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胺基化氧化石墨烯复合纳滤膜对染料的截留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12:50

  本文关键词:胺基化氧化石墨烯复合纳滤膜对染料的截留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氧化石墨烯 复合纳滤膜 N N-二甲基乙二胺 阳离子染料 阴离子染料 脱色


【摘要】:采用N,N-二甲基乙二胺对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GO)进行荷正电改性,得到胺基化氧化石墨烯(AGO);然后以聚砜超滤膜为基膜,采用压力驱动自组装法分别制备GO和AGO复合纳滤膜,选择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和阴离子染料甲基橙作为模型染料,考察改性前后GO纳滤膜的纯水渗透通量及其对不同荷电性染料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后AGO纳滤膜的纯水渗透通量明显高于GO纳滤膜,且相同压力、相同浓度下AGO纳滤膜对亚甲基蓝的脱除率明显高于GO纳滤膜,而对甲基橙的脱除效果与之截然相反,证明N,N-二甲基乙二胺对增强GO表面荷正电性改性成功。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招远第一中学;山东招金膜天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 复合纳滤膜 N N-二甲基乙二胺 阳离子染料 阴离子染料 脱色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7625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E06B03,2014BAK13B02) 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
【分类号】:X788;TQ051.893
【正文快照】: 近年来,染料工业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造纸、印刷、印染、电镀、食品等领域,但却产生了大量染料废水。多数染料含有复杂的芳环结构,化学性质稳定,可生化降解性差,具有潜在的生理毒性及致癌作用,给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南琪;周显娇;郭婉茜;杨珊珊;;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娟;王清雯;高学理;王剑;王新艳;高从X&;;胺基化氧化石墨烯复合纳滤膜对染料的截留性能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7年01期

2 王进;赵长伟;吴珍;王涛;李祥;李继定;;氧化石墨烯/聚哌嗪酰胺复合纳滤膜在染料脱除中的应用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6年06期

3 王奎涛;邵永;肖蕾;吴云霞;王昆亭;张钊;王建勋;;过二硫酸钠活化技术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6年12期

4 张昊;何如宝;崔岱宗;吴聪荣;赵敏;;包覆型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其对染料溶液的脱色性能[J];化工环保;2016年06期

5 班福忱;李美然;孙晓昕;刘鑫;;三维电极-紫外光氧化法降解水中碱性品绿[J];水处理技术;2016年11期

6 王有昭;潘元;吴宗庭;周爱娟;朱彤;;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电活性生物膜催化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6年12期

7 卫新来;冯玲玲;杨倩;俞志敏;吴克;;改性棉铃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性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11期

8 徐浩;郭午琪;张林;周远涛;冯江涛;延卫;;钛基二氧化铅电极对酸性红G的电催化降解[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11期

9 徐怡婷;柴晓利;;铁负载煤气化渣基活性炭非均相Fenton体系降解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工艺优化及其机理研究[J];山东化工;2016年22期

10 孙宏;张泽;孟培;;负载型铁(Ⅲ)配合物催化氧化水中罗丹明B[J];印染助剂;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珏;钱飞跃;李暮;李新;刘勇弟;孙贤波;;活性炭吸附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去除效果[J];环境化学;2012年03期

2 李萍;宫磊;;生物吸附剂——落叶对印染废水的吸附处理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彭娜;王开峰;涂常青;黎忠;;黄酒糟对活性艳红和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J];化工环保;2011年05期

4 冯连娜;;膜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广西纺织科技;2010年01期

5 宓益磊;樊金红;马鲁铭;;电-生物耦合技术对偶氮染料的去除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6 孟范平;易怀昌;;各种吸附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09年13期

7 范莉莉;陆人武;陈炜鹏;;反渗透技术处理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技;2009年S1期

8 胡春光;辛伟;李俊良;;铁锰复合氧化物吸附偶氮染料酸性红B的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0期

9 张旋;王启山;;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9年03期

10 谢治民;陈镇;戴友芝;;海泡石复合吸附剂研制及处理染料废水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敏,王占生,候立安;纳滤膜污染的分析与机理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8年06期

2 俞三传,张建飞,蔡惠如;纳滤[J];膜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3 万金保;纳滤膜处理酸洗废液新工艺[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4 吴舜泽,王宝贞;荷电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分离(一)[J];水处理技术;2000年05期

5 叶蕾,蒲通;纳滤膜技术及其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0年02期

6 俞三传,陈小良,潘巧明,金可勇,高从土皆;多糖纳滤浓缩初步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1年01期

7 宫慧慧,高群玉,陈惠音;纳滤膜技术在食品和发酵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10期

8 刘玉荣,陈一鸣,陈东升;纳滤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2002年04期

9 姚国英;纳滤膜材料及其应用[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邢丽贞,孔进,张克峰;纳滤在纺织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J];净水技术;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景雯;;纳滤膜技术及其应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孙凯;邢锴;;纳滤膜对双组分无机盐溶液离子脱除模型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3 张守海;蹇锡高;杨大令;;新型耐高温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4 谢景源;杜启云;王薇;;有机纳滤膜的制备技术[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5 赵理;于坤;许振良;胡登;;新型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侯立安;左莉;张少军;刘晓敏;;纳滤膜的污染成因及防止技术研究[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彦彦;袁其朋;杨晓进;;Desal-DK膜在有机溶剂中的纳滤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杜海波;冉祥军;;纳滤膜污染原因分析及运行管理[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9 阮振刚;张国俊;纪树兰;刘忠洲;;多层自组装纳滤膜及其稳定性能[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10 许建东;杜启云;王薇;;辐照法制备纳滤膜的性能研究[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英;吉林高新区国家专利产品京城亮相获好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吴启东;纳滤膜装置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示范应用[N];科技日报;2006年

3 苏红玫 刘庆东 邹蕴 张继伟;企业自主创新:我研发 我收获[N];吉林日报;2009年

4 马敬勇;鲁抗医药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记者 许凌 通讯员 王准;金赛科技攻克高效纳滤膜技术[N];经济日报;2006年

6 记者 苏红玫 李静;神奇一滤 污水变清[N];吉林日报;2012年

7 张轩;“绿色”与“科技”的完美结合[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陈璞;“绿色创想”助力北京奥运[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记者 尤志卉;“科学家老板”扎堆园区创业[N];苏州日报;2010年

10 张莫;“绿色”与“科技”的完美结合[N];经济参考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丽米拉·艾克拜尔;HTCC-Ag/PES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于山山;聚苯并咪唑耐溶剂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雯丽;国产纳滤膜淡化高砷苦咸水及膜污染清洗方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徐子潇;磁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脱附液的处置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董蕾茜;基于原位植入法的纳米材料改性超滤膜和纳滤膜制备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吴桐;纳滤海水软化中试工艺优化及结垢趋势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陈智文;丝胶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8 马碧荣;低压大通量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9 张涛;荷电纳滤膜改性及其脱盐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10 陈坚锐;基于改性含氰基聚合物的复合纳滤膜的制备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48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748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