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黑碳仪模型的含碳气溶胶来源解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黑碳仪模型的含碳气溶胶来源解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不同来源含碳气溶胶具有不同光学吸收特性的原理,采用黑碳仪模型对杭州市含碳气溶胶进行来源解析。结合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和黑碳仪数据,对黑碳仪模型参数进行校正。通过分析2015年杭州市朝晖环境监测站点的黑碳仪数据,解析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的燃烧对朝晖地区含碳气溶胶的贡献率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5年化石燃料燃烧对朝晖地区含碳气溶胶的年均贡献值为15.4μg/m~3,年均贡献率为71.8%;生物质燃料对含碳气溶胶的月均贡献率为20%~38%,7月份贡献率最小,12月份贡献率最大,各月份的贡献率存在明显阶梯性变化。含碳气溶胶吸收指数没有体现出本地早晚高峰现象,该现象可能是由于外地传输引起的。上述研究为识别杭州市能源消费结构和大气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验支持。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大气光学 黑碳仪模型 含碳气溶胶 化石燃料 生物质燃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6144) 环保部公益项目(201409008-4) 国家973计划(2015CB251501)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8026)
【分类号】:X513
【正文快照】: 050102-1含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组成成分。一般情况下,城市含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占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的20%~50%,重污染天气下占比可达90%以上,因此,含碳气溶胶是导致大气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1]。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OM)和黑碳(BC),主要来源于燃料不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轩;陈建华;耿春梅;任丽红;陈建民;叶兴南;杨文;;北京冬季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与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3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4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5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7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8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颜鹏;刘桂清;周秀骥;王京丽;汤洁;刘强;王振发;周怀刚;;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冷春波;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树云;气溶胶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地表干旱程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杨燕;气溶胶对山地区域降水影晌的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方文政;大气氧化及光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蒋益荃;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郭杰;相移光谱技术在气溶胶消光系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元龙;上海市大气气溶胶光学与化学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何心河;2014年秋季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黑碳仪模型的含碳气溶胶来源解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7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