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再生水念坛湖周边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2 12:23

  本文关键词:再生水念坛湖周边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湖泊再生水 入渗地下水 水质特征


【摘要】:再生水是缺水城市重要的“第二水源”,无论我国还是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再生水应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等用途,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用水危机,但另一方面随着再生水的回用,相关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再生水对于生态环境尤其是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于再生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局限于线性河道再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而湖泊景观再生水与地下水的作用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据此,本文选取再生水回用量较大的北京市大兴区,以大兴区再生水念坛湖为研究对象,开展念坛湖周边地下水水质特征研究,并结合念坛湖再生水入渗过程,分析地下水水质特征成因,以掌握念坛湖景观再生水对于地下水的影响情况。对念坛湖周边不同距离、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水质特征研究表明,随着与念坛湖距离的增大,地下水中氯化物含量增加;而垂向上的影响深度仅限于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几乎无影响。通过再生水经念坛湖湿地处理前后水质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念坛湖的两级湿地对于再生水中的某些组分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潜流湿地对于硝酸盐氮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平均净化率为62%,枯水期净化效果最好;表流湿地对于再生水中氨氮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但净化率较低,为26%。通过对念坛湖再生水入渗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水均衡计算得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念坛湖对地下水的入渗量分别为145.4万m~3、78.1万m~3、224.5万m~3。通过对再生水和地下水中现场检测指标、三氮、盐分指标、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表明湖泊再生水的入渗对于对地下水中氯化物、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再生水的地表渗滤会增加地下水中氯化物、氨氮及有机物的含量。通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钠氯比以及水化学类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地表水对地下水未产生明显影响。通过建立念坛湖地区包气带及含水层概念模型,并利用公式计算再生水入渗对地下水中氯化物浓度、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指数为0.64、0.16。
【关键词】:湖泊再生水 入渗地下水 水质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再生水利用现状13-14
  • 1.2.2 再生水利用对地下水影响研究现状14-16
  • 1.3 存在问题16-17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7-19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技术路线17-19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19-25
  • 2.1 自然地理概况19-22
  • 2.1.1 地理位置19-20
  • 2.1.2 气象水文20-21
  • 2.1.3 地形地貌21-22
  • 2.2 水文地质条件22-23
  • 2.3 再生水利用状况23-25
  • 第3章 念坛湖周边地下水水质特征25-40
  • 3.1 监测方案25-28
  • 3.1.1 监测点布设25-26
  • 3.1.2 监测指标26-27
  • 3.1.3 检测方法27
  • 3.1.4 质量控制27-28
  • 3.2 念坛湖周边地下水水质特征28-39
  • 3.2.1 不同距离地下水水质特征28-34
  • 3.2.2 不同深度含水层地下水水质特征34-39
  • 3.3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再生水对地下水影响分析40-62
  • 4.1 湿地处理前后再生水水质特征分析40-47
  • 4.1.1 湿地处理前后再生水现场检测指标的特征41-42
  • 4.1.2 湿地处理前后再生水氮磷元素的特征42-44
  • 4.1.3 湿地处理前后再生水盐分指标的特征44-46
  • 4.1.4 湿地处理前后再生水有机相关指标的特征46-47
  • 4.2 再生水入渗过程对地下水影响47-60
  • 4.2.1 再生水入渗量估算47-50
  • 4.2.2 再生水、地下水单一指标对比分析50-55
  • 4.2.3 再生水、地下水综合指标对比分析55-58
  • 4.2.4 念坛湖再生水入渗概念模型58-60
  • 4.3 本章小结60-62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62-63
  • 5.1 结论62
  • 5.2 建议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涛;苏丽娜;西伟力;杨健;;天津市再生水利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2 宋桂龙;谭一凡;谢良生;梁辉强;肖国增;苏德荣;韩烈保;;深圳特区再生水现状分析及利用对策探讨[J];节水灌溉;2009年09期

3 ;北京市再生水缓解缺水矛盾[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9期

4 于颖;张新民;陈利顶;赵荣国;;合理利用再生水缓解城市缺水压力[J];北京观察;2009年08期

5 元淑清;吕春光;赵主林;;浅谈如何发展城市再生水利用[J];内蒙古水利;2009年06期

6 吕荣胜;李璨;;城市再生水利用及市场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薛秀春;;水尽其用 方得长流——加强再生水利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5期

8 刘春洪;卢世煜;王东辉;;唐山市推进再生水利用的有益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年01期

9 吕立宏;;再生水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1期

10 陈卫平;;美国加州再生水利用经验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月红;;发掘再生水价值,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沈坚;;推进浙江省再生水利用的途径及政策建议[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3 贾凤伶;刘应宗;;基于循环经济的再生水利用模式及对策探讨[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唐福生;李殿海;李育宏;;天津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现状分析[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甘庆午;任丽艳;;浅谈再生水输配系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A];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16:其他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等[C];2012年

6 张晓峰;刘详举;赵乐军;;我国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管理特点分析[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廖昭华;张卫红;;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统规划供需平衡及压力分析——以北京市大兴新城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邵辉煌;方先金;黄鸥;;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环境水体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致功;杨培岭;刘洪禄;;北京缺水危机与再生水合理利用[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京;王强;王军;;绿色北京建设发展之中心城再生水利用[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飞鹏邋杨晓斌;本市去年使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冯劲松邋实习生 辜丽 通讯员 张军;中小规模再生水利用缘何成江城新宠?[N];长江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坤;北京:专家和市民代表建言用好再生水[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北京谋划再生水供需“对接”[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汪新波 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发展再生水亟需政策支持引导[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李卫卫;谁挡住了再生水的回用路[N];中华建筑报;2006年

7 记者 景鹏邋通讯员 张轶博;本市利用再生水占用水量14%[N];北京日报;2007年

8 周振勇 轩永利;再生水成为北京的新水源[N];北京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文青;再生水:首都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二水源[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杨文杰;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视察再生水利用[N];昆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业萍;再生水入渗过程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及关联性分析[D];清华大学;2015年

2 刘克;北京市典型河湖再生水补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相楠;天津市再生水利用及其环境经济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李旭;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的环境经济综合影响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唐运平;盐碱地区再生水景观河道水质改善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宋杨;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马进军;城市再生水的风险评价与管理[D];清华大学;2008年

8 胡海珠;河湖防渗条件下包气带再生水反应运移及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天津市再生水建设与使用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魏益华;再生水灌溉对蔬菜品质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韩思茹;再生水资源定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辉;宁波某再生水厂项目后评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黄韵清;污水再生处理工艺水质模拟与风险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陈英硕;再生水补水的潮白河水环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郝杰;再生水绿地灌溉挥发性有机物(VOCs)健康风险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陶红;再生水念坛湖周边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刘艳艳;再生水生命周期综合价值模型与量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建国;包头市城市再生水利用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37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837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d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