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活性炭的改性及处理对苯二酚废水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玉米秸秆活性炭的改性及处理对苯二酚废水的研究
【摘要】:在我国秸秆是农业废弃物主要来源之一,目前主要用于沼气或肥料发酵,资源利用率还很低,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制备活性炭进行污水处理,不仅可实现农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还能减少处理成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以玉米秸秆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选取氨水、Na2CO3做为改性剂,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改性。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进行表征研究,并用改性前后的三种活性炭吸附对苯二酚废水,考虑吸附反应的时间、对苯二酚溶液pH值、活性炭的添加量、对苯二酚溶液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氨水浓度为15%,改性时间为8h,改性温度为15℃时,活性炭能与氨水充分作用,吸附量达到最佳。活性炭吸附量由41.25mg/g升高到77.5mg/g;Na2CO3浓度为1.5mol/L,改性时间为6h,改性温度为15℃时,吸附效果最佳,活性炭吸附量为68.75mg/g。(2)采用比表面孔径分布测定仪和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对秸秆炭进行表征后发现经过氨水改性秸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由25.9107m2/g增加到72.128m2/g,表面主要引入了含氮官能团;经过Na2CO3溶液改性秸秆活性炭比表面积增加到80.496m2/g,表面含碳基团增多;两种改性方法都会使秸秆活性炭平均孔径变小,介孔数量增加。(3)经过氨水改性后对苯二酚的去除率比改性前的去除率有明显的提高;对苯二酚的去除率随反应时间及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变小,在pH=7的条件下更有利于对苯二酚的吸附。其对于对苯二酚的吸附可以较好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为0.9992,吸附动力学分析则表明其吸附对苯二酚的过程可以较好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相关系数为0.9901。(4)经过Na2CO3溶液改性后的活性炭对于对苯二酚的去除率也有有明显的提高,对苯二酚的去除率随反应时间及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变小。在pH=7的条件下更有利于对苯二酚的吸附。其对对苯二酚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为0.9903。Na2CO3改性活性炭的吸附动力学分析则表明其对苯二酚的吸附过程可以较好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为0.9899。
【关键词】:玉米秸秆活性炭 改性 吸附 对苯二酚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TQ42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3
- 1.1 酚类物质及其处理现状11-17
- 1.1.1 酚类污染物简介11-12
- 1.1.2 酚类污染物处理现状12-17
- 1.2 活性炭概述17-18
- 1.3 活性炭改性机理及方法18-21
- 1.3.1 物理改性法18-19
- 1.3.2 化学改性法19-21
- 1.3.3 物理化学联合法21
-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21-22
- 1.4.1 研究背景21-22
- 1.4.2 研究意义22
- 1.5 课题研究内容22-23
- 2 秸秆炭的改性实验与表征23-42
- 2.1 改性实验的材料以及改性的方法23-27
- 2.1.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23-24
- 2.1.2 对活性炭进行预处理24
- 2.1.3 秸秆活性炭的正交实验24
- 2.1.4 实验分析检测方法24-27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27-42
- 2.2.1 氨水改性对秸秆活性炭正交实验结果分析27-29
- 2.2.2 氨水改性条件对活性炭吸附量的影响29-31
- 2.2.3 Na2CO3改性对秸秆活性炭正交实验结果分析31-33
- 2.2.4 Na2CO3改性对秸秆活性炭去除率的影响因素33-35
- 2.2.5 改性秸秆活性炭的表征35-42
- 3 氨水改性玉米秸秆活性炭吸附对苯二酚废水的研究42-54
- 3.1 试验方法42-43
- 3.1.1 吸附时间影响42
- 3.1.2 pH值影响42
- 3.1.3 活性炭投加量影响42
- 3.1.4 对苯二酚初始浓度的影响42-43
- 3.1.5 吸附等温线分析43
- 3.1.6 动力学分析43
- 3.2 结果与讨论43-52
- 3.2.1 反应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43-44
- 3.2.2 废水p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44-45
- 3.2.3 活性炭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45-46
- 3.2.4 对苯二酚初始浓度对秸秆活性炭去除率的影响46-47
- 3.2.5 吸附等温线的研究分析47-49
- 3.2.6 动力学分析49-52
- 3.3 本章小结52-54
- 4 Na_2CO_3溶液改性活性炭吸附对苯二酚的结果讨论54-64
- 4.1 试验方法54-55
- 4.1.1 吸附时间影响54
- 4.1.2 pH值影响54
- 4.1.3 活性炭投加量影响54
- 4.1.4 对苯二酚初始浓度的影响54
- 4.1.5 吸附等温线分析54-55
- 4.1.6 动力学分析55
- 4.2 结果与讨论55-62
- 4.2.1 吸附反应时间对于对苯二酚去除效率的影响55-56
- 4.2.2 pH对于对苯二酚的去除效率的影响56-57
