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型嵌段聚醚清水剂合成规律及其界面性质研究
本文关键词:PEP型嵌段聚醚清水剂合成规律及其界面性质研究
【摘要】:在原油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含油污水,其油水乳状液稳定性高,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传统的阳离子型清水剂虽然絮凝效果好,起效迅速,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粘性油泥,容易堵塞污水处理设备以及管道。通过前期的研究发现,非离子型嵌段聚醚在处理这类污水时既能够达到较好的水处理效果,同时不会有大量絮体的产生,是解决海上采油平台污水处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采用不同起始剂合成了一系列嵌段聚醚清水剂,总结了它们的聚合反应规律,为以后的工业放大生产提供了基础依据。另外,测试了不同清水剂的界面性质与清水性能,建立了非离子清水剂结构-界面性质-清水性能间的关系。论文使用了 N,N-二甲基乙醇胺、山梨醇、壬基酚、一缩二乙二醇等多种起始剂,以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为单体,合成了一系列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PEP)嵌段结构的聚醚清水剂。考察了合成路线、起始剂类型和油头大小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各个阶段反应速率和产物羟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起始剂类型主要对聚合第一阶段反应速率和产物羟值影响较大,二元醇为起始剂时其第一阶段的反应速率最大,k达到0.069 min-1,所得产物羟值最低,为18.40mgKOH/g。固定起始剂为一缩二乙二醇时,随着合成油头中起始剂与环氧烷烃投料比(MO:MEO)由1:9增加至1:39(即油头逐渐增大),第三阶段反应速率由0.033 min-1下降至0.020 min-1,产物羟值由30.93 mgKOH/g降至17.79mgKOH/g,在M0:MEO达到1:39后,随着反应的继续进行,受反应体系传质速率影响,其反应速率与羟值的下降变慢,总体趋于稳定。通过实验测定了清水剂的界面张力(IFT)、界面扩张模量以及其在沥青质上的吸附层质量,考察了不同起始剂、油头大小、EO/PO质量比对清水剂上述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剂类型对产物临界胶束浓度影响较小,对界面张力、界面膜强度以及吸附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始剂分子活性越大,产物界面活性就越大,其中二元醇为起始剂时产物的界面张力最低,为300mg/L时IFT为0.69 mN/m,界面扩张模量为7.70 mN/m,在沥青质表面最大吸附层质量为11.45 ng/mm2。不同的油头大小和EO/PO质量比对产物的界面性质影响较大。起始剂为一缩二乙二醇时,随着油头的增长,清水剂的界面张力与界面扩张模量会先下降,在M0:MEO=1:39时达到最低,浓度为300mg/L时IFT为0.69mN/m,界面扩张模量为7.70 mN/m,在沥青质上最大吸附层质量为11.45 ng/mm2,之后随着油头大小的继续增长,清水剂的界面张力与界面扩张模量开始缓慢上升。随着嵌段聚醚EO/PO质量比的增加,产物界面活性呈上升趋势,MEO:MPO由1:1上升至1:2,IFT由1.62 mN/m降至0.69 mN/m,界面扩张模量由16.79 mN/m降至7.7mN/m,在沥青至上吸附层质量由10.59ng/mm2增加到11.46ng/mm2。论文评价了各清水剂对SZ36-1平台含油污水的除油率,探讨了嵌段聚醚型清水剂的分子结构、界面性质、清水性能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物界面扩张模量越小且吸附量越大时,除油率越高。采用二元醇(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为起始剂,先与EO反应再与PO反应所得到的清水剂除油率普遍较高,300 mg/L加量下它们的除油率在68.3%-88.4%范围内,油头中M0:MEO=1:39,产物中MEO:MPO=1:2时达到最高值88.4%。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41;TQ3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圣典;胡方振;盛瑞隆;曹阿民;;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方法合成两亲液晶嵌段功能大分子及其自组装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3年01期
2 朱伟忠,王墨林;嵌段聚醚分子结构与表面性能的研究[J];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3 杨永成,王玉荣,顾明初;立构嵌段聚丁二烯的研制——Ⅲ.立构两嵌段聚丁二烯的结构与性能[J];合成橡胶工业;1993年01期
4 修玉英,罗钟瑜,王得宁,张志平,应圣康;嵌段聚氨酯脲的序列分布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5 杨福良,冯新德;硬链段结晶性嵌段聚醚聚氨酯的合成研究[J];高分子通讯;1982年04期
6 王德充;;丁苯嵌段树脂的合成[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5年01期
7 朱伟忠,徐政权;嵌段聚醚酯化物的结构分析[J];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8 杨树良;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1993年04期
9 张宝艳,谭惠民,田林祥,姚维尚,李晓萌;新型嵌段聚氨酯和聚氨酯脲的性质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6年07期
10 王益龙,庞德仁,黄葆同;烯烃序贯聚合中嵌段物的形成证明[J];高分子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舟军;郭若海;陈艳凤;谢续明;;链端束缚对嵌段共聚物结晶嵌段受限结晶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2 赵成吉;李先锋;王哲;徐丹;那辉;;嵌段型磺化聚醚醚酮的合成[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邱枫;;复杂多嵌段高分子微相结构的理论预测[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4 史林启;张望清;高立超;安英丽;;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相互作用与有序聚集[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萍;杨光;高杰;于晶莹;;刚-柔嵌段高分子的三维空间相结构[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C];2013年
6 卞华锋;谌东中;;基于偶氮苯的两亲性三嵌段液晶共聚物的本体相结构及溶液组装行为研究[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7 贾璇;陈道勇;江明;;小分子二价盐诱导的嵌段共聚物胶束化及其聚集体的温度响应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姜伟;朱锦涛;于海州;杜红波;;嵌段聚合物胶束的亚稳态结构及其调控[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明明;宋妮佳;潘志成;李洁华;谭鸿;傅强;;具有细胞穿透功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嵌段聚氨酯胶束[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史林启;马如江;安英丽;吕娟;;嵌段共聚物胶束表面的再组装与功能构筑[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菲菲;无机配位作用对嵌段高分子相结构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5年
2 林显坤;嵌段分子—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体系组装与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赵成吉;嵌段型磺化聚芳醚类质子交换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夏俊;复杂嵌段共聚物胶束体系的耗散粒子动力学及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5 宫厚健;不同结构嵌段聚醚的聚集行为及对单壁碳纳米管的分散作用[D];山东大学;2011年
6 孟诗云;含4-羟基苯乙烯基的嵌段共聚合物在二维有限界面的自组装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孙李真;嵌段高分子移位过程和分离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李红波;两亲性齐聚苯撑乙烯-聚氧乙烯棒-线嵌段齐聚物的界面自组织[D];吉林大学;2005年
9 唐学智;嵌段、星形及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赵俊鹏;两亲/温敏性嵌段/接枝聚合物的合成及水溶液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永锋;以聚乳酸为硬段的ABA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芹芹;PCL-PEG基嵌段接枝共聚物胶束化、凝胶化及PMAA“点击”凝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智勇;含PEO嵌段极性化SBS的制备[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韩凯雪;液相色谱用于RAFT聚合过程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杨姗;两亲性高度支化嵌段聚醚的合成及自组装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梁严;疏水微嵌段长度对微嵌段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相互作用的影响[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付志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嵌段共聚酯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8 冯永嘉;具有共轭单元的两亲性刚柔嵌段低聚物的合成及其聚集体形貌分析[D];延边大学;2016年
9 金光日;具有共轭构筑单元的刚柔嵌段寡聚物异构体的合成及聚集体的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10 周楠;典型硝基酚类起爆药的嵌段流合成及结晶过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60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60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