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15:05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展经济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资源存量急剧减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中国大环境出发,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出发,探寻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对比特征,期望能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1)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3)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时空差异分析。通过对全国及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类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存在关系。工业废水排放量EKC曲线呈现经典的倒U型,曲线拐点出现在2007年,说明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关系开始改善。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EKC曲线呈现正相关线性特征,符合EKC曲线的左半部分,说明两者与经济增长关系是恶化的。工业污染物排放是影响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2)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是逐年提高的,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省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环渤海湾的省份生态环境质量要劣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西部和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在全国研究尺度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值逐年增加,发展态势良好,耦合度由低水平耦合逐渐转向高水平耦合阶段。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2000-2004年属于失调衰退类经济发展损益型,2005年进入勉强协调发展阶段,此间,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制约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自2006年起,生态环境与经济进入协调发展阶段,2009年以前是水平较低的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为二者同步的中级协调发展阶段,2011年回落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并开始稳步上升,到2014年已经步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此间,生态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在省域研究尺度上,各省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各省耦合度不断提高,耦合阶段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国各省的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涵盖了濒临失调型、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和中级协调型四种类型。耦合协调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由东向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逐渐减弱,经济发展滞后是影响省级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4)通过提高环保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创新,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和环保投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等措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时空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22;F1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0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9-10
  • 1.3 研究意义10-11
  • 1.3.1 理论意义10
  • 1.3.2 现实意义10-11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1-15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9
  • 1.5.1 研究内容15-16
  • 1.5.2 研究方法16-18
  • 1.5.3 技术路线18-19
  • 1.6 创新点与不足点19-20
  • 1.6.1 创新点19
  • 1.6.2 不足点19-20
  •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20-23
  • 2.1 耦合及系统耦合理论20
  •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20-21
  • 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21
  • 2.4 协调发展理论21-22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22-23
  • 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评价模型23-32
  • 3.1 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3-26
  • 3.1.1 指标体系选择依据23-24
  •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4-26
  • 3.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26
  • 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26-27
  •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26-27
  • 3.3.2 指标数据来源及其权重计算27
  • 3.4 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评价模型27-32
  • 3.4.1 综合指数评价模型27-28
  • 3.4.2 耦合度模型及判别标准28-29
  • 3.4.3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判别标准29-32
  • 4.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32-44
  • 4.1 自然条件32
  • 4.2 经济发展现状32-34
  • 4.3 生态环境现状34-37
  • 4.4 基于EKC曲线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37-44
  • 4.4.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38-40
  • 4.4.2 模拟结果与分析40-44
  • 5.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44-54
  • 5.1 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44-46
  • 5.2 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46-54
  • 6.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评价研究54-63
  • 6.1 时间序列变化分析54-56
  • 6.2 空间格局变化分析56-63
  • 6.2.1 耦合度空间格局变化分析58-60
  • 6.2.2 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变化分析60-63
  • 7. 结论与建议63-67
  • 7.1 结论63-64
  • 7.2 建议64-67
  • 7.2.1 依靠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并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64
  • 7.2.2 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64-65
  • 7.2.3 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65
  • 7.2.4 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65
  • 7.2.5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65-66
  • 7.2.6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提高人口素质66-67
  • 参考文献67-71
  • 个人简介71-72
  • 导师简介72-73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成平,白恩培;努力搞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建设[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1期

2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发展;2000年06期

3 王军;打好生态环境建设硬仗[J];兰州学刊;2000年03期

4 赵世亮;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J];中国贫困地区;2000年03期

5 马卫东;生态环境建设四谈[J];陕西水利;2000年02期

6 郭振德,李正墨;加快山西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J];学会;2000年06期

7 覃 群;保护生态环境 动物聚会观佳景[J];沿海环境;2000年10期

8 王文楷,王超,刘爱荣,刘荷芬,宋金叶;黄河水患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减灾;2000年03期

9 王本兴;生态环境生产与持续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杨崎筠;;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五忧”[J];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开锐;;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赵文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构想[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丛;马利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玉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8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民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楠;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庞贤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4 河北唐山 马永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吕志雄;生态环境要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青山;政府应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四川日报;2006年

7 党毅;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现成效[N];固原日报;2008年

8 记者 朱扬;调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恩施日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及其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闯;辽宁省大洼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党卓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史立静;邢台市农村生态环境问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蒋政;宁夏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徐双明;区域生态环境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超;天山北坡典型绿洲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灵敏;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鞘蕊苏有效成分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含量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尼鲁法尔·阿布力米提;坎儿井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55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