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多元微电解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1:23

  本文关键词:多元微电解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 微电解 铁碳 铁铜碳 铁铝碳 COD TP


【摘要】:垃圾渗滤液浓缩液(Landfill Leachate Concentration,简称LLC)是指垃圾渗滤液经生物法和反渗透膜处理之后所产生的浓缩液,与垃圾渗滤液相比,有机物、氨氮和总磷浓度更高,可生化性更差,处理难度更大。目前,对其主要采用回灌的方法进行处理,但这将会导致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在处理工艺中积累,不利于处理工艺的长期运行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经济可行的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治理技术是现如今国内外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以某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C体系、Fe-Al-C体系以及Fe-Cu-C体系作为前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各体系填料比、初始pH、反应时间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和TP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优化,对优化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Fe-C体系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得出,COD去除率分别在初始pH=5,反应时间为3h, Fe/C=8:1时处理效果最好;TP去除率分别在pH=3,Fe/C=8:1,反应时间为3h时效果较好。正交实验结果说明:各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pHFe/C反应时间;最优工艺参数为:pH=3,反应时间为3h,Fe/C=8:1。COD、TP、NH3-N口TN的去除率分别为:62%、59%、11.8%和14.7%。对TP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为:pHFe/C反应时间;最优水平的组合为初始pH值为3,Fe/C为8:1,反应时间为4h。(3)在Fe-Al-C体系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得出,在强酸(pH=3)和强碱(pH=9)性条件下,对COD和TP处理效果较好,而在中性(pH=7)时,处理效果最差。通过正交实验优化pH、反应时间和Fe/Al/C投加比,在Fe-Al-C微电解体系中影响COD去除率的三因素主次顺序是:初始pH反应时间Fe/Al/C,最佳参数是:Fe/Al/C=2:6:1,反应时间=3h,初始pH=9; COD、TP、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61.3%、49%、24.9%和36%。而各因素对TP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为:反应时间Fe/Al/CpH。对TP处理效果最优的参数是:Fe/Al/C=2:6:1,反应时间=lh,初始pH=9。(4)在Fe-Cu-C体系中,研究初始pH和Fe/Cu/C对COD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在酸性条件下,随pH值的增大,COD去除率也随之升高,在pH为7时,COD去除率分别达到最高,A(Fe/Cu/C=6:2:1)、B (Fe/Cu/C=2:6:1)、C (Fe/Cu/C=4:4:1)三组的COD去除率分别为57.7%、63.8%和67.3%;在碱性条件下,随着pH值的增加,COD去除率下降。对TP的去除率是在pH为3效果最好,最佳配比是:Fe/Cu/C=6:2:1, TP去除率最高为47.9%。通过优化条件后正交实验分析得出在Fe-Cu-C微电解体系中影响COD去除率的三因素主次顺序是:Fe/Cu/C反应时间pH,最优组合为:pH=7,反应时间为3h, Fe/Cu/C=4:4:1; COD、TP、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68.1%、51.1%、33.3%和46.2%。而各因素对TP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为:Fe/Cu/C反应时间pH。最优水平组合为:Fe/Cu/C为6:2:1,初始pH值为3,反应时间为3h。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浓缩液 微电解 铁碳 铁铜碳 铁铝碳 COD TP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30
  • 1.1 垃圾渗滤液12-15
  • 1.1.1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12-14
  • 1.1.3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14-15
  • 1.2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15-20
  • 1.2.1 预处理方法15-17
  • 1.2.2 生物法17-19
  • 1.2.3 深度处理19-20
  • 1.3 微电解法技术原理及应用20-27
  • 1.3.1 微电解技术的原理20-22
  • 1.3.2 微电解工艺影响因素22-23
  • 1.3.3 微电解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23-26
  • 1.3.4 Fe-C微电解技术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26-27
  • 1.4 本文研究背景、内容及技术路线27-30
  • 1.4.1 研究背景27-28
  • 1.4.2 研究内容28-30
  • 第二章 Fe-C二元微电解体系处理LLC30-47
  • 2.1 引言30-31
  • 2.2 材料与方法31-33
  • 2.2.1 废水来源及水质31
  • 2.2.2 实验材料31-32
  • 2.2.3 实验方法32-33
  • 2.3 结果与讨论33-45
  • 2.3.1 初始pH值的影响33-35
  • 2.3.2 反应时间的影响35-37
  • 2.3.3 铁碳比的影响37-39
  • 2.3.4 正交实验39-45
  • 2.4 本章小结45-47
  • 第三章 Fe-Al-C三元微电解体系处理LLC47-57
  • 3.1 引言47
  • 3.2 材料与方法47-48
  • 3.2.1 废水来源47-48
  • 3.2.2 实验材料48
  • 3.2.3 实验方法48
  • 3.3 结果与讨论48-56
  • 3.3.1 初始pH值的影响48-50
  • 3.3.2 Fe/Al/C配比的影响50-51
  • 3.3.3 正交实验51-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处理LLC57-68
  • 4.1 引言57-58
  • 4.2 材料与方法58
  • 4.2.1 废水来源58
  • 4.2.2 实验材料58
  • 4.2.3 实验方法58
  • 4.3 结果与讨论58-66
  • 4.3.1 初始pH的影响58-60
  • 4.3.2 Fe/Cu/C配比的影响60-62
  • 4.3.3 正交实验62-66
  • 4.4 本章小结66-6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东;阮晓红;刘晓波;;微电解处理低电导印染废水初步实验及热效应分析[J];广州环境科学;2003年02期

