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MFC-MBR耦合工艺减缓膜污染及能量分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07:08

  本文关键词:MFC-MBR耦合工艺减缓膜污染及能量分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膜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燃料电池 膜污染 电场 能量分配


【摘要】:作为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MBR)相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具有其特殊的优势。然而,MBR在实现泥水分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膜污染现象,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附加电场可以有效控制膜污染,但增加了运行成本。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可以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产生清洁能源。本研究采用一种单室无膜式连续流微生物燃料电池,通过改变进水条件提高其产电性能,并将将其产生的电能以电场的形式附加到MBR中,构建了一种新型MFC-MBR耦合工艺。以常规MBR(Conventional Membrane Bioreactor, CMBR)为对照,该耦合系统能够有效减缓膜污染,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研究表明:(1)采用低浓度溶解氧进水有利于提高无膜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当微生物燃料电池进水由原水改为缺氧池上清液后,其电压由0.44+0.02V迅速上升到0.52+0.02V并保持稳定,开路电压由0.49V提高到0.65V;最大功率密度由45mW/m2提高到59mW/m2,提高了31%;而库伦效率由3.87%提高到约为8.56%,提高了一倍多。(2)附加电场可以有效控制膜污染。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 FTIR)可以确定附加电场可以有效降低多糖、蛋白质和腐殖酸等污染物的附着速率,并以控制多糖类物质为主,提高了滤饼层中蛋白质的比例。’相对于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而言,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SMP)更容易附着到膜表面,形成膜污染。(3)附加电场对活性污泥具有一定的改性作用,影响微生物代谢活性,可以有效控制污泥混合液SMP中的多糖物质(SMPC)降低幅度达到34.5%。附加电场可以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使Zeta电位(绝对值)由CMBR的22.8mV下降到18.2mV,并促进丝状菌的适度生长,增大絮体粒径并增强污泥絮体结构性能。污泥平均粒径由CMBR的120μm提高到138gm,且粒径分布更加集中絮体更加均匀,粒径小于50μm的污泥絮体降低了37.4%。(4)MFC-MBR耦合系统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其膜出水COD约为38mg/L,相对于CMBR的54mg/L, COD的去除率更高。经过能量分配计算,进水中仅有0.5%左右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虽然转化率很低,但是这是一种同步自给式的清洁能源,可以从污水中直接提取能源并有效减缓膜污染,降低能耗。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燃料电池 膜污染 电场 能量分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膜生物反应器9-13
  • 1.1.1 膜生物反应器简介9-10
  • 1.1.2 膜污染研究现状10-12
  • 1.1.2.1 膜污染的概念及机理11
  • 1.1.2.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11-12
  • 1.1.3 膜污染控制方法12-13
  •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13-15
  •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简介13
  •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现状13-14
  •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14-15
  • 1.3 MFC-MBR耦合系统15-16
  • 1.3.1 MFC-MBR耦合系统的优势15-16
  • 1.3.2 MFC-MBR耦合系统的研究现状16
  • 1.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16-19
  • 1.4.1 研究的内容16-17
  • 1.4.2 研究的意义17-19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19-25
  • 2.1 实验装置及运行条件19-21
  • 2.1.1 实验装置19-20
  • 2.1.2 运行条件20-21
  • 2.2 MFC电极材料的制备及产电性能评价21-23
  • 2.2.1 阳极碳毡预处理21-22
  • 2.2.2 空气阴极制备22
  • 2.2.3 MFC功率密度和极化曲线测定22
  • 2.2.4 MFC的库伦效率(C_E)22-23
  • 2.3 测试方法23-25
  • 2.3.1 基本水质测试方法23
  • 2.3.2 SMP及EPS的提取及测定23
  • 2.3.3 红外分析23-24
  • 2.3.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24
  • 2.3.5 Zeta电位及污泥粒径分布测定24
  • 2.3.6 光学显微镜分析24-25
  • 第三章 MFC产电性能25-31
  • 3.1 引言25
  • 3.2 MFC的接种和启动过程25-26
  • 3.3 不同进水水质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26-29
  • 3.3.1 不同进水水质对MFC电压输出的影响26-27
  • 3.3.2 不同进水水质对MFC极化曲线输出的影响27-28
  • 3.3.3 不同进水水质对MFC功率输出的影响28-29
  • 3.4 本章小结29-31
  • 第四章 MFC-MBR耦合系统的膜污染控制效果及机理分析31-45
  • 4.1 引言31
  • 4.2 MFC-MBR耦合系统的膜污染控制效果分析31-36
  • 4.2.1 膜污染过程分析31-33
  • 4.2.2 膜面污染物红外分析33-35
  • 4.2.3 膜面污染物组成分析35-36
  • 4.3 MFC-MBR耦合系统的膜污染控制机理分析36-42
  • 4.3.1 活性污泥中SMP及EPS分析36-39
  • 4.3.1.1 SMP及EPS组成研究36-37
  • 4.3.1.2 SMP及EPS三维荧光特性研究37-39
  • 4.3.2 活性污泥絮凝性分析39-42
  • 4.3.2.1 Zeta电位分析40
  • 4.3.2.2 光学显微镜镜检分析40-41
  • 4.3.2.3 污泥粒径分析41-42
  • 4.4 本章小结42-45
  • 第五章 MFC-MBR耦合系统能量分配研究45-53
  • 5.1 前言45
  • 5.2 各单元的COD去除效果分析45-48
  • 5.2.1 缺氧池的COD去除效果分析45-46
  • 5.2.2 MFC对COD去除效果分析46-47
  • 5.2.3 好氧池的COD去除效果分析47
  • 5.2.4 膜出水的COD去除效果分析47-48
  • 5.3 能量分配计算方法及分析48-51
  • 5.3.1 能量分配计算方法48-49
  • 5.3.2 能量分配计算分析49-50
  • 5.3.3 进水COD浓度对耦合系统能量分配的影响50-51
  • 5.4 本章小结51-53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53-55
  • 6.1 结论53-54
  • 6.2 建议54-55
  • 参考文献55-6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1-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关毅;张鑫;;微生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7年01期

