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黄龙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分析
本文关键词:影响黄龙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黄龙风景区 附着藻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优势种
【摘要】:为了探讨引起黄龙钙华沉积区附着藻类大量滋生的原因、持续发展的趋势以及对钙华景观产生的影响,于2015年春、夏、秋季采集景区内12个典型样地的藻样和水样,在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和环境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CCA(典型对应分析)以探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试验共检出藻类88种,隶属于5门9纲18目20科37属,优势种以贫营养土著型为主;2随季节更替,物种丰度、生物量和Margalef指数增加,Pielou指数下降,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稳定;3基于CCA结果发现,pH(F=1.6,P=0.02)和海拔(F=1.5,P=0.04)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显示,当前环境下,自然因子较人为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后期在制订水环境评估及钙华资源保护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特定环境因子的影响.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关键词】: 黄龙风景区 附着藻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优势种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309;41572035)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5ycx094)
【分类号】:X173;X52
【正文快照】: 着生藻类(periphytic algae)又名周丛藻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体基质上的附着生物[1].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链的基础环节[2-3],其种类组成和分布不但对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指示作用,而且还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同时环境条件的改变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藻类群落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明学;董发勤;孙仕勇;安德军;易伟;王晓娟;熊星;陈东亮;周星霞;杨智;郭玉婷;唐淑;胡韧;;黄龙钙华水体藻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1期
2 谭啸;孔繁翔;于洋;史小丽;张民;;升温过程对藻类复苏和群落演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3 刘再华,袁道先,何师意,曹建华,游省易,W.Dreybrodt,U.Svensson,K.Yoshimura,R.Drysdale;四川黄龙沟景区钙华的起源和形成机理研究[J];地球化学;2003年01期
4 张捷;地表喀斯特沉积中藻类作用的观察研究[J];地理研究;199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琪;四川若尔盖湿地及其附近水域硅藻的分类及生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春;谢小萍;朱小莉;杭鑫;李心怡;景元书;;结合卫星遥感技术的太湖蓝藻水华形成温度特征分析[J];湖泊科学;2016年06期
2 钟建华;倪良田;曹梦春;陈鑫;张丹锋;孙宁亮;郝兵;刘闯;邵珠福;牛永斌;;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古溶洞和古岩溶沉积中包壳砾石和包壳砾岩的发现及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6年05期
3 谢小萍;李亚春;杭鑫;黄珊;;气温对太湖蓝藻复苏和休眠进程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6年04期
4 滕益莉;王沛芳;任凌霄;王超;钱进;刘佳佳;;锌和铁对浅水湖泊中浮游植物复苏影响研究——以玄武湖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3期
5 张文静;李琼芳;张存凯;张伟;杨丽君;;嗜冷型产碳酸酐酶菌对碳酸钙沉积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年03期
6 王华;杨树平;房晟忠;余富朝;冯文波;刘丽萍;;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2期
7 王图锦;李朝艳;杨清伟;杨延梅;左宁;;澎溪河春夏季节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状况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8 邹万生;罗玉双;刘良国;王文彬;杨品红;;促藻菌对3种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年05期
9 周起超;宋立荣;李林;;遮光对滇池春季藻类水华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年09期
10 周起超;李林;熊倩;闪锟;宋立荣;;在模拟条件下光强对底泥藻类迁移至水柱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新;田友萍;李银;;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用[J];中国岩溶;2011年01期
2 王华;覃嘉铭;安德军;杨琰;孙海龙;林玉山;杨勋林;应启和;张清明;;黄龙钙华~(210)Pb计年与现代沉积的环境变化研究[J];地球学报;2010年02期
3 张金流;刘再华;;世界遗产—四川黄龙钙华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与环境;2010年01期
4 刘再华;田友萍;安德军;王海静;唐淑;张金流;孙海龙;刘彦;张清明;;世界自然遗产-四川黄龙钙华景观的形成与演化[J];地球学报;2009年06期
5 谭啸;孔繁翔;于洋;史小丽;张民;;升温过程对藻类复苏和群落演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6 吴晓东;孔繁翔;;水华期间太湖梅梁湾微囊藻原位生长速率的测定[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7 王志刚;刘文清;张玉钧;殷高方;刘建国;;三维荧光光谱法分类测量水体浮游植物浓度[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8 王华;杨更;覃嘉铭;郭建强;曹俊;;四川黄龙大湾—张家沟钙华沉积剖面的古气候记录研究[J];地球学报;2007年05期
9 刘红敏;李杰;陈作州;陈椽;;兴义马岭河峡谷瀑华藻类多样性初步研究[J];贵州科学;2007年02期