2 周琳,温燕飞,陈天凌;微电解处理印染污水应用实例[J];中国市政工程;2004年01期

3 张春永,沈迅伟,徐飞高,张静,袁春伟;一种新型微电解材料组合的性能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年01期

4 文善雄;边虎;赵瑛;曹兰花;;浅谈微电解技术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6年05期

5 段晓笛;马宁;;反渗透-微电解集成技术处理印染废水[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孙志华;魏永强;李志刚;白钢;刘志辉;;铁碳微电解工艺分析与设计优化[J];新疆环境保护;2008年03期

7 严滨;傅海燕;柴天;金磊;石谦;;微电解在处理印染废水中的应用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姜国保;;微电解作用机理及反应器研究现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董海涛;闫艳;李哲;成芳;;污水微电解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1年06期

10 潘全;王惠;杨玉娇;宋功武;;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又春;方战强;;废水微电解处理反应材料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0年

2 严莲荷;王瑛;蒋齐光;周申范;;铁碳微电解处理富马酸废水的研究[A];’2004全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4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袁绍军;姜斌;李天成;王大为;李鑫钢;;一种微电解反应器的理论分析[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李军;张建莉;;微电解——水解预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A];2000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0年

5 周元祥;崔康平;许为义;李湘凌;宣爱萍;;微电解对不同结构染料的脱色效果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仝致琦;宋浩然;;难生化有机废水的铁碳微电解预处理性能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7 张敬;姜斌;李鑫钢;;微电解-生物膜复合工艺处理工业电镀废水[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王春雨;刘春早;乔瑞平;施博颖;陈悦;方玉梅;赵珂;;铁碳微电解处理活性艳红K-2BP染料废水的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9 王孝杉;宋振荣;张飞;庞志强;王福利;;纳米催化微电解海水的杀菌效果及在斜带石斑鱼育苗的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10 贺启环;;微电解技术在电镀综合废水处理中的应用[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康源;微电解制水器技术指导规范发布[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刘经纬;微电解制水器(杯)行业技术指导规范发布[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3 王玉朝邋李平;捐善款 抗震救灾 彰显拳拳报国心水宜生 科技创新 引领健康新潮流[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王生旭;“水宜生”引领时尚生活[N];武威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何建昆邋通讯员 刘宏军;靠科技创新引领水健康之潮流[N];科技日报;2008年

6 肖峰 赵勇;制水器行业标准为品牌企业发展护航[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汪涛;“水宜生”水杯登陆梨城受宠[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8 方哲;功能水杯市场风起云涌[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9 一升;微电解制水器行规出台[N];消费日报;2010年

10 李伟 张文天;微电解制水器行业技术指导规范发布[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武英魁(VO ANH KHUE);电絮凝—流态化微电解耦合法处理含重金属与氟离子冶炼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先炳;臭氧/微电解工艺处理活性偶氮染料废水的效能与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渠光华;超高盐榨菜废水微电解—电解预处理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邹东雷;高浓度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毅;复合Fe~0/C微电解填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丙烯腈废水处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昊;纤维素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王辉涛;微电解预处理垃圾渗滤液集成设备试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郑晓;铁碳微电解-氧化复合制剂的制备[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欣;铁碳微电解与生物接触氧化法联用处理涂料废水[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6 裴洛伟;基于微电解和紫外协同的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王成;化工园区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及铁泥资源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8 尹美兰;两种三元微电解填料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9 任增珊;Fe/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电解—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10 陈晓鸿;微电解—流化床电极耦合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11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911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d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