- 4.2.3 活性炭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57-58
- 4.2.4 对苯二酚的初始浓度对去除效果存在的影响58
- 4.2.5 活性炭吸附等温线的分析58-60
- 4.2.6 动力学分析60-62
- 4.3 本章小结62-64
- 5 结论与建议64-66
- 5.1 结论64-65
- 5.2 建议65-66
- 参考文献66-73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慧娟;;活性炭的几种特殊用途[J];生物质化学工程;1982年07期
2 ;国内外活性炭生产和使用概况[J];林化科技;1977年01期
3 翁元浩;;活性炭处理镀铬清洗废水[J];科技简报;1980年02期
4 贾铭勋 ,马玉雯;试谈农林废料生产活性炭[J];工业技术经济;1983年02期
5 钟成发;江西活性炭发展战略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1994年06期
6 赖高惠;高功能活性炭[J];天然气化工;1995年02期
7 古可隆?;活性炭的应用(二)[J];林产化工通讯;1999年05期
8 钱慧娟;以柚木锯屑为原料制活性炭的方法[J];林产化工通讯;1999年06期
9 李金亭,汪二套;活性炭废渣液的回收处理应用[J];酿酒;2000年02期
10 贾长娟,李洪升,张伟;浅谈活性炭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J];黑龙江纺织;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巍;应维琪;;环境友好的活性炭水处理工艺[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胡文勇;彭清静;陈国容;;活性炭处理环己酮废水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3 邵林广;;活性炭在饮水深度处理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4 刘渝;王泽山;蒋丽春;黄辉;;自修复型活性炭的制备及在甲苯废气处理中的应用[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邵绍燕;陈杰;蒋文举;;低成本活性炭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长海;;微波技术再生中水回用废旧活性炭研究[A];2008年中国精细化工协会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许令顺;程春;徐中堂;武义锋;;活性炭的预处理对低温泵工作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张兴刚;活性炭治污应用须过成本关[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苏报记者 顾玲 见习记者 董捷;给活性炭“第二次生命”[N];苏州日报;2012年
3 记者 刘力敏 谢剑峰 胡早;沙河水平安通过河北阜平[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吴静;在固废物中淘宝[N];中国化工报;2012年
5 记者 应建勇;确保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N];浙江日报;2014年
6 王国明 刘德芳 刘德晶;活性炭去除注射剂热原效果好[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凯 巩劲标;嘉兴:饮水难题促生领先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首锋;介质阻挡放电再生活性炭及其反应器放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广智;固定化生物活性炭中优势菌群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苏伟;椰壳基微孔活性炭制备与表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卢春兰;碱活化法制备石油焦基活性炭及活化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肖荣林;H_2气氛下碱活化石油焦制备活性炭及连续活化技术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毛磊;功能化活性炭对固相基质重金属的增强稳定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兰炭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处理提金废水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姝娟;燃煤烟气炭基除汞工艺应用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斌;复合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及其综合利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李婷;配煤法制备柱状净水活性炭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贺庭;活性炭三维电极法处理水中污染物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6 许锦辉;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的调变及其对金催化乙炔氢氯化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7 宋忠来;煤质活性炭对水中苯酚的吸附/再生及工艺模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程琼;玉米秸秆活性炭的改性及处理对苯二酚废水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9 芦春梅;秸杆活性炭的制备及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朱艳秋;活性炭的低温催化氧化再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67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86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