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Bcillus pumilus C2合成γ-PGA及其絮凝性质表征

发布时间:2017-06-25 05:15

  本文关键词:Bcillus pumilus C2合成γ-PGA及其絮凝性质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γ-聚谷氨酸(γ-poly glutamic acid,γ-PGA)是微生物产生胞外氨基酸聚合物。在其分子链上具有大量的活性较高的游离侧链羧基,带有大量负电荷。可作为微生物絮凝剂用于污废水的絮凝净化处理。微生物絮凝剂在高盐、高温或低温、极端pH等极端环境条件下应用时,会因为其絮凝剂大分子空间构象的变化而显著降低絮凝活性。γ-PGA适合应用于高浓度阳离子污废水絮凝处理,分子结构稳定,对极端条件有较强的耐受性。本文从大连旅顺盐场盐池底泥中,筛选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获得了在极端条件下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株C2。对该菌株进行16S rDNA分析、Blast比对以及形态、生理生化鉴定,将其命名为Bacillus pumilus C2。对该菌株絮凝活性物质进行薄层层析分析,排除其为多糖类絮凝剂;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分析该物质分子结构,确定其为γ-PGA.利用短小芽孢杆菌发酵合成γ-PGA为本文首次报道。对影响菌株合成γ-PGA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表明,B.pumilus C2合成γ/PGA优化的发酵条件为蔗糖25 g/L,谷氨酸钠25 g/L,柠檬酸三钠10 g/L,(NH4)2SO4 10 g/L,NaCl 5 g/L,初始pH 7;优化条件下γ-PGA最大合成量为28.8 g/L。对B.pumilusC2进行γ-PGA合成发酵的2.5 L发酵罐流补料酵实验,γ-PGA最大合成量为69 g/L。建立补料发酵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和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建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为dX/dt=0.45×(1-X/22.1)X,与Logistic模型拟合度较高,R20.99;建立的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为dP/dt=1.5×dX/dt+0.07X,与Leudeking-Piret模型拟合度较高,R20.97。对B.pumilus C2 γ-PGA进行絮凝性质表征,研究表明,为获得最大絮凝率,γ-PGA最优添加量为4%,絮凝体系最佳pH为9.5;γ-PGA絮凝活性对高温呈现出较强的耐受性,体系NaCl浓度对絮凝活性影响不显著。实验探究了B.pumilus C2 γ-PGA对海水基质废液的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浊度降低了78.1%,色度降低了25%,悬浮物降低了94.5%。
【关键词】:γ-聚谷氨酸 短小芽孢杆菌 絮凝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X1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3
  • 第1章 绪论13-27
  • 1.1 γ-PGA的结构和性质13-17
  • 1.1.1 γ-PGA的结构13
  • 1.1.2 γ-PGA的性质13-14
  • 1.1.3 γ-PGA的应用14-17
  • 1.2 γ-PGA絮凝机理17-18
  • 1.3 γ-PGA的制备18-19
  • 1.3.1 化学合成法18
  • 1.3.2 提取法18
  • 1.3.3 酶转化法18-19
  • 1.4 γ-PGA微生物合成19-23
  • 1.4.1 γ-PGA合成菌株19-20
  • 1.4.2 γ-PGA合成途径及机理20-21
  • 1.4.3 γ-PGA合成条件影响21-23
  • 1.5 γ-PGA发酵生产工艺23-24
  • 1.5.1 发酵工艺23
  • 1.5.2 提取纯化23-24
  • 1.6 γ-PGA作为絮凝剂的应用24-25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25-27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7-38
  • 2.1 实验材料27-29
  • 2.1.1 菌株27
  • 2.1.2 培养基27
  • 2.1.3 主要试剂27-29
  • 2.2 主要仪器29-30
  • 2.3 分析测定方法30-38
  • 2.3.1 菌株分离筛选方法30
  • 2.3.2 革兰氏染色30
  • 2.3.3 16S rDNA鉴定30-32
  • 2.3.4 γ-PGA发酵方法32
  • 2.3.5 菌体生长量测定32
  • 2.3.6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32
  • 2.3.7 絮凝率测定32-33
  • 2.3.8 絮凝剂成分分析鉴定33-34
  • 2.3.9 谷氨酸钠含量测定34
  • 2.3.10 γ-PGA含量测定方法34-36
  • 2.3.11 色度测定方法36
  • 2.3.12 浊度测定方法36-37
  • 2.3.13 悬浮物测定方法37-38
  • 第3章 γ-PGA合成菌株的筛选鉴定38-46
  • 3.1 材料方法38-39
  • 3.1.1 实验材料38
  • 3.1.2 实验方法38-39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39-45
  • 3.2.1 絮凝剂合成菌株的筛选鉴定39-44
  • 3.2.2 γ-PGA合成菌株的分类学鉴定44-45
  • 3.3 小结45-46
  • 第4章 絮凝活性组分分析鉴定及絮凝性质研究46-54
  • 4.1 材料方法46-47
  • 4.1.1 实验材料46
  • 4.1.2 实验方法46-47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47-53
  • 4.2.1 絮凝活性物质鉴定47-50
  • 4.2.2 γ-PGA絮凝性质研究50-53
  • 4.3 小结53-54
  • 第5章 B.pumilus C2 γ-PGA合成培养条件优化54-61
  • 5.1 材料方法54-55
  • 5.1.1 实验材料54
  • 5.1.2 实验方法54-55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55-59
  • 5.2.1 碳源种类及浓度55-56
  • 5.2.2 氮源种类及浓度56-58
  • 5.2.3 NaCl浓度58
  • 5.2.4 初始pH58-59
  • 5.3 小结59-61
  • 第6章 B.pumilus C2 γ-PGA发酵罐发酵及动力学模型构建61-66
  • 6.1 材料方法61
  • 6.1.1 实验材料61
  • 6.1.2 实验方法61
  •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61-65
  • 6.2.1 B.pumilus C2发酵罐发酵61-62
  • 6.2.2 γ-PGA发酵动力学模型62-65
  • 6.3 小结65-66
  • 第7章 γ-PGA应用研究66-69
  • 7.1 材料方法66
  • 7.1.1 实验材料66
  • 7.1.2 实验方法66
  • 7.2 实验结果及分析66-68
  • 7.2.1 色度净化处理66-67
  • 7.2.2 浊度净化处理67
  • 7.2.3 悬浮物(SS)净化处理67-68
  • 7.3 小结68-69
  • 结论69-71
  • 参考文献71-7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76-77
  • 致谢77-78
  • 作者简介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宁;孙磊;邓爱华;马相汝;古丽斯玛依·艾拜都拉;艾尔肯·热合曼;;Bacillus pumilus XJU-13的分离鉴定及其碱性脂肪酶酶学特性分析(英文)[J];生物技术;2009年04期

2 ;Cloning,express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romoter elements from Bacillus pumilu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1年09期

3 王岩;沈锡权;吴祖芳;张锐;;脂肪酸Bacillus pumilus羟基化调控基因fadD-like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0年02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Single amino acid mutation alters the thermostability of the dehairing alkaline protease DHAP from Bacillus pumilus[A];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柳朝霞;Bcillus pumilus C2合成γ-PGA及其絮凝性质表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李浩丽;Bacillus pumilus CN8菌株高效降解猪血Hb酶的分离纯化与降解机制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Bcillus pumilus C2合成γ-PGA及其絮凝性质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80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c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