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污泥基吸附剂吸附特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剩余污泥基吸附剂吸附特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几十年来,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负荷与日俱增,我国的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吸附法是除去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传统吸附剂的价格、吸附能力以及后处理问题,传统的吸附法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剩余污泥是使用活性污泥法来处理城市污水时产生的废物,它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剩余污泥是含有大量有机质,细菌,离子性化合物与胶体物质的固液混合物,它具有良好的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因此,利用剩余污泥此特征,将其制成具有良好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成本低廉的吸附剂对于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剩余污泥自身在水中容易分散,直接作为吸附剂不便于实际应用。因此我们首先通过交联-改性的方法,将剩余污泥的机械强度提高,制成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并用来吸附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以达到将剩余污泥资源化的目的。我们利用注射成型法,将剩余污泥制成规则的条形,然后使用环氧氯丙烷对剩余污泥条进行交联,获得了不仅对Cu2+具有吸附能力,而且拥有较好机械强度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ECS (epichlorohydrin cross-linking sewage sludge)。除此之外,我们还探索了影响ECS机械强度与对Cu2+吸附性能的各因素,其中包括环氧氯丙烷的使用量、催化剂NaOH的使用量以及交联过程的温度,实验结果证明,使用环氧氯丙烷对剩余污泥进行交联,能够大大提升剩余污泥的机械强度。为了提高ECS对Cu2+的吸附能力,我们使用氯乙酸对ECS进行羧甲基化,获得剩余污泥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CCS (carboxymethyl cross-linked sewage sludge), CCS是具有较好机械强度与高吸附能力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它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能够达到65mg/g。ECS 与 CCS 对 Cu2+的吸附反应动力学曲线很好的契合了pseudo-second order模型,说明ECS 与 CCS 对 Cu2+的吸附机制是离子交换。污泥吸附剂ECS与CCS除了能够吸附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之外,还能够吸附污水中的有机染料。为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剩余污泥基吸附剂的吸附行为,我们研究了ECSi和CCS对有机染料物模型分子——次甲基蓝(MB)的吸附情况,研究发现,ECS与CCS不仅对次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并且其吸附时并不占用ECS与CCS上的Cu+吸附位点,这说明,ECS与CCS能够在高效吸附污水里的重金属离子的同时,吸附污水中的有机染料。实验证明ECS与CCS对MB的吸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快速吸附期,位于0-24h之间,这是ECS与CCS表面的MB吸附位点在发挥作用;第二个阶段为缓慢吸附期,在吸附反应进行到24h以后,在此阶段,是ECS与CCS内部的MB吸附位点在发挥作用,而MB向ECS与CCS内部扩散的过程较为缓慢,所以使24h以后的吸附过程变的缓慢。为了解决CCS对Cu+吸附平衡时间过长的问题,改善其重金属离子动力学吸附特性,我们利用废弃的海带与剩余污泥混合,制得了新的混合型污泥吸附剂SKA-c (sewage sludge and kelp mixed type adsorbent),将S KA-c交联以后,我们获得了污泥吸附剂SKA-c-Gi与SKA-c-Ei,这两种重金属离子吸附剂不仅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并且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相较于CCS, SKA-c-Gi与SKA-c-Ei具有更短的吸附反应平衡时间,制备工艺简单,成本更加低廉的特点。因此,我们自制的剩余污泥吸附齐(?)CCS、SKA-c-Gi与SKA-c-Ei均具有以下优点:较好机械强度,在水中不易松散;对重金属离子的高吸附能力;成本低廉,能够实现剩余污泥与废弃海带的资源化;操作工艺简单,方便工业应用。它们的制备均为剩余污泥的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剩余污泥 ECS CCS 重金属离子 离子交换 有机染料 SKA-c-Gi SKA-c-Ei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缩略词表11-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重金属污染及处理概述12-17
- 1.1.1 化学法13-14
- 1.1.1.1 化学还原法13-14
- 1.1.1.2 沉淀法14
- 1.1.1.3 电化学还原法14
- 1.1.2 物理化学法14-17
- 1.1.2.1 离子交换法14-15
- 1.1.2.2 溶剂萃取法15
- 1.1.2.3 膜分离技术15
- 1.1.2.4 吸附法15-17
