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
本文关键词: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黄菖蒲、双穗雀稗、李氏禾、黄花水龙及香菇草这5种植物,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水陆交错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模拟扰动条件下5种水生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结果表明,植物对底质总磷释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双穗雀稗、香菇草、黄菖蒲可以将上覆水总磷浓度控制在0.02 mg·L~(-1),李氏禾、黄花水龙控制在0.03mg·L~(-1);李氏禾、黄花水龙试验组总磷释放率控制在0.1 d-1,双穗雀稗、香菇草、黄菖蒲试验组控制在0.05 d-1.植物生长增加了底质氮的赋存,带来底质氮释放的增加,而黄菖蒲、双穗雀稗则可以将底质总氮释放速率控制在0.02 d-1,上覆水总氮浓度控制在0.4 mg·L~(-1).植物须根根长密度、根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成为抑制底质氮磷释放的主要因素,须根穿插增加底质中粒径≤50μm的颗粒物,从而减少了水体扰动造成的底质上扬;同时须根在生长过程增加底质总氮含量,吸收底质中的磷.5种水陆交错带植物正是通过上述两种机制抑制底质中氮磷的释放,其中黄菖蒲、双穗雀稗因为其发达的根系,抑制氮磷物质释放的效果最佳,其次为李氏禾、香菇草,黄花水龙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在5种植物中最小.
【作者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水陆交错带植物 底质粒径 底质氮磷 须根根系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7101-014-04,2014ZX07510-001-01)
【分类号】:X524;X173
【正文快照】: 水陆交错带水生植物是湖泊水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参与者,其群落结构与分布面积对湖泊水质有较大的影响[1].谢杰等[2]通过研究滇池、洱海水生植物与水质之间的关系,指出湖滨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抑制藻类,减轻水体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长盛;陈庆峰;赵明;蒋利;王利红;李剑;;我国北方水陆交错带的功能与发展方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0期
2 李贵宝,周怀东,刘芳;水陆交错带芦苇根孔及其净化污水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利;2003年06期
3 尹澄清,兰智文,晏维金;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对陆源营养物质的截留作用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1期
4 刘季昂,王怡中,,汤鸿霄;有机污染物在白洋淀地区水陆交错带土壤颗粒物上的吸附[J];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5 汪祖茂;蒋丽佳;卢少勇;曲洁婷;许秋瑾;胡小贞;;贡湖湾水陆交错带中磷污染现状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2期
6 王为东;王亮;聂大刚;尹澄清;;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水化学动态及其净化功能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7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扬;漓江水陆交错带水文—土壤—植被相互作用机制及植被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2 王为东;芦苇型水陆交错带中根孔结构及其影响下的水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方鑫;贡湖湾湿地水陆交错带基底稳定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蒋麒;基于Virtools的水陆交错带植被演替可视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杨洪金;人工构建芦苇群落修复亚热带水陆交错带的生态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文彬;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酶活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陈茜;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李青山;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根系分布与土壤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7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