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羧基化半抗原直接包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水中残留阿特拉津

发布时间:2017-06-25 04:02

  本文关键词:羧基化半抗原直接包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水中残留阿特拉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羧基化半抗原直接包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水中残留阿特拉津的可行性。方法使用烷基化试剂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甲硅烷(APTES)在聚苯乙烯表面构建活性的伯胺基,羧基化阿特拉津经活化后进攻伯胺基形成稳定的酰胺键从而完成羧基化半抗原直接偶联。羧基化半抗原直接包被ELISA法测定水中阿特拉津残留。结果该方法检出限为0.68 ng/mL。该抗体与西玛津交叉反应率为24%,其他类似物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特异性较高。在实际样本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添加回收率94.0%~112.0%)和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2.72%~3.53%)。结论该方法用于检测水中残留阿特拉津,方法简便,结果可靠。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关键词】阿特拉津 酶联免疫吸附法 直接包被 羧基化半抗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302430)
【分类号】:R123.1
【正文快照】: 阿特拉津(atrazin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三嗪类除草剂,对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效果显著,是公认的优良除草剂品种[1-2]。但因其残留期长及大量使用或滥用,使得阿特拉津渗入水体而污染饮用水,对人类健康可造成一定的毒害作用,如干扰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引发一系列病症,甚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应明,蒋新,王正萍,王芳,邓建才;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12期

2 张逸帆;倪沙;邓双丽;陶龙兴;沈波;;阿特拉津对动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3 刘舜尧;;美将限制使用阿特拉津农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2年08期

4 张国威,李淑芝;阿特拉津污染稻田的治理研究[J];垦殖与稻作;1999年03期

5 叶常明,雷志芳,王杏君,弓爱君,郑和辉;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多介质环境行为[J];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6 江刚;农药阿特拉津和青蛙内分泌紊乱有联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7 刘爱菊,朱鲁生,王军,孙瑞莲,林爱军;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年04期

8 张超兰,徐建民,姚斌;外加阿特拉津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对氮磷肥料的动态响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徐士霞,姚春生,苑宇哲,刘志君,李旭东,王跃招;除草剂阿特拉津溶液中弹琴蛙(Rana adenopleura)蝌蚪的微空间分布[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2期

10 范小振,张翠华,弓爱君;阿特拉津在土表的光解行为动力学研究[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学钰;姜桂兰;刘广民;廖资生;;阿特拉津除草剂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苑宇哲;王跃招;;阿特拉津对两栖类的作用效应研究进展[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志贤;王艳;房彦军;周焕英;王涛;王红勇;;检测阿特拉津和罂粟碱的蛋白芯片技术研究[A];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全国首届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栾新红;张媛媛;沈庆丰;刘明春;;维生素E对小鼠抗阿特拉津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塔娜;高占启;何忠;孙成;;饮用水源水中阿特拉津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红林;张淑贞;武耐英;;菌根、菌丝体分室中阿特拉津降解及土壤微生物变化[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超兰;徐建明;;阿特拉津污染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外源有机无机物质响应的动态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何日安;田霆;曾绍;;超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特拉津的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张满成;王梦乔;周庆;李爱民;;磁性吸附材料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研究[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陈建军;张坤;祖艳群;李元;;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修复作用[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肯尼(ERINLE, Kehinde Olajide);阿特拉津对狼尾草幼苗的毒理学效应和外加Ca~(2+)对其缓解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安德丽(Shahla Andleeb);运用节杆菌株DNS10的阿特拉津生物修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推测[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3 邢厚娟;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鲤鱼毒理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娜;地下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岙;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威;阿特拉津对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影响评价及毒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欧晓霞;腐殖酸及其不同级分和铁的络合物对阿特拉津光降解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胡江;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胡二丹;基于微孔矿物吸附耦合微波诱导降解的水体中阿特拉津去除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明竹;芦苇-AMF共生系统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及其降解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姚金忠;阿特拉津及其光解产物三聚氰酸的电子束辐照降解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王辰;黑龙江省农田阿特拉津残留土壤AM真菌多样性[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李季泽;阿特拉津胁迫下苜蓿菌根转录组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曹美珠;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和淋溶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4年

6 南超;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在黑土中定殖能力与基因表达情况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廖云燕;利用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去除水中阿特拉津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朱丹;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协同载钛活性炭纤维去除水中敌草隆和阿特拉津[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吴劏劏;生物炭增强土壤吸附阿特拉津的作用及机理[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杨阳;纳米金修饰SPR传感器直接检测阿特拉津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羧基化半抗原直接包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水中残留阿特拉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80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0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