- 1.2 剩余污泥处理与研究概述17-22
- 1.2.1 剩余污泥17
- 1.2.2 剩余污泥的危害与处理方法17-19
- 1.2.3 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19-22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22-24
- 第2章 交联剩余污泥吸附剂Cu~(2+)吸附性能的研究24-36
- 2.1 材料与方法24-27
- 2.1.1 材料24
- 2.1.2 试剂与仪器24-25
- 2.1.3 方法25-27
- 2.1.3.1 剩余污泥的成型-剩余污泥条25-26
- 2.1.3.2 环氧氯丙烷交联剩余污泥吸附剂的制备26
- 2.1.3.3 ECS机械强度的测定方法26-27
- 2.1.3.4 ECS对Cu~(2+)吸附性测量27
- 2.2 结果与讨论27-34
- 2.2.1 环氧氯丙烷用量对ECS机械强度与Cu~(2+)吸附性能的影响27-28
- 2.2.2 交联温度对ECS机械强度与吸附性能的影响28-29
- 2.2.3 NaOH用量对ECS机械强度与吸附性能的影响29-30
- 2.2.4 ECSi吸附Cu~(2+)动力学30-32
- 2.2.5 ECSi对Cu~(2+)吸附等温线32-34
- 2.3 本章小结34-36
- 第3章 羧基化剩余污泥吸附剂Cu~(2+)吸附性能的研究36-44
- 3.1 材料与方法36-37
- 3.1.1 材料36
- 3.1.2 试剂与仪器36
- 3.1.3 方法36-37
- 3.1.3.1 CCS的制备36-37
- 3.1.3.2 CCS机械强度的测定37
- 3.1.3.3 CCS对Cu~(2+)吸附性的测定37
- 3.1.3.4 pH值对CCS吸附Cu~(2+)的影响37
- 3.1.4 红外光谱法分析CCS基团的变化37
- 3.2 结果与讨论37-42
- 3.2.1 CCS的获得与形态观察37-38
- 3.2.2 CCS的Cu~(2+)吸附动力学38-40
- 3.2.3 CCS对Cu~(2+)的等温吸附曲线40-41
- 3.2.4 pH值对CCS吸附Cu~(2+)的影响41
- 3.2.5 红外光谱图分析41-42
- 3.3 本章小结42-44
- 第4章 ECSi与CCS对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44-50
- 4.1 材料与方法44-45
- 4.1.1 材料44
- 4.1.2 试剂与仪器44-45
- 4.1.3 方法45
- 4.1.3.1 ECSi与CCS对MB的吸附动力学45
- 4.1.3.2 ECSi与CCS对MB的等温吸附曲线45
- 4.2 结果与讨论45-48
- 4.2.1 ECSi与CCS对MB的吸附动力学45-47
- 4.2.3 ECSi与CCS对MB的等温吸附曲线47-48
- 4.3 本章小结48-50
- 第5章 混合型剩余污泥吸附剂Cu~(2+)吸附性能的研究50-60
- 5.1 材料与方法50-52
- 5.1.1 材料50-51
- 5.1.2 仪器51
- 5.1.3 方法51-52
- 5.1.3.1 SKA的制备51-52
- 5.1.3.2 SKA机械强度的测定52
- 5.1.3.3 SKA对Cu~(2+)吸附能力的测定52
- 5.2 结果与讨论52-58
- 5.2.1 海带颗粒大小对SKA机械强度的影响52-53
- 5.2.2 明胶浓度对SKA制备过程的影响53
- 5.2.3 明胶用量对SKA机械强度的影响53-54
- 5.2.4 S:K对SKA机械强度和Cu~(2+)吸附能力的影响54-55
- 5.2.5 SKA-c吸附Cu~(2+)动力学55-56
- 5.2.6 SKA-c对Cu~(2+)的等温吸附曲线56-58
- 5.3 本章小结58-60
- 第6章 交联混合型污泥吸附剂Cu~(2+)吸附性能的研究60-68
- 6.1 材料与方法60-61
- 6.1.1 材料60
- 6.1.2 试剂与仪器60
- 6.1.3 方法60-61
- 6.1.3.1 污泥吸附剂机械强度的测定60
- 6.1.3.2 污泥吸附剂对Cu~(2+)吸附量的测定60
- 6.1.3.3 SKA-c的交联——戊二醛法60-61
- 6.1.3.4 SKA-c的交联——环氧氯丙烷法61
- 6.2 结果与讨论61-66
- 6.2.1 戊二醛(25%)用量对吸附剂SKA-c-G机械强度的影响61
- 6.2.2 环氧氯丙烷用量对吸附剂SKA-c-E机械强度的影响61-62
- 6.2.3 混合污泥吸附剂机械强度的比较与对Cu~(2+)的吸附性测定62-63
- 6.2.4 混合污泥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动力学63-65
- 6.2.5 混合污泥吸附剂对Cu~(2+)的等温吸附曲线65-66
- 6.3 本章小结66-68
- 全文总结68-70
- 参考文献70-78
- 致谢78-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0-8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蓉菁;王东寅;;剩余污泥的乳酸化及减量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3期
2 杨彩凤;;剩余污泥新型生物技术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9期
3 祁振;;污水剩余污泥的处理及其合理化利用[J];广东化工;2013年03期
4 魏庆锋;无剩余污泥法处理废水[J];环境导报;2002年04期
5 吴敏,杨健;蚯蚓生态床处理剩余污泥[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5期
6 符艳妍,崔振强,郎咸明;剩余污泥的处理及综合利用[J];有色矿冶;2004年02期
7 吴志萍,杨公平,高丹;剩余污泥再利用的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4年04期
8 向迎洪,张清东,庄景宏;污水厂剩余污泥的生物小循环多级处理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汪常青;梁浩;李亚东;华佳;;利用剩余污泥制备泡沫灭火剂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9期
