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淮南潘谢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22:08

  本文关键词:淮南潘谢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炭的长期大量开采,所引起的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导致矿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下降。为了实现煤炭开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前针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淮南潘谢采煤塌陷区作为研究对象,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研究,建立了基于向量模法的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对富余度模型,并结合使用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模型,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为了更加明确的阐述研究的内容,具备实际的理论应用和指导意义,选取了潘谢采煤塌陷区中潘一、潘三、谢桥、顾桥、丁集等主要的塌陷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污染物权重系数法并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塌陷区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分析总结了它们的演化规律。最终以潘三采煤塌陷区为例,将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组成部分划分为塌陷区大气环境、塌陷区水环境、塌陷区土壤环境、矿区环境及矿区管理技术水平五类一级指标,每类一级指标均有所对应的二级指标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并运用向量模法综合量化计算了潘三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并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模型作对比。所提出的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具体采煤塌陷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有一定普适性和借鉴意义。基于向量模模型,潘三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值为-0.1989,即超载19.89%,与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模型的计算结果-0.1956极为接近,因此向量模法能够实现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计算结果比较可靠,模型的构建是有效的。
【关键词】:淮南矿区 采煤塌陷区 生态环境承载力 层次分析法 向量模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8
  • 1 绪论18-24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8-19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9-2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9-2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0-21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1-24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1-22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22-24
  • 2 煤炭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24-30
  • 2.1 研究区域概况24-25
  • 2.1.1 研究区域地理地质特征24
  • 2.1.2 塌陷现状24-25
  • 2.2 地质环境问题25-26
  • 2.2.1 土地占用和地表塌陷25
  • 2.2.2 水土流失25
  • 2.2.3 土壤退化25-26
  • 2.2.4 矿区水均衡的破坏26
  • 2.2.5 地质灾害26
  • 2.3 生态环境污染26-28
  • 2.3.1 废气26-27
  • 2.3.2 矿业废水27
  • 2.3.3 矿区固体废弃物27
  • 2.3.4 噪声污染27-28
  • 2.4 小结28-30
  • 3 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模型与对比模型30-34
  • 3.1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本质30
  • 3.2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30-31
  • 3.2.1 生态足迹法30
  • 3.2.2 模糊综合评价法30
  • 3.2.3 质量综合评价法30-31
  • 3.3 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31
  • 3.3.1 规范化原则31
  • 3.3.2 量化原则31
  • 3.3.3 系统性与突出性原则31
  • 3.3.4 可操作性原则31
  • 3.3.5 区域性原则31
  • 3.4 量化模型的构建与对比模型的选择31-34
  • 3.4.1 基于向量模法构建的模型31-32
  • 3.4.2 对比模型32-34
  • 4 潘谢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实例研究34-86
  • 4.1 矿区大气环境中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34-40
  • 4.1.1 东西部地区二氧化硫生态环境承载力剩余率历年时空变化36-37
  • 4.1.2 东西部地区二氧化氮态环境承载力剩余率历年时空变化37-38
  • 4.1.3 东西部地区PM_(10)生态环境承载力剩余率历年时空变化38-39
  • 4.1.4 小结39-40
  • 4.2 采煤塌陷区水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价40-56
  • 4.2.1 丁集塌陷水域水环境承载力41-42
  • 4.2.2 顾桥塌陷水域水环境承载力42-45
  • 4.2.3 潘三塌陷水域水环境承载力45-46
  • 4.2.4 谢桥塌陷水域水环境承载力46-49
  • 4.2.5 刘桥塌陷水域水环境承载力49-51
  • 4.2.6 潘—杨庄塌陷水域水环境承载力51-55
  • 4.2.7 潘—杨庄采煤塌陷区土壤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55-56
  • 4.2.8 小结56
  • 4.3 采煤塌陷区土壤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价56-65
  • 4.3.1 顾桥矿区土壤环境承载力量化57-59
  • 4.3.2 潘三矿土壤环境承载力量化59-60
  • 4.3.3 谢桥矿土壤环境承载力量化60-62
  • 4.3.4 刘桥矿土壤环境承载力量化62-64
  • 4.3.5 小结64-65
  • 4.4 基于向量模法综合量化潘三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65-82
  • 4.4.1 潘三矿自然地理概况65-66
  • 4.4.2 潘三矿污染物产生及治理现状66-68
  • 4.4.3 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68-69
  • 4.4.4 量化指标体系的分析与阐述69-75
  • 4.4.5 量化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75-81
  • 4.4.6 潘三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量化81-82
  • 4.5 讨论82-86
  • 4.5.1 污染物贡献率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量化结果的差异分析82-83
  • 4.5.2 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中应注意的问题83
  • 4.5.3 煤矿开采区重金属的累积83-84
  • 4.5.4 生态风险的防范84-86
  • 5 结论与展望86-88
  • 5.1 结论86-87
  • 5.2 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6
  • 致谢96-97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跃刚;贺鑫;程爱国;李薇薇;邓秀杰;魏强;李龙;;中国煤中硫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控制[J];煤炭学报;2015年09期

2 叶瑶;全占军;肖能文;韩煜;王琦;付梦娣;李俊生;;采煤塌陷对地表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5年05期

3 郑永红;张治国;胡友彪;姚多喜;陈孝杨;;煤矿复垦重构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J];煤炭学报;2014年11期

4 郑永红;张治国;胡友彪;姚多喜;陈孝杨;;淮南矿区煤矸石风化物特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5期

5 郭洋楠;李能考;何瑞敏;;神东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6 郭彦霞;张圆圆;程芳琴;;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及其展望[J];化工学报;2014年07期

7 徐良骥;黄璨;章如芹;刘会平;严家平;Helmut Meuser;Lutz Makowsky;;煤矸石充填复垦地理化特性与重金属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8 马守臣;马守田;邵云;姜丽娜;李春喜;;矿井废水灌溉对小麦生理特性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1期

9 何仁伟;刘邵权;李立娜;梁岚;李婷婷;;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in Analyzing the Cultivated Land-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Bijie Prefecture,China[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3年03期

10 李金明;周祖昊;严子奇;贺华翔;孙青言;;淮南煤矿采煤沉陷区蓄洪除涝初探[J];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玲;淮南市空气悬浮颗粒特征及污染物的树木监测[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孟庆俊;采煤塌陷地氮磷流失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刘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玮;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及其工程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2 何春桂;采煤塌陷区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3 侯艳辉;矿区生态环境评估及预警实现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4 陈楷根;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淮南潘谢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5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45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e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