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前后北京高层(260米)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研究
本文关键词:APEC前后北京高层(260米)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PEC 260米NR-PM_1 后向轨迹分析 垂直分布
【摘要】: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有关北京气溶胶污染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已经有很多研究,但大都集中在地面,而城市高层气溶胶实时在线的观测研究仍是一个空白。本文详细介绍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前后(2014年10月10日-11月30日)北京高层(260米)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的组分特性和来源分析。2014年APEC峰会期间,为保障空气质量,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了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利用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仪(HR-ToF-AMS)和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对地面和260米高度处的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中的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氯化物进行了同步实时在线监测,并对上下两层的SO2及其对二次硫酸盐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整个研究时段,北京260米高度处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的主要组分为有机物,平均质量占比为48%,其次为硝酸盐(23%)、硫酸盐(14%)、铵盐(8%)和氯化物(6%),硝酸盐已经越来越重要。通过正矩阵因子分解(PMF)分析,发现APEC前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均为有机气溶胶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物在采暖前(APEC前和APEC期间)和采暖后对OA的贡献分别61%和67%。与地面结果不同,高层一次有机气溶胶(POA)与SO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二者具有同源性,如区域输送。(2)观测期间,北京高层NR-M1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浓度分别为:APEC前(65.8μgm-3)、APEC期间(24.8μgm-3)和APEC后(74.3μgm-3)。APEC期间,由于污染控制措施的实施,NR-PM1及各个组分浓度下降了40%-80%,但是气溶胶的组成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均以有机物和硝酸盐为主。APEC后,受城市供暖影响,污染物浓度明显增高,硫酸盐和氯化物的贡献增大,硝酸盐的贡献降低。气象要素对污染物的浓度影响显著。APEC期间,山谷风对“APEC蓝”的实现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南部气团携带污染物浓度高,区域输送和本地排放是高层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区域协同控制措施对于华北地区空气质量的保障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3)高层(260米)和地面污染物浓度虽然总体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是在污染严重时段存在明显差异。APEC前上下垂直差异主要是二次无机气溶胶,APEC期间受本地排放源的影响,气溶胶的差异以有机物为主导,所占比例为68%。采暖后,上下两层的浓度物无明显差异。污染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发生发展受边界层理化特征的影响显著。(4)通过分析SO2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硫酸盐的影响发现,采暖前,地面SO2和SO42-浓度较低,高层由于受到区域输送的影响,浓度较高,两层污染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APEC后,本地供暖排放的SO2和S042-增多,两层的总体差异减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近地面较高的湿度,有利于SO2转化成S042-,硫氧化率(SOR)高于260米。通过相关性和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区域输送(特别是途经北京西部和南部的气团)和本地燃煤排放分别是采暖前后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采暖后,供暖排放大量污染物,地表污染物通过扩散影响冠层以上大气,区域输送对高层污染物的贡献减弱,本地排放更为重要。
【关键词】:APEC 260米NR-PM_1 后向轨迹分析 垂直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大气气溶胶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1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6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1-14
- 1.3.2 国内研究进展14-16
- 1.4 研究背景、关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目标16-19
- 1.4.1 研究背景与关注的科学问题16-17
- 1.4.2 研究内容和目标17-19
-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19-27
- 2.1 实验站点描述19-20
- 2.2 观测平台及数据采集20-22
- 2.3 仪器介绍与数据分析22-26
- 2.3.1 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22-25
- 2.3.1.1 ACSM仪器介绍22-24
- 2.3.1.2 ACSM观测与标定24
- 2.3.1.3 ACSM数据分析24-25
- 2.3.2 SO_2气体分析仪25-26
- 2.3.3 风廓线雷达26
- 2.3.4 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仪(HR-ToF-AMS)26
- 2.3.5 后向轨迹分析(HYSPLIT)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高层(260m)亚微米气溶胶理化特性及来源解析27-49
- 3.1 数据整体介绍27-35
- 3.1.1 亚微米细颗粒物总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27-29
- 3.1.2 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成29-31
- 3.1.3 有机气溶胶(OA)的来源解析31-35
- 3.1.3.1 APEC前和APEC期间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32-33
- 3.1.3.2 APEC后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33-35
- 3.2 APEC前后高层(260m)气溶胶的化学特征——污染控制效应35-47
- 3.2.1 气溶胶组成35-39
- 3.2.2 日变化39-41
- 3.2.3 颗粒物酸性41-42
- 3.2.4 气象要素的作用42-44
- 3.2.5 来源分析44-47
- 3.3 本章小结47-49
- 第四章 气溶胶化学特性的垂直差异及其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49-64
- 4.1 上下两层气溶胶化学特性的垂直差异49-53
- 4.1.1 气溶胶组分差异49-51
- 4.1.2 个例分析51-53
- 4.2 APEC前后SO_2的垂直分布及其对二次硫酸盐生成的影响53-62
- 4.2.1 浓度特征53-56
- 4.2.2 日变化56-58
- 4.2.3 湿度的影响58-59
- 4.2.4 来源分析59-62
- 4.3 本章小结62-6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4-67