10 白春节;;低繁殖量蚯蚓养殖法处理剩余污泥的可行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波;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球磨作用对污水厂剩余污泥中氮磷的影响[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刘范嘉;;机械法破解剩余污泥后碳的变化[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殷绚;韩萍芳;吕效平;;超声强化处理水厂剩余污泥[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聂亚峰;卢彩虹;屈秀文;赵晓光;;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臭氧减量化技术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5 崔龙哲;吴桂萍;邓克俭;;质子化剩余污泥中官能团对染料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王博;史强;杨阳;王亮;万伟;王建龙;;利用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优化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7 陈国炜;俞汉青;;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解偶联减量技术[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于安峰;周育楠;初里冰;邢新会;;好氧厌氧耦合实现剩余污泥减量的工艺及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9 刘康怀;严博;王栎雯;龙飞;吴国恩;杨侃;;利用蚯蚓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可行性及其展望[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史锦芳;金辉;游思琴;李彪;;臭氧对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关良;不用脱色剂 剩余污泥少[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平;水热处理耦合机械压滤对剩余污泥的深度脱水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接伟光;剩余污泥碱性厌氧发酵混合菌系构建与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春雪;嗜热菌强化剩余污泥水解及短链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孙睿;MEC用于剩余污泥产氢产甲烷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鹤名;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节能降耗集成工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陈悦佳;冻结融溶—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剩余污泥破解与产电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苏瑞景;剩余污泥酶法水解制备蛋白质、氨基酸及其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8 姜苏;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苏高强;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酸性能与优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10 白向玉;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蚯蚓活化—花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昕彤;抗生素剩余污泥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对环境的影响[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江磊;预处理技术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酸及释磷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李娜;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改革;剩余污泥厌氧产酸小试过程控制及微生物种群演替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焦明龙;碱与臭氧预处理剩余污泥厌氧产气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高杨;不同阴极条件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污泥减量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邵金星;耦合法提取剩余污泥中蛋白质及其后续处理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8 刘阳;热水解联合中温厌氧消化处理剩余污泥[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冰;兰州地区剩余污泥资源化制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10 单礼伟;破解剩余污泥的壅塞空化技术的实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剩余污泥基吸附剂吸附特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50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