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RQ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大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8 06:04

  本文关键词:RQ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大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酸盐岩油藏 微裂缝 大模型 水驱油 剩余油分布


【摘要】:RQ潜山碳酸盐岩油藏是典型的双重介质油藏,储层类型以裂缝-孔隙为主,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目前,该油藏的采收率为30%左右,含水率很高,剩余油较多,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该油藏的开发机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无法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带微裂缝真实岩心,本文以RQ潜山碳酸盐油藏为背景,制作了满足储层物性的带有微裂缝的人造岩心,借助物理模拟的方法,利用新的耐高温高压的三维物理模拟装置,开展2种不同大裂缝组合方式的水驱油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和评价了水驱油效果。本论文是在中石油"RQ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机理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开展研究,对指导该油藏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通过敏感性数值分析,发现储层渗透率和流体饱和度在物理模拟实验中占据重要地位。利用数值模拟采用五点井网和九点井网对模型的网格尺寸(2.5cm、5cm、10cm)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网格的大小对采收率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影响不大,因此以10cm步长确定了阵列监控数据点数。(2)对三种不同渗透率级别的造缝岩心进行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和应力敏感实验并对基质岩心和裂缝岩心进行油水相渗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岩心的渗流特征,为大模型的实验结果提供基础性的认识。(3)在无法获得真实岩心的基础上,结合RQ潜山油藏的物性特征,最终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微裂缝的模型岩心按照水泥:砂:石=1:2:4质量比例加上总体积1%的油制作而成,创新性的寻找出微裂缝的制作方法,为大模型实验提供了依据。(4)利用一种新型的可测电阻率和压力分布的大模型装置,设计两种不同的大裂缝组合方式(高角度单裂缝和高角度双裂缝),进行水驱实验,大模型单裂缝水驱油采收率是42.88%,双裂缝采收率是52.68%,对大模型的水驱油效果进行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磊;刘石;;模拟监测碳酸盐岩油藏实验台设计[J];科技传播;2010年16期

2 徐念平 ,范子仪 ,施宝泉;聚丙烯酰胺在碳酸盐岩油藏堵水中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1982年02期

3 柏松章;;对碳酸盐岩油藏驱替机理的初步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03期

4 朱亚东;张家祥;;碳酸盐岩油藏原油储量计算的动态方法[J];石油学报;1985年02期

5 刘德华;陈利新;缪长生;杨磊;荣杰;;具有边底水碳酸盐岩油藏见水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4期

6 李勇;姚军;胡永乐;李保柱;;碳酸盐岩油藏窜流函数的建立与求解[J];吐哈油气;2009年01期

7 张德民;李国蓉;汤鸿伟;罗鹏;周大志;;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性研究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6期

8 ;国外碳酸盐岩油藏防止底水锥进的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6年S1期

9 柏松章;王雪;;我国华北地区碳酸盐岩油藏类型及其开采特征[J];石油学报;1984年03期

10 郑晓东,徐安娜,杨志芳,李勇根,刘颖;盐下特低孔渗碳酸盐岩油藏高产带地震预测方法研究(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pplied Geophysics;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宗宇;汪洋;刘学利;陈姝媚;;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溶洞综合识别模式研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地记者邹本强 通讯员张浩;辽河水力喷射钻孔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首次应用获得成功[N];盘锦日报;2011年

2 熊聪茹 于涛;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探明储量逾3亿吨[N];中国矿业报;2014年

3 记者 李东 特约记者 杨勇;塔里木一体化加速碳酸盐岩油藏“变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特约记者 周鹏 通讯员 苏华;塔里木碳酸盐岩油藏形成百万吨产能[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通讯员 简新 苟柱银;碳酸盐岩油藏“上得去稳得住产得多”[N];中国石油报;2012年

6 王造国;《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出版[N];中国石化报;2003年

7 韩金保;科技攻关 老井焕发生机[N];中国石化报;2005年

8 周晓刚;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潜力很大[N];中国石化报;2004年

9 任文博 刘娟;以水治水 增油3.5万吨[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通讯员 吕德群 东方;2.8吨水换来1吨油[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正龙;K油田裂缝性油藏提高采收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张娜;碳酸盐岩油藏多尺度有限元流动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康志宏;碳酸盐岩油藏动态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4 于天忠;Oseil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年

5 龙秋莲;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堵水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樊长江;滨里海盆地典型盐下碳酸盐岩油藏地震成像和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张晓鹏;内陆湖泊非均质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技术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惠敏;RQ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大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2 汪益宁;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能量评价与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杜箫笙;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体开发方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程倩;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修乃岭;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王禹川;哈6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特征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7 史晓颖;碳酸盐岩油藏数值试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刘永辉;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渗透率等效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王倩;渤深6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能量补充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文怀忠;YM32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优化配产[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65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65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4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