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高流速下反硝化脱硫工艺负荷优化及单质硫回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16:28

  本文关键词:高流速下反硝化脱硫工艺负荷优化及单质硫回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反硝化脱硫工艺 上升流速 处理负荷 硫回收


【摘要】:高浓度含硫含氮有机废水对水体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严重的威胁,生物反硝化脱硫工艺(DSR)能够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硫化物和硝酸盐污染物,并且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控优化将硫化物定向转化为单质硫进行资源化回收。然而如何实现DSR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有效的单质硫回收是其工程应用和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围绕DSR工艺的运行效能及硫回收展开,在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EGSB)中考察上升流速及碳氮硫负荷对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进一步提高反应器效能及稳定性;对废水反硝化脱硫工艺制取的单质硫特性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硫回收方法,为DSR工艺的实际运行、调控及硫回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比较DSR-EGSB反应器在上升流速分别为2 m/h,3.5 m/h和5 m/h下的运行效能,确定3.5 m/h为DSR工艺最佳的上升流速,该流速下反应器中VSS/SS值在0.47-0.51之间波动,反应器效能相对稳定;在三种流速下出水中硫含量占总生成量的比例分别为37%,51%和54%,说明在该范围内增加上升流速可有效提高单质硫在水相中的分布比例。通过考察不同碳氮硫负荷对DSR工艺的冲击,确定适宜于DSR工艺高效稳定运行的碳氮硫负荷分别为2.22 kg C·m-3·d-1,2.06 kg N·m-3·d-1和3.93 kg S·m-3·d-1,该负荷下乙酸盐、硝酸盐和硫化物的去除率达到95%,98%和95%以上,单质硫转化率达到85%。在高负荷下,硫化物对Pseudomonas、Azoarcus、Thauera等异养反硝化微生物的抑制引起反应器中亚硝酸盐的积累是DSR工艺崩溃的主要原因。对废水反硝化脱硫工艺制取的单质硫特性进行研究,提出酸脱稳-斜板沉淀-离心的硫回收组合方法。在pH值为3-5的脱稳条件下,当斜板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小于0.42 m3/(m2·h),离心转速大于3000 r/min时,单质硫分离率达到71%以上。根据实验结果建议选取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为示范工程中硫脱水浓缩设备。经组合工艺可分离回收得到单质硫含量为35.6%的粗产物,其BET比表面积为8.4 m2/g,平均孔隙直径为16.2 nm,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粗硫产物可在工农业和环保领域直接利用,也可通过二次提纯精炼为商品硫磺进行利用。
【关键词】:反硝化脱硫工艺 上升流速 处理负荷 硫回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含硫含氮有机废水的特性及危害10
  • 1.2 含硫含氮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研究现状10-13
  • 1.2.1 废水生物脱硫工艺研究进展11-12
  • 1.2.2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研究进展12-13
  • 1.3 废水生物反硝化脱硫工艺研究现状13-17
  • 1.3.1 废水生物反硝化脱硫工艺的提出及发展14-15
  • 1.3.2 废水生物反硝化脱硫工艺效能研究进展15-16
  • 1.3.3 不同流态对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影响研究16-17
  • 1.4 生物法制取的单质硫特性及分离回收研究进展17-19
  • 1.4.1 生物法制取的单质硫特性研究进展17-18
  • 1.4.2 单质硫分离回收方法研究进展18-19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19-22
  • 1.5.1 课题来源19
  • 1.5.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9-20
  • 1.5.3 本课题研究内容20
  • 1.5.4 技术路线20-22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2-27
  • 2.1 实验设计22
  • 2.2 实验装置22-24
  • 2.2.1 EGSB反应器22-23
  • 2.2.2 斜板沉淀装置23-24
  • 2.3 实验材料24-25
  • 2.3.1 实验废水24
  • 2.3.2 实验污泥24
  • 2.3.3 实验药品及仪器24-25
  • 2.4 分析检测方法25-27
  • 2.4.1 常规指标及分析25
  • 2.4.2 单质硫检测方法25-26
  • 2.4.3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26-27
  • 第3章 上升流速对反硝化脱硫效果及硫分布的影响27-37
  • 3.1 引言27
  • 3.2 上升流速对反硝化脱硫工艺污染物去除的影响27-31
  • 3.2.1 上升流速对硫化物去除及单质硫转化的影响27-29
  • 3.2.2 上升流速对硝酸盐去除的影响29
  • 3.2.3 上升流速对乙酸盐去除的影响29-31
  • 3.3 上升流速对单质硫分布及颗粒污泥的影响31-35
  • 3.3.1 上升流速对单质硫分布的影响31-33
  • 3.3.2 上升流速对DSR颗粒污泥的影响33-35
  • 3.4 本章小结35-37
  • 第4章 碳氮硫负荷对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影响37-48
  • 4.1 引言37
  • 4.2 不同负荷下反硝化脱硫工艺的运行效能37-41
  • 4.2.1 硫化物的去除及单质硫转化率38-39
  • 4.2.2 硝酸盐的去除39-40
  • 4.2.3 乙酸盐的去除40-41
  • 4.3 不同负荷下硫元素转化规律41-43
  • 4.3.1 硫元素物料平衡分析41-42
  • 4.3.2 硫转化过程中电子平衡分析42-43
  • 4.4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碳氮硫负荷变化的响应43-47
  • 4.5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反硝化脱硫工艺出水中单质硫分离回收研究48-62
  • 5.1 引言48
  • 5.2 单质硫分离回收研究48-55
  • 5.2.1 含硫悬浊液稳定性分析48-49
  • 5.2.2 酸脱稳-斜板沉淀法49-52
  • 5.2.3 离心法52-55
  • 5.3 反硝化脱硫工艺单质硫产物质量评价55-60
  • 5.3.1 单质硫表观形貌分析55-56
  • 5.3.2 单质硫组成及结构分析56-59
  • 5.3.3 生物硫应用前景分析59-60
  • 5.4 本章小结60-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逢玲;牛艳霞;凌开成;申峻;;单质硫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05期

