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桔霉素上转换荧光传感检测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5:39

  本文关键词:桔霉素上转换荧光传感检测方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桔霉素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分子印迹 检测


【摘要】:桔霉素(Citrinin, CIT)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常常污染粮食谷物、饲料等,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检测桔霉素常用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这些方法虽然灵敏度高,但往往需要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和昂贵的大型仪器。因此建立一种简单、灵敏、低成本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用水热法合成六方相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并用Stober法在其表面包覆Si02作载体,以桔霉素的结构类似物3,5-二羟基-2-萘酸(DHNA)为模板分子,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功能单体,四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将表面分子印迹与溶胶-凝胶技术相结合,合成了对桔霉素有较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材料。实验优化了模板、单体和交联剂的比例、载体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等条件,并对合成的聚合物材料进行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傅里叶红外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合成的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随桔霉素浓度的增大聚合物的猝灭程度增大。在桔霉素浓度为0.2-1.0 mg L-1范围内,荧光印迹聚合物的猝灭程度与浓度呈现出好的线性关系,桔霉素的检出限为0.13 mg L-1。为了验证实验所建立方法的实用性,本文对红曲米、玉米和米醋中桔霉素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红曲米的添加量为2.0、4.0、8.0 mg kg-1,玉米添加量为0.5、1.0、2.0 mg kg-1,米醋的添加量为0.5、1.0、2.0 mg L-1,三种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2.0%-89.3%(RSD5.0%)、90.0%-98.0%(RSD4.3%)、84.0%-94.5%(RSD2.8%),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实验所建立的分子印迹荧光检测法的有效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述三种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红曲米的添加量为2.0、4.0、8.0 mg kg-1,玉米添加量为0.5、1.0、2.0 mg kg-1,米醋添加量为0.5、1.0、2.0 mg L-1,检测回收率分别为69.0%-75.3%(RSD8.6%)、 72.0%-83.0%(RSD6.7%)、82.0%-85.5%(RSD6.2%)。
【关键词】:桔霉素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分子印迹 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23
  • 1.1 真菌毒素简介9
  • 1.2 桔霉素简介9-12
  • 1.2.1 基本理化性质9
  • 1.2.2 毒性作用及其限量标准9-10
  • 1.2.3 桔霉素常用的检测方法10-12
  • 1.3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12-15
  • 1.3.1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概述12-13
  • 1.3.2 UCNPs的发光机理13-14
  • 1.3.3 UCNPs的制备方法14-15
  • 1.4 核壳结构15-16
  • 1.4.1 核壳结构的基本性质15-16
  • 1.4.2 二氧化硅为外壳的核壳结构制备方法16
  • 1.5 分子印迹技术16-21
  • 1.5.1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16-17
  • 1.5.2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17
  • 1.5.3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17-18
  • 1.5.4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18-20
  • 1.5.5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20-21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21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1-23
  • 2 材料与方法23-30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23-24
  • 2.1.1 实验材料23
  • 2.1.2 主要仪器设备23-24
  • 2.1.3 主要溶剂配制24
  • 2.2 实验方法24-30
  • 2.2.1 UCNPs的合成与表征24-25
  • 2.2.2 UCNPs@SiO_2的合成与表征25-26
  • 2.2.3 DHNA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26-27
  • 2.2.4 吸附介质的选择27
  • 2.2.5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对DHNA吸附平衡结合实验27
  • 2.2.6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对DHNA吸附动力学实验27-28
  • 2.2.7 吸附选择性实验28
  • 2.2.8 竞争性实验28
  • 2.2.9 实际样品的测定28-30
  • 3 结果与讨论30-57
  • 3.1 UCNPs合成条件的优化30-31
  • 3.1.1 稀土离子浓度30
  • 3.1.2 稀土离子与氟离子的比例30-31
  • 3.1.3 反应时间31
  • 3.2 UCNPs的表征31-34
  • 3.2.1 荧光光谱表征32-33
  • 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33
  • 3.2.3 X射线衍射表征33-34
  • 3.2.4 扫描电镜表征34
  • 3.3 UCNPs@SiO_2合成条件的优化34-36
  • 3.3.1 反应温度35
  • 3.3.2 反应时间35-36
  • 3.4 UCNPs@SiO_2的表征36-39
  • 3.4.1 荧光光谱表征36-37
  •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37
  • 3.4.3 X-射线衍射表征37-38
  • 3.4.4 扫描电镜表征38
  • 3.4.5 透射电镜表征38-39
  • 3.5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原理39-40
  • 3.6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条件的优化40-44
  • 3.6.1 反应溶剂40-41
  • 3.6.2 UCNPs@SiO_2用量41-42
  • 3.6.3 模板、单体和交联剂的配比42
  • 3.6.4 反应温度42-43
  • 3.6.5 反应时间43
  • 3.6.6 催化剂43-44
  • 3.6.7 模板分子的去除44
  • 3.7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44-46
  • 3.7.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45
  • 3.7.2 扫描电镜表征45-46
  • 3.7.3 透射电镜表征46
  • 3.8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实验46-51
  • 3.8.1 吸附介质的选择46-47
  • 3.8.2 吸附平衡试验47-48
  • 3.8.3 吸附动力学实验48
  • 3.8.4 荧光猝灭机理48-49
  • 3.8.5 吸附选择性实验49-51
  • 3.9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51-52
  • 3.10 实际样品的测定52-57
  • 3.10.1 分子印迹荧光检测法测定样品52-53
  • 3.10.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53-56
  • 3.10.3 两种分析检测方法的比较56-57
  • 4 结论57-59
  • 5 展望59-60
  • 6 参考文献60-66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6-67
  • 8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东勇,臧竞存;上转换激光和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01年02期

