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电催化还原去除废水中的氯霉素类抗生素

发布时间:2017-08-14 14:42

  本文关键词: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电催化还原去除废水中的氯霉素类抗生素


  更多相关文章: 碳纳米管 修饰电极 电催化还原 氯霉素类抗生素 还原机制


【摘要】:抗生素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和动物疫病防控。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产生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抗生素,它们可以通过施肥和灌溉等方式进入土壤和水环境,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还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抗生素作为环境新型污染物,已经引起学术界、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以氯霉素(CAP)、甲砜霉素(TAP)和氟苯尼考(FF)为代表的氯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典型抗生素,能够引起血液系统毒性、灰婴综合症和胚胎毒性等症状,在废污水和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其环境危害不容忽视。针对水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氯霉素类抗生素,研究简便有效的去除方法,对于保护水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水体中抗生素的去除方法主要有传统处理法、氧化法、吸附法和薄膜法等,这些方法存在处理效率低、投资大、能耗高或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电化学法具有高效、低成本、操作简便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其中电氧化处理抗生素需要较高的氧化电位,氧化电位过高不仅增加能耗,严重腐蚀电极,还会加剧析氧、析氯等副反应;电还原技术处理抗生素表现出一定的潜力,却受到电极材料的制约。碳纳米管具有长径比和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强和量子效应明显等特性,用做修饰材料能够降低电极的过电势,增加电流响应,提高电极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通常直接将碳纳米管超声分散在纯水中,成膜效果不理想,而表面活性剂同时具有亲水和亲脂特性,能够将碳纳米管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为此,本研究采用表面活性剂分散碳纳米管,研制碳纳米管修饰电极,通过电催化还原去除模拟废水中的氯霉素类抗生素,鉴定其还原产物,探讨氯霉素类抗生素的电催化还原机制,获得如下的主要研究结果:1.获得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最佳制备条件,即采用双十六烷基磷酸(DHP)分散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控制MWCNTs和DHP的配比为1:1,滴涂15μL分散液于玻碳电极上。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与循环伏安分析对制备的修饰电极进行表征,发现碳纳米管被成功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2.获得电催化还原氯霉素类抗生素的最佳条件,即还原CAP的偏压为-1.1V,还原TAP和FF的偏压为-1.2V,底液为0.1mol/L的NH_3·H_2O-NH_4Cl溶液和初始pH为7。电催化还原处理浓度为2mg/L的CAP、TAP和FF的模拟废水24h,获得的去除率分别为93.57%、86.67%和89.49%,去除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去除速率常数分别为0.1222、0.0837和0.0915h~(-1),半衰期分别为5.67、8.28和7.56h。本方法特别适合于处理低浓度的氯霉素类抗生素废水,处理浓度为1mg/L的CAP、TAP和FF的模拟废水12h,获得的去除率分别为82.71%、76.19%和78.44%,再生3次的修饰电极对3种抗生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9.04%、70.59%和71.18%。3.当偏压为-1.2V、底液为0.1mol/LNH_3×H_2O-NH_4Cl溶液、初始pH为7时,电催化还原处理浓度均为2mg/L的CAP、TAP和FF的混合模拟废水24h,获得的去除率分别为82.95%、68.12%和78.56%,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去除速率常数分别为0.0757、0.0473和0.0618h~(-1),半衰期分别为9.16h、14.65h和11.22h。4.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LC-MS/MS),鉴定了CAP、TAP和FF的还原产物,分析了电催化还原CAP、TAP和FF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电催化不仅还原了CAP中的硝基,还可以进一步还原羰基;电催化不仅还原了TAP、FF中的羰基,还可以部分甚至全部脱氯。
【关键词】:碳纳米管 修饰电极 电催化还原 氯霉素类抗生素 还原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27
  • 1.1 氯霉素类抗生素13-18
  • 1.1.1 氯霉素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13-14
  • 1.1.2 氯霉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及其危害14-16
  • 1.1.3 氯霉素类抗生素污染现状16-18
  • 1.2 抗生素处理方法研究进展18-23
  • 1.2.1 传统处理法18-19
  • 1.2.2 氧化法19-21
  • 1.2.3 吸附法21
  • 1.2.4 薄膜法21
  • 1.2.5 电化学法21-22
  • 1.2.6 其它处理方法22-23
  • 1.3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23-25
  • 1.3.1 碳纳米管的结构23
  • 1.3.2 碳纳米管的特性23
  • 1.3.3 碳纳米管的应用23-24
  • 1.3.4 碳纳米管的分散24-25
  • 1.4 总结与展望25-27
  • 第2章 引言27-31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27-28
  • 2.2 研究内容28
  • 2.2.1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28
  • 2.2.2 电催化还原去除氯霉素类抗生素28
  • 2.2.3 电催化还原去除氯霉素类抗生素的机制分析28
  • 2.3 研究特色28-29
  • 2.4 技术路线29-31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31-39
  • 3.1 实验材料31
  • 3.2 主要仪器与试剂31-33
  • 3.2.1 主要仪器31-32
  • 3.2.2 主要试剂32-33
  • 3.3 实验步骤与方法33-35
  • 3.3.1 电催化还原装置33
  • 3.3.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33-34
  • 3.3.3 电催化还原去除单一抗生素34-35
  • 3.3.4 电催化还原去除混合抗生素35
  • 3.3.5 电催化还原氯霉素类抗生素的机制分析35
  • 3.4 分析测试方法35-37
  • 3.4.1 氯霉素类抗生素的测定方法35-37
  • 3.4.2 抗生素及其还原产物的鉴定37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37-39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39-61
  • 4.1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39-43
  • 4.1.1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39-41
  • 4.1.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表征41-43
  • 4.2 电催化还原去除单一抗生素43-49
  • 4.2.1 电催化还原条件的优化43-46
  • 4.2.2 电催化还原氯霉素类抗生素的动力学特征46-47
  • 4.2.3 抗生素浓度对电催化还原的影响47-48
  • 4.2.4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再生48-49
  • 4.3 电催化还原去除混合抗生素49-52
  • 4.4 电催化还原氯霉素类抗生素的机制分析52-61
  • 4.4.1 电催化还原氯霉素的机制分析53-55
  • 4.4.2 电催化还原甲砜霉素的机制分析55-57
  • 4.4.3 电催化还原氟苯尼考的机制分析57-61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61-63
  • 5.1 主要结论61
  • 5.2 建议61-63
  • 参考文献63-73
  • 致谢73-75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凌,李明时,孟益民;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2 许书楷,张瀛州,周绍民;FeCl_2-K_2MoS_4体系电催化还原乙炔为乙烯[J];应用化学;1987年02期

