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铀尾矿区及下游河水水环境放射性污染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某铀尾矿区及下游河水水环境放射性污染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铀尾矿库 水环境 放射性核素污染评价 内照射剂量估算
【摘要】:本文选取南方某铀矿山尾矿库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采样以及室内测定、PHREEQC模拟计算等过程,研究了浅层地下水、地表水的放射性水化学特征、水化学组成、以及放射性核素铀的相关性分析,运用单因子指标评价法、内梅罗指数评价法评价水质量状况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估算出不同年龄层所受到的内照射个人剂量,最后得出受照射居民的集体剂量以及放射性核素的剂量贡献。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在水化学参数和水化学类型方面,研究区域尾矿库排放水与浅层地下水和河水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和河水受工业排放水的影响较小。(2)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随着距离尾矿越远呈下降趋势,可能因为尾矿库附近基岩释放以及土壤富集,尾矿库中工业废水通过渗漏迁移至距离尾矿库较近的采样点;尾矿库下游河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沿着水流方向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核素在河流迁移过程中受到稀释作用。(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U与各水化学成分均呈正相关,U和TDS(矿化度)相关性较好,说明了在地下水中U和TDS良好的共生关系;研究区地表水中核素U主要与SO42-相关性很好,SO42-主要是尾矿库中工业废水的主要组分,说明地表水受尾矿库的影响。(4)研究区域浅层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U主要的存在形式为UO2(OH)2和UO2CO3,核素Th的主要存在形式为Th(OH)4、Th(OH)3+;河水中放射性核素U主要的存在形式为UO2(OH)2、UO2(CO3)22-,核素Th主要存在形式为Th(OH)4。(5)研究区域尾矿库周边浅层地下水和下游河水均受到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污染率达到100%。浅层地下水放射性核素浓度符合WHO《饮用水水质准则》;尾矿库下游河水H2点为受纳工业废水排放口下游第一饮用水点处放射性核素浓度符合我国《铀矿冶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6)研究区域居民年个人剂量符合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水质准则》第三版中推荐的摄入饮水所导致的待积有效剂量的参考水平(1×10-4Sv/a);研究区域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对各年龄层的年个人剂量贡献可排序为幼儿组、成年组、少年组;全区域居民年集体剂量为0.865人·Sv/a,其中幼儿组年集体剂量为0.128人·Sv/a,少年组为0.242人·Sv/a,成年组为0.495人·Sv/a,集体剂量贡献最大核素是Th(约占47.5%),其次为Ra(约占42.1%),贡献率最小的核素是U(约占10.4%)。
【关键词】:铀尾矿库 水环境 放射性核素污染评价 内照射剂量估算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2.1 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14-15
- 1.2.2 内照射剂量估算的研究15-17
- 1.3 研究内容17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17-19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7-18
- 1.4.2 创新点18-19
- 2 研究区概况19-25
- 2.1 自然地理条件19-21
- 2.1.1 研究区地质背景19-20
- 2.1.2 气候条件20-21
- 2.2 研究区水文特征21-22
- 2.2.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21-22
- 2.2.2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22
- 2.3 尾矿库概况22-25
- 3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与规律25-39
- 3.1 水样的采样和实验分析25-28
- 3.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28-33
- 3.2.1 研究区水化学成分特征28-31
- 3.2.2 研究区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31-33
- 3.3 铀与水化学各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33-35
- 3.4 核素存在形式计算35-38
- 3.5 小结38-39
- 4 研究区水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以及质量评价39-44
- 4.1 研究区水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39-42
- 4.1.1 评价标准与方法39-40
- 4.1.2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放射性污染状况与评价40-41
- 4.1.3 河水放射性污染状况与评价41-42
- 4.2 研究区水环境放射性质量评价42-43
- 4.2.1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放射性质量评价42
- 4.2.2 河水放射性质量评价42-43
- 4.3 小结43-44
- 5 居民饮水辐射剂量估算44-55
- 5.1 样品采样以及分析44
- 5.2 剂量估算方法44-47
- 5.3 核素对各年龄层居民的剂量估算与评价47-52
- 5.3.1 浅层地下水中核素对居民的剂量贡献47-49
- 5.3.2 河水中核素对居民剂量的贡献49-52
- 5.4 居民集体剂量的估算52-53
- 5.5 小结53-55
- 6 结论与建议55-57
- 6.1 结论55-56
- 6.2 建议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洪达;陆地生态系中放射性核素转移过程[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分册);1984年04期
2 林平;放射性核素通过浮游植物的沉积[J];海洋环境科学;1987年04期
3 白宝宽;;利用放射性核素~(14)C研究植物光合产物运转分配的实验方法[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4 庞巨丰,郑桂芳,刘庆表;西安市郊土壤-麦、面系统放射性核素的转移特点及产生的剂量[J];环境科学;1988年01期
5 粱长生;;英国对放射性核素的常规检测和应急计划[J];职业与健康;1990年04期