10 郭云;支崇远;赵宇中;丁蕾;;硅藻对地表石灰华沉积的生物作用及其意义[J];上海地质;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妍;大兴安岭沼泽硅藻分类生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尤庆敏;中国淡水管壳缝目硅藻的分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步峰;潘勇军;肖以华;徐锰;陈进;吴敏;段金平;;广州南沙海岸防护林群落的生态效应初步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5期
2 蒋万祥;陈静;王洪凯;胡遵鲁;杨宁;陈康;;山东蒙山线蚓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3 高世荣,修瑞琴,郑静,许永香,任改英;三价砷对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4 白效明;;生态系统与群落:类型与过程[J];地理译报;1987年02期
5 王业蘧;;对于探索浮游生物群落更替的亲缘试验——用计算机分布模型评价[J];环境污染治理译文集;1981年03期
6 王福华;;环境监测中的生物学指数[J];上海环境科学;1987年07期
7 桑媛;贾尝;阮维斌;马成仓;高玉葆;;围封对内蒙古中东部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0期
8 郑思俊;张庆费;夏檑;侯庆武;林明锐;;上海人工绿地群落UVB屏蔽效应与冠层特征的关系[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9 关统伟;车振明;向文良;腾芸;张小平;邢亚阁;刘平;龚丽;张丽珠;李可;张利莉;;罗布泊盐湖沉积物放线菌的群落结构[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10 石伟琦;;丛枝菌根真菌对内蒙古草原大针茅群落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志兴;;长江口水鸟群落13年来的变化[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靳新霞;张大铭;;石河子莫索湾垦区不同干扰强度下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金屯;;群落二维格局分析的两种方法[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程瑞梅;;河南宝天曼青檀群落的初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廖力夫;黎唯;常胜军;;石河子垦区鼠类群落结构划分及分析[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刘毅;王瑁;王文卿;;中国各典型红树植物群落软体动物多样性及寒害对红树林软体动物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上官周平;王凯博;;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产力变化及其与物种多样性关系[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8 殷瑶;谷勇;吴昊;张志华;寸守权;;丽江文笔山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陈立婧;吴竹臣;彭自然;胡忠军;刘其根;;上海崇明岛明珠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和富营养化评价[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杜峰;山仑;梁宗锁;冉隆贵;;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中期群落异质性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敏;北部湾近50年鱼类群落结构被摸清[N];中国渔业报;2010年
2 李晴;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后期养护[N];中国花卉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骆会欣;上海专家为绿地结构优化支招[N];中国花卉报;2012年
4 杭州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李寿仁;江南园林植物配置浅悟[N];中国花卉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跃伟;山地河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童鑫;从种群遗传和群落组成的空间结构研究群落维持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贺强;黄河口盐沼植物群落的上行、种间和下行控制因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何东;植物功能性状变异与群落构建[D];中山大学;2016年
5 崔迪;群落结构的复杂网络及其交通行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杜钦;崇明岛南岸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护岸能力及优化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中华;竞争对水生浮叶植物群落关键种、冗余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8 巴雅尔塔;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花期物候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翟红昌;基于HPLC技术的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与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国宏;河西山地、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钰莹;洋县药用植物群落特性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彭婷;长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D];长江大学;2015年
3 董加沙;三种常用渔药对池塘水质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短期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潘林;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地表甲虫类群多样性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晓博;黄河下游典型农区景观结构及生境特征对表生蜘蛛群落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6 胡杰龙;红树林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贺亚;基于3S技术的广西典型水库集水区桉树人工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动态格局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8 程真;南岭不同群落林下幼树生物多样性及格局动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9 陈世伟;甘南亚高寒草甸恢复演替动态及其光合特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园园;青岛近岸周丛硅藻群落结构周年变动及与环境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33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83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