3 洪义国;郭俊;孙国萍;;产电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4 丁平;邵海波;刘光洲;段东霞;麻挺;陈嗣俊;王建明;张鉴清;;应用需盐脱硫弧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研究(英文)[J];电化学;2007年02期

5 园丁;;微生物燃料电池:既处理污水又发电[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3期

6 刘登;刘均洪;刘海洲;;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7年05期

7 张广柱;刘均洪;;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4期

8 孙健;胡勇有;;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1期

9 王万成;陶冠红;;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条件的优化[J];环境化学;2008年04期

10 ;微生物燃料电池或成汽车节能环保解决方案[J];材料导报;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忠泽;吴文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赵峰;;来自废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电池[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李正龙;刘红;孔令才;韩梅;;可利用空间基地有机废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预研[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健;;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7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8 袁勇;庄莉;周顺桂;;盘管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产电菌的选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10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曾晓舵 李洁尉 刘静;微生物燃料电池有很大挖掘空间[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萧潇;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污水发电两不误[N];中国煤炭报;2005年

4 记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又推进一步[N];科技日报;2006年

5 纪振宇;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汽车节能环保提供解决方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亚平;虾兵蟹将派上新用场[N];科技日报;2007年

7 张芮;希腊从芝士副产品中回收能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常丽君;高空“超级细菌”可成发电新能源[N];科技日报;2012年

9 编译 杨孝文;微生物机器人吃苍蝇发电[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陈勇;美科学家开发出微生物燃料电池[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杰勋;产电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陶琴琴;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氮除磷及产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徐磊;微生物燃料电池PB/rGO阴极材料及导电膜自清洁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臧国龙;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杂废弃物处置及光电催化制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代莹;银/铁—碳基复合体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龚小波;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电极与界面设计强化产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孙哲;光催化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及对污染物去除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8 程建萍;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功能拓展及机理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彩玉;基于BES污水处理—产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10 杜月;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特性及其与光催化耦合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鑫;复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刘晔;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李瑞博;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因素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周扬;石墨烯聚苯胺修饰电极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庄晓培;碳纳米管复合电极及钯阳极在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韩金枝;聚合物改性阳极在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孟瑶;不同条件下含油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及降解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刘明;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盐氨氮废水及产电性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王健;聚吡咯改性复合阳极在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弋舒昱;MFC对土壤污染物的净化效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9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529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