2 洪广言;;新型红外变可见上转换薄膜问世[J];稀土信息;1993年03期

3 石连升;温猛;钱艳楠;王锐;郝铭;;Yb:Er:Tm:LiTaO_3的上转换发白光性能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1年01期

4 陈奇丹;杨生;;上转换材料的制备及发展[J];广东化工;2012年08期

5 周永红;田玉鹏;吴杰颖;;有机上转换激光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6年04期

6 张幸林;杨会然;孙会彬;刘淑娟;赵强;黄维;;基于三线态-三线态湮灭的能量上转换[J];化学进展;2012年10期

7 李鑫德;上转换荧光和激光[J];稀土信息;1997年07期

8 吴长锋,秦冠仕,秦伟平,陈宝玖,黄世华,刘晃清,赵丹;Er~(3+)/Yb~(3+)共掺杂AlF_3基氟化物玻璃材料的频率上转换[J];中国稀土学报;2001年06期

9 涂进春;韩星星;李晓天;李楠;黄玮;王小红;刘钟馨;曹阳;;α-NaYF_4:Yb,Er/SBA-15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上转换性能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2年07期

10 李润青;喻玺;袁云霞;刘志洪;;基于氧化碳球的上转换荧光传感新方法检测银离子[J];分析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冬;杨正文;竺侃;;A1_2Y_4O_9:Yb,Er反蛋白石中的上转换发射和颜色调谐[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臧竞存;邹玉林;刘燕行;单秉瑞;;上转换激光晶体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孙雅娟;孔祥贵;张宏;;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作为表面荧光探针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汪超;程亮;刘庄;;上转换纳米晶体癌症治疗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叶常青;周宇扬;梁作芹;王筱梅;;1.新型蒽衍生物受体应用高效上转换体系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1分会:光化学[C];2014年

6 彭桂芳;洪广言;贾庆新;李有谟;;红外变可见上转换材料薄膜的研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7 谷战军;田甘;赵玉亮;;荧光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光谱调控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8 高伟;李娇;高当丽;田宇;崔敏;孙瑜;阎晓庆;郑海荣;;颗粒形貌对六方相NaYbF_4:Pr~(3+)纳米晶体上转换荧光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黄淮青;密丛丛;王猛;孙盼;徐淑坤;;磁性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发光颗粒的合成及表征[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李娇;高伟;高当丽;田宇;郑海荣;;四方相LiYF4:Yb/Er晶体颗粒的合成及上转换荧光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亚丹;红外上转换和吸收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生物医学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亮;基于增强光吸收的DSSC电极修饰与光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高伟;镧系离子掺杂氟化物微纳晶体的荧光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谷野;诊疗一体化上转换纳米平台的构建及其肿瘤诊疗效果与生物安全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王浩;稀土上转换/硅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岑瑶;基于上转换颗粒等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徐淮良;稀土离子掺杂晶体中的上转换过程和电磁感应光透明现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梁会娟;稀土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的上转换荧光增强以及光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陈冠英;稀土氧化物和氟化物纳米晶上转换荧光光谱的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邢丽丽;钬镱铥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制备及其上转换白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细菌视紫红质—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生物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红外光电响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梅勇;上转换纳米晶的制备、调控和发光过程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韩全泽;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上转换材料的两步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王宁;稀土掺杂BaLu_2F_8微米晶的可控制备及上转换光发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荷;氧化铈基上转换发光粉体的制备、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6 高方绮;离子掺杂NaGdF_4:Ho~(3+)纳米棒上转换荧光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杨扬;Er和Yb共掺杂稀土氧化物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张令娥;NaGdF_4基复合纳米载体制备及其肿瘤诊断与治疗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9 朱嘉诚;上转换纳米材料/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王建俊;铒掺杂NaYF_4纳米晶与碲酸盐玻璃的双频上转换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77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077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