2为模板合成Li2ZrO3
4.2.1 材料合成及表征方法
4.2.2 材料表征与结果分析
4.3 钇(Y3+)掺杂合成介孔Li2ZrO3
4.3.1 材料表征和结果分析
4.4 CO2吸附性能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Li2ZrO3的控制合成及CO2吸附性能
5.1 引言
5.1.1 纳米材料及其分类
5.1.2 纳米材料的物理特性
5.1.3 纳米Li2ZrO3的合成方法
5.2 纳米Li2ZrO3的合成路线
5.3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表征及CO2吸附性能分析
5.3.1 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分析
5.3.2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比较
5.3.3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CO2循环吸附性能比较
5.4 不同结构ZrO2合成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5.4.1 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分析
5.4.2 CO2吸附性能分析比较
5.5 以LiNO3为锂源合成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Y3+掺杂Li2ZrO3的合成及高温CO2吸附性能
6.1 引言
6.2 合成路线
6.3 Y3+掺杂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6.3.1 Y3+掺杂合成介孔ZrO2的表征分析
6.3.2 Y3+掺杂合成Li2ZrO3的表征分析
6.3.3 不同Y2O3掺杂合成Li2ZrO3样品的CO2吸附动力学分析
6.3.4 不同Y3+掺杂量合成Li2ZrO3的CO2循环吸附稳定性分析
6.4 CaO和TiO2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6.4.1 CaO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6.4.2 TiO2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第8章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50517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厂烟道气CO2捕集分离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低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 高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水蒸气甲烷重整制氢过程中的CO2吸附分离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不同晶相和组成的LixZryOz化合物的控制合成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2.3 表征方法
2.4 研究路线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晶相Li2ZrO3的制备
2.5.2 不同晶相Li6Zr2O7的制备
2.5.3 纯晶相Li8ZrO6的制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晶相LixZryOz化合物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表征方法和CO2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3.3 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3.3.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3.3.2 四方相Li2ZrO3的高温CO2吸附-脱附性能
3.3.3 单斜相Li2ZrO3高温CO2吸附-脱附性能
3.4 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3.4.1 单斜相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3.4.2 单斜相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反应机理
3.4.3 Li6Zr2O7与Li2ZrO3在不同CO2分压下的CO2吸附性能比较
3.4.4 Li6Zr2O7的高温C02循环吸附性能
3.5 Li8ZrO6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3.5.1 Li8ZrO6在纯CO2分压下的CO2吸附反应机理
3.5.2 Li8ZrO6在不同CO2分压下的CO2吸附性能
3.5.3 Li8ZrO6的高温CO2循环吸附性能
3.6 LixZryOz(x=6,8)材料CO2吸附动力学模拟
3.6.1 单斜相Li6Zr2O7的CO2吸附过程模拟
3.6.2 Li8ZrO6的CO2吸附过程模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成介孔Li2ZrO3的可行性研究
4.1 引言
4.1.1 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形成机理
4.1.2 含锂三元氧化物介孔材料的合成
4.1.3 介孔ZrO2的研究现状
4.2 介孔ZrO2为模板合成Li2ZrO3
4.2.2 材料表征与结果分析
4.3 钇(Y3+)掺杂合成介孔Li2ZrO3
4.4 CO2吸附性能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Li2ZrO3的控制合成及CO2吸附性能
5.1 引言
5.1.1 纳米材料及其分类
5.1.2 纳米材料的物理特性
5.1.3 纳米Li2ZrO3的合成方法
5.2 纳米Li2ZrO3的合成路线
5.3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表征及CO2吸附性能分析
5.3.1 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分析
5.3.2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比较
5.3.3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CO2循环吸附性能比较
5.4 不同结构ZrO2合成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5.4.1 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分析
5.4.2 CO2吸附性能分析比较
5.5 以LiNO3为锂源合成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Y3+掺杂Li2ZrO3的合成及高温CO2吸附性能
6.1 引言
6.2 合成路线
6.3 Y3+掺杂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6.3.1 Y3+掺杂合成介孔ZrO2的表征分析
6.3.2 Y3+掺杂合成Li2ZrO3的表征分析
6.3.3 不同Y2O3掺杂合成Li2ZrO3样品的CO2吸附动力学分析
6.3.4 不同Y3+掺杂量合成Li2ZrO3的CO2循环吸附稳定性分析
6.4 CaO和TiO2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6.4.1 CaO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6.4.2 TiO2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第8章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50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5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