2 张秀娟;潘庆辉;;用液-固萃取法测定复混肥中单质硫含量[J];广东化工;2010年05期

3 刘卫国;梁存珍;於俊杰;韩超南;;液-液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环境样品中的单质硫[J];光谱实验室;2012年03期

4 赵文燕;郭中宝;李曼;梅一飞;马振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膏中的单质硫[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4年06期

5 王桂芝;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和土壤中单质硫[J];冶金分析;1998年03期

6 李军幸;张克强;季民;袁志华;;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生物处理含硫化物废水中的单质硫含量[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李卫民;;还原法从冶炼烟气中生产单质硫[J];世界有色金属;2008年09期

8 韩恩山;宋芸聘;王晨旭;陈佳宁;;锂离子电池单质硫复合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9年01期

9 相凤欣;任立人;吴丹;宋鑫;孙春宝;;生物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生成单质硫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2年S2期

10 陈君政;吴锋;陈人杰;李丽;陈实;;不同管径多壁碳纳米管与硫含量对锂硫电池单质硫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克强;季民;李军幸;李野;;含硫化物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单质硫的形成特性[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锡庚;;稀土有机化合物对不饱和有机分子和单质硫的活化[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郑伟;胡信国;张翠芬;;单质硫纳米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成娟娟;锂硫电池多孔金属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2 王娟;烟气氢氧化钠循环吸收—微生物还原回收单质硫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3 郑伟;二次锂电池单质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喻献国;导电含硫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及储锂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文庆;基于多孔导电基底的锂硫电池阴极材料设计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陈帆;高流速下反硝化脱硫工艺负荷优化及单质硫回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闫旭;硫化物生物转化为单质硫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4 吴宇;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治理与单质硫回收的新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胡静泊;生物法处理硫化氢及单质硫回收工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王庭;硫化物生物氧化为单质硫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7 张更新;单质硫对有机质深化成烃的影响[D];中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1年

8 赵卫青;无色硫细菌的筛选及其单质硫生产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王丹;高含硫废水受控氧化及单质硫的形成特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10 李振华;闪锌矿氧压酸浸浸出渣中回收单质硫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48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748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5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