6 朱阿娜;青海省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水平及其剂量估算[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年03期
7 罗梅初,陈红红;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促排药物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年01期
8 杜鸿善,樊勤,李桂花,颜素娟,姚历农;用于应急辐射测量的混合放射性核素标准溶液的制备[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0年00期
9 李桂荣,沈丹,张竹青,牟森;青岛市放射性核素管理工作的几点做法[J];中国辐射卫生;2001年02期
10 赵尧贤,罗进;浙江省住宅和建材放射性核素检测[J];浙江预防医学;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恭梁;;放射性核素监测和大气输运计算的若干问题[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2 王书暖;李春晟;;产生医用放射性核素核数据的测量、理论计算与评价[A];2007年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书暖;李春晟;;产生诊断和治疗医用放射性核素核数据的测量及理论计算与评价[A];第三届(2005年)同位素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5年
4 王书暖;;产生诊断和治疗医用放射性核素核数据的测量及理论计算与评价[A];2005年全国核反应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雪娜;韩春起;李亚明;;放射性核素试餐显像评价重建胃储袋的功能的临床应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6 武山;刘龙波;解峰;师全林;党海军;张昌云;唐寒冰;陈莉云;吴艳敏;张志弘;何小兵;韦冠一;张佳媚;;大气放射性核素监测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姜炜;李凤生;秦润华;刘宏英;楚建军;;磁靶向放射性核素载体的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8 李新星;胡玉芬;;浙江省重点区域放射性核素监测[A];浙江省第十届核医学与放射医学防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又平;王俊起;秦岚;;放射性核素锶-90治疗瘢痕增生[A];天津市核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孙玉兵;李家星;王祥科;;基于光谱学研究放射性核素在水-固界面的作用机理[A];第十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贵平;放射性核素治疗与放疗有何区别[N];家庭医生报;2006年
2 湘雅三医院教授 石光清;向肿瘤发射的“导弹”[N];大众卫生报;2008年
3 记者 张隽波;我省地表水体中首次监测到放射性核素[N];山西日报;2011年
4 ;指标解读[N];中国质量报;2004年
5 刘婷婷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须依法使用放射性核素[N];健康报;2009年
6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副研究员 高美须;从“切尔诺贝利污染地区蔬菜”谈起(上)[N];科技日报;2011年
7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美须;核辐射与食物链[N];光明日报;2011年
8 吴永刚;放射性核素治肿瘤——一箭双雕[N];大众卫生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张定业 实习生 胡磊;直击济南放射性核素检测全过程[N];济南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王素琴;西风长距离输送 抵中国浓度稀释[N];中国气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闫逊;铀尾矿土壤环境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分布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飞;放射性核素99mTc和68Ga标记的TMTP1和TMVP1应用于肿瘤分子显像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启栋;基于放射性核素的山东半岛北部滨海湿地沉积环境演变与有机碳储库的讯息解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4 田源;核医学微剂量估算系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范桥辉;放射性核素在固—液界面吸附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毛亚虹;装饰建材辐射剂量模式及其无损检测筛选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赵敬国;Egr-IFNγ基因治疗联合放射性核素~(125)I-脱氧尿嘧啶核苷治疗抑瘤效应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宋文成;X射线光谱学研究水中Co(Ⅱ)、Eu(Ⅲ)、As(Ⅴ)和U(Ⅵ)的富集机理[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高沁怡;国产放射性核素~(103)Pd支架抑制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印于;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初步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李艺众;不同土地利用下放射性核素与土壤肥力因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丽娜;雾霾天气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冯婷婷;西安市土壤放射性水平及~(222)Rn,~(220)Rn浓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齐文;某铀尾矿区及下游河水水环境放射性污染特征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6 杨少波;Hf、Lu、Yb的放射性同位素生成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段宗炼;放射性核素在长江口固—液相态转化影响因素的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李恒;青岛近海放射性核素的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舒洪灶;新型放射性核素促排剂壳聚糖—乙二胺四乙酸(CTS-EDTA)纳米粒体内促排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刘东旭;放射性核素在岩土体中迁移的数值模拟及影响评估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1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67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