- 5.1 主要结论64-65
- 5.2 创新性及实用价值65-66
- 5.3 展望与不足66-67
- 参考文献67-77
- 个人简历77-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毓梅,,李秋营,范建,李炳太;大气粗细颗粒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5年04期
2 王耘;;科技期刊中“细颗粒物”符号表示方法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术语;2014年01期
3 范柏祥,孙熙,王金波;可吸入细颗粒物的治理[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03期
4 杨书申;邵龙义;;大气细颗粒物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5 冯加良;胡小玲;管晶晶;赵伟;;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的酸度及其与组成的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柴发合;高健;王淑兰;;大气细颗粒物监测的政策制定和标准设计[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7 张莉君;东春阳;许慧慧;施烨闻;金奇昂;刘立平;沈先标;;上海市两社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年08期
8 杨春雪;阚海东;陈仁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水平、成分、来源及污染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8期
9 ;揭开迷“雾”中的重重秘密——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解析我国空气中细颗粒物形成机制及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10 范娇;秦晓蕾;薛晓丹;陈曦;赵力军;汤乃军;张利文;;细颗粒物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阳;付柏淋;;两种典型通风方式下室内细颗粒物去除效果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蒲维维;赵秀娟;张小玲;徐敬;徐晓峰;孟伟;;奥运前后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冯加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来源探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董玉敏;;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王子晔;李宁;;浅谈PM2.5防控专利技术开发[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9 叶兴南;尹姿;唐尘;陈建民;;基于吸湿性测量分析上海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的混合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陈晨;银燕;钱凌;王巍巍;陈宇;李嘉鹏;;南京北郊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苡婷;上海细颗粒物污染状况堪忧[N];上海科技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任震宇;细颗粒物威胁“健康出行”[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周迎久;细颗粒物控制成约束性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3年
4 ;强化源头削减 分区分类控制[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记者 徐维欣;细颗粒物标准制定尚需时日[N];文汇报;2009年
6 通讯员 王双瑾;探寻PM_(2.5)真相[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记者 拓玲;征细颗粒物排污费改善空气质量[N];西安日报;2012年
8 刘敬奇;北京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N];中国环境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贺小巍;每个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N];陕西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荣丽君;我市在全省率先监测PM2.5[N];西宁晚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斌;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其对前体物排放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吴伊人;含油雾的环境空气中微细颗粒物净化用纤维滤料的织物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3 王晓斐;Gprc5a基因缺失小鼠对SiO_2诱导的肺损伤易感性增加[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朱继保;细颗粒物的电收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高知义;大气细颗粒物人群暴露的健康影响及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赵金镯;大气细颗粒物心血管毒性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庚达;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8 顾泽平;大气细颗粒物有机质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源解析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9 斯俊平;燃煤过程中钠对焦特性及细颗粒物控制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柳冠青;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下的细颗粒离散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春;汽车细颗粒物排放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马琼锦;上海二城区大气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陈璐;石化企业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中PM_(2.5)的贡献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周璐璐;燃煤细颗粒水汽相变长大特性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欢;重庆市主城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6 玛依热·热夏提(Mayira·RiXat);乌鲁木齐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成分的分布特征及细胞毒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殷丽娜;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李满会;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COPD患者转归影响及其调控炎性体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胡凡宝;基于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分析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污染物[D];山东大学;2016年
10 蒋斌;鹤山超级站大气细颗粒成分特征及二次污染过程成因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05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705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