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态技术视域下的雾霾治理

发布时间:2017-08-20 06:25

  本文关键词:生态技术视域下的雾霾治理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 生态技术 雾霾 技术创新治霾 生态技术创新


【摘要】:生态环境关乎着人类的福祉和整个民族的希望。然则,近些年,雾霾天气频仍出现,给了人们极重的打击,不但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康健与正常生活,而且制约着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雾霾气候的出现映出我国现今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我国解决环境污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整治雾霾天气。雾霾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本文旨在从技术的角度去解析我国雾霾的形成根源,并从生态技术的角度探讨解决雾霾问题的可行之路。本文采取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综合研究、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雾霾的产生背景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析了当前雾霾问题的窘迫近况,针对产生雾霾的原因探寻其解决途径。本文通过对传统技术的生态负效应进行分析,找到雾霾产生的源头所在。笔者认为,生态技术既能改善被污染的环境,又能控制日后污染的发展,是解决雾霾问题推进“五位一体”总战略的重要手段。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交待雾霾的研究现状,对生态技术治理雾霾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进行阐释。第二章生态技术概述讲述了生态技术的概念、特征、功能,生态技术经历了末端控制阶段、综合治理阶段、自动化阶段、广泛应用阶段,发现生态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存在着学科基础、系统结构、运行效果上的不同。第三章雾霾产生的技术根源分析论述了雾霾的界定、雾霾在自然和人为的作用下形成,给人们带来身体危害、自然环境危害、社会发展危害,总结其产生的主要技术根源是传统技术的错误价值定位、传统技术的生态负效应、传统技术中生态价值理念的缺失导致的。第四章阐述生态技术对雾霾治理的价值、生态技术的优点及应用到雾霾治理中带来的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经济价值、保证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促进社会系统可持续的不断进步的社会价值。第五章生态技术视域下雾霾治理的路径选择,力图从两方面来根本解决,雾霾问题:一是观念问题,二是如何做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雾霾问题,应从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层面树立生态技术观,推动生态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行节能减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核心创新科技,不断提高科技治理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生态 生态技术 雾霾 技术创新治霾 生态技术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0-11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10
  • (二)本文研究意义10-11
  • 二、本文研究的现状综述11-14
  • (一)本文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二)本文国内研究现状12-14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4-15
  • (一)本文研究方法14
  • (二)本文的创新点14-15
  • 第二章 生态技术概述15-21
  • 一、生态技术的内涵15-17
  • (一)生态技术的概念15
  • (二)生态技术的特征15-17
  • (三)生态技术的功能17
  • 二、生态技术的历史演进17-19
  • (一)末端控制阶段17-18
  • (二)综合预防阶段18
  • (三)自动化阶段18
  • (四)广泛应用阶段18-19
  • 三、生态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差异19-21
  • (一)二者的学科基础不同19
  • (二)二者的体系结构不同19
  • (三)二者的运行效果不同19-21
  • 第三章 雾霾产生的技术根源分析21-29
  • 一、我国雾霾的形成以及危害21-24
  • (一)雾霾的界定21
  • (二)雾霾的形成21-23
  • (三)雾霾的危害23-24
  • 二、雾霾产生的技术原因探析24-27
  • (一)传统技术错误的价值定位24-25
  • (二)传统技术的生态负效应25-26
  • (三)传统技术中生态价值理念的缺失26-27
  • 三、穹顶之下的生态技术反思27-29
  • (一)关于科技与生态关系的反思27
  • (二)关于技术创新的反思27-28
  • (三)关于生态技术价值观的反思28-29
  • 第四章 生态技术对雾霾治理的价值研究29-35
  • 一、实现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经济价值29-31
  •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29
  • (二)解决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的矛盾29-30
  • (三)有助于降低治霾成本30-31
  • 二、保证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31-33
  • (一)生态技术对雾霾有防护作用31-32
  • (二)生态技术更进了传统技术32
  • (三)生态技术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32-33
  • 三、促进社会系统不断进步的社会价值33-35
  • (一)雾霾暴露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33
  • (二)加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3-34
  • (三)满足大众需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4-35
  • 第五章 生态技术视域下雾霾治理的路径选择35-43
  • 一、树立生态技术观念35-38
  • (一)国家技术发展观35-36
  • (二)社会环境责任观36
  • (三)企业的经济价值观36-37
  • (四)个人生活观37-38
  • 二、推动生态技术创新38-43
  • (一)大力发展生态技术推行清洁生产38-39
  • (二)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39-40
  • (三)推动生态技术研发实行节能减排40-41
  • (四)推行农业生态技术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41-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简介48-4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莹;利用生态技术对水体环境修复的可能性与限制性[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2 秦书生;;生态技术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4期

3 李婵娟;;促进生态技术发展的思考[J];才智;2009年14期

4 代锦;生态技术:起因、概念和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年02期

5 周宏春;生态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6 杨发明,吕燕;生态技术与企业环境战略[J];环境导报;1996年06期

7 李君亮;吴国林;;生态技术的现象学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3年06期

8 董杰;马曙晓;霍晗;;煤炭资源型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技术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年01期

9 于晶晶;;浅谈矿山、公路建设中“生态技术”方案的选择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5期

10 王干;万志前;;论促进生态技术发展的法律制度安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书生;;生态技术的哲学思考[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王强;;夏热冬冷地区村镇居住建筑适宜性生态技术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姜虹;绿色生态技术将在北京集中展示[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刘宗超;加强生态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N];山西政协报;2007年

3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刘宗超;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及生态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方弘邋袁伟;中国生态小康建设4项年度评选揭晓[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5 倪杰;上海拥抱“智慧”生态楼[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陈泳 新华 赵运坤;生态技术养鸡须向农民推广[N];中国畜牧报;2004年

7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冯超;冶金生态技术推广需要评价标准“保驾护航”[N];中国冶金报;2006年

8 记者 李明娟;兰州新区将打造生态技术高地[N];甘肃经济日报;2013年

9 赵洁;安徽首座绿色建筑获批公建二星设计标识[N];中国建设报;2011年

10 詹洪春 黄善春;美国“干水”在我国生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薄涵文;生态技术视域下的雾霾治理[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婵娟;生态技术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3 肖艳华;企业采用生态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顾程琼;浅析住宅建筑生态技术的选用[D];同济大学;2006年

5 陶竞进;上海世博会建筑的生态技术运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马佳泰;生态技术文化的可行性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周志荣;生态技术与湖北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8 邓华杰;技术与消费的关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进;高校学生住区生态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0 郑丽丽;微型水景生态技术在山城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5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705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d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