3 郑志祥;犹卫;高作宁;;酸性介质中铁氰化钾电催化还原亚硝酸盐的电化学行为及电分析方法研究[J];化学传感器;2007年04期

4 钟传建,张朝炎,严兴国,许丁友,王仲权;乙炔在铜/石墨阴极上的电催化还原加氢和电引发聚合[J];无机化学学报;1985年00期

5 吴也凡,王水菊,洪亮,林国栋,袁有珠,蔡启瑞;分子氮的电催化还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9期

6 孙旦子;刘洪涛;黄海平;朱果逸;;碳纳米管膜修饰玻碳陶瓷复合材料电极对亚硝酸盐的电催化还原[J];分析化学;2007年01期

7 邓忠华;吕功煊;;一维亚微米多钼酸盐形貌可控合成及氧的电催化还原研究(英文)[J];分子催化;2012年06期

8 梁斌;赵元弟;高作宁;;羟胺在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及电化学动力学性质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6年09期

9 张存根;庄瑞舫;王茂元;周秋华;;四—(3,4)—二氯苯基)—卟啉的铁、锰配合物的修饰电极对水中溶解氧的电催化还原[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2年04期

10 王明艳;许兴友;高健;贾能勤;;新型铜配合物修饰热解石墨电极上的氧电催化还原[J];催化学报;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莉艳;张金花;张秀梅;尹晓娟;褚道葆;;纳米TiO_2/碳纳米管复合膜电极在DMF溶液中对糠醛的异相电催化还原[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闫丽丽;;p型和n型Cu_2O薄膜电极光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巴鑫;余颖;;p型和n型Cu_2O薄膜电极光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4 马慧媛;张巍;董陶;王晓丹;李春香;;Keggin结构过渡金属取代的硼钨酸盐的电化学及电催化还原[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范纯洁;甄春花;孙世刚;;Pt(100)/Sb和Pt(110)/Sb电极上CO_2的电催化还原[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昀;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研究—亚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蕾蕾;[EMIM][BF_4]离子液体电解质中nano-TiO_2/Ti基电极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高超;电催化还原去除水中亚硝酸盐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邓飞;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电催化还原去除废水中的氯霉素类抗生素[D];西南大学;2016年

4 陈亚利;基于电沉积铜的修饰电极电催化还原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单丹;银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还原苄氯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井华;两种三元硫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光电催化还原CO_2[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莉艳;纳米TiO_2/碳纳米管复合膜电极对糠醛及二氧化碳的电催化还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秦军荣;基于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在吡啶水溶液中电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吕婷;纳米Ag-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溴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亚男;金属酞菁修饰电极对分子氧的电催化还原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3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673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