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及其除污性能

发布时间:2025-01-11 03:41
  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可以提高反应器的生物量以及脱氮除碳效果,本研究针对好氧颗粒污泥在连续流低基质中形成不易以及传统脱氮效率低的难点,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产絮功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TN-14,并将其接种在普通絮状污泥连续流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对其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连续运行的特性进行了探讨,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筛选出的产絮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TN-14,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 sp.),该菌株于2013年6月5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NO.M2013247。在24 h内,TN-14在异养硝化体系中对TN和NH4+-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53%和97.13%,在反硝化体系中对NO3-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58.27%和72.25%。同时,TN-14也表现出很好的絮凝能力,对0.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大达到了95%。并且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适应能力强,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活性污泥系统反硝化能力差的缺点,提高系统的脱氮能力。(2)在普通活性污泥中接种80%(MLSS)的TN-14菌泥,在相同条件下的未接种TN-...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1.2.3 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
        1.2.4 课题的提出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异养硝化菌TN-14的筛选鉴定及脱氮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分离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用水
        2.1.4 活性污泥
        2.1.5 主要仪器和用具
    2.2 实验方法
        2.2.1 异养硝化菌TN-14的分离筛选
        2.2.2 异养硝化菌TN-14的鉴定
        2.2.3 TN-14异养硝化能力考察
        2.2.4 TN-14好氧反硝化能力考察
        2.2.5 TN-14的絮凝能力实验
        2.2.6 TN-14处理生活污水脱氮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筛选结果
        2.3.2 TN-14鉴定结果
        2.3.3 TN-14的异养硝化能力
        2.3.4 TN-14的好氧反硝化能力
        2.3.5 TN-14的絮凝能力
        2.3.6 TN-14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脱氮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装置及运行
        3.1.2 活性污泥
        3.1.3 实验用水
    3.2 实验分析方法
        3.2.1 常规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3.2.2 污泥的粒径、形态观察
        3.2.3 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提取和测定
        3.2.4 污泥表面相对疏水性(SRH)的测定
        3.2.5 颗粒污泥的扫描电镜、能谱及X衍射分析
        3.2.6 形成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3.3.2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对COD和氨氮的降解变化分析
        3.3.3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脱氮能力的变化
        3.3.4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种群变化
        3.3.5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处理实际生活污水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装置
        4.1.2 好氧颗粒污泥
        4.1.3 生活污水
    4.2 实验分析方法
        4.2.1 常规分析项目及测试方法
        4.2.2 非常规分析项目及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4.3.2 颗粒污泥的脱氮特性
        4.3.3 好氧颗粒污泥去除污染物的连续运行特征
        4.3.4 连续运行过程中种群变化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4025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025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a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