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RET的还原响应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FRET的还原响应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介孔二氧化硅 还原响应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控制释放 实时监测
【摘要】:药物在特定的靶部位释放可以使其对恶性肿瘤的疗效最大化,并减少药物对健康细胞和组织的毒性,因此,近年来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DDS)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这些DDS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主要涉及到缺乏一个可以实时监测抗癌药物特别是非荧光药物的释放量的平台。因此,将靶向控释与实时监测整合在同一个DDS中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多功能DDS,其具有靶向于CD44受体、还原响应控释和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实时监测药物释放过程的特点。本文首先用三乙醇胺代替常用的氢氧化钠和氨水通过共缩合法制备了稳定性良好的巯基功能化的胶体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CMS-SH),随后通过原位合成法在介孔中引入8-羟基喹啉锌与巯基络合,制备了作为药物储存池和FRET能量供体的介孔二氧化硅(Znq-CMS),并对其表面进行羧基和胱胺修饰得到了含有二硫键的末端为氨基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Znq-CMS-SS-NH2),最后利用酰胺化反应将同时作为堵孔剂、靶标和FRET能量受体的荧光聚合物RhB-EA-HA接枝到Znq-CMS-SS-NH2表面,成功获得了基于FRET的还原响应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FRET-CMS)。此外,我们以6-巯基嘌呤(6-MP)为模型药物,FRET-CMS为载体材料研究了其体外载药和还原响应控释特性,以及FRET-CMS在谷胱甘肽中的荧光信号变化。本文使用多种仪器对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如下:(1)CMS-SH和Znq-CMS呈现较规则的球形形貌并且具有明显的蠕虫状孔道,大小相对均一,其粒径约为85 nm,是典型的Ⅳ型介孔纳米粒子,并呈现高比表面积和大的孔容,并且其稳定性良好。Znq-CMS具有较强的绿色荧光,且其荧光在一定的时间和pH范围内相对稳定。(2)通过后嫁接和酰胺化反应制备了含有二硫键的末端为氨基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Znq-CMS-SS-NH2),利用FT-IR和Zeta电位进行表征确认羧基和胱胺先后成功地修饰在了荧光介孔二氧化硅表面上。并且官能团修饰后其荧光发射波长蓝移15 nm。(3)FRET-CMS在水溶液中呈现良好的稳定性,TEM显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修饰前后均呈现球形形貌,大小相对较均一,粒径变化不明显,但是FRET-CMS相较于聚合物修饰前介孔孔道变得模糊不清是由于聚合物链将部分介孔堵住所致。N2吸附-脱附分析表明FRET-CMS是典型的Ⅳ型介孔结构,但由于聚合物的包裹其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均相应减小。此外,以380 nm的激发波长激发,FRET-CMS由于能量供体-受体对的完整FRET开关打开,出现了两个荧光发射峰,当加入一定浓度的谷胱甘肽(GSH)时,FRET开关关闭,571 nm处的红色荧光逐渐减弱而495 nm处的绿色荧光逐渐增强,证明了GSH可以有效地控制FRET开关。6-巯基嘌呤(6-MP)被有效包裹在FRET-CMS的介孔通道中,其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8.39%和91.55%。当不存在GSH时,6-MP@FRET-CMS在24小时内没有释放,当加入一定浓度的GSH时,6-MP从介孔通道中释放出来,呈现还原响应性的药物释放曲线。综上所述,基于FRET的还原响应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为药物的靶向传递、控释和实时监测药物释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纳米载体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60.1;TB38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Single Molecule FRET Study of DNAG Quadruplex[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02年02期
2 刘玲芝;刘志洪;何治柯;蔡汝秀;;量子点:FRET的新发展[J];化学进展;2006年Z1期
3 周晓娟;郭慧芳;刘德龙;孙大业;;绿色荧光蛋白为传能对的供体光漂白法测定FRET效率的探讨[J];分析测试学报;2008年02期
4 刘德龙;王晓静;郭慧芳;白娟;孙大业;;荧光蛋白MiCy、Citrine作为FRET传能对的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9年01期
5 田娟;陈彪;吕浩;吴志兵;;基于1,8-萘酰亚胺-罗丹明的FRET机理阳离子探针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4年02期
6 郭素;廖玮;魏芳;钱民协;赵新生;;基于SPHD及FRET技术的蛋白质传感器[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昕;田曙光;臧立斌;姜世梅;;利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构筑FRET智能响应体系[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Gengwen Chen;Xiaojun Peng;Fengling Song;;FRET Spectral Unmixing:A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Nanoprobe for Hypochlorite[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Gold Nanorods-based FRET assay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b~(2+) using 8-17DNAzyme[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德龙;周晓娟;郭慧芳;白娟;孙大业;;用绿色荧光蛋白为传能对的供体光漂白法测定FRET效率[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陈同生;;FRET定量化技术及其在DHA诱导细胞凋亡分子机理研究中的应用[A];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FRET efficiency free from spectral cross-talks in living cells[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王宇辉;高笃阳;张鹏飞;陈驰;蔡林涛;;受体免标记近红外FRET传感器设计及其生物分析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8 ;sp-FRET and FCS study in kinetics of H/ACA RNP[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A DNA Hybridization Probe Based on FRET between Fluorescent Silica Nanoparticles and Gold Nanoparticles[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琛;余琴;张峰;付国;王桂英;徐至展;;利用FRET荧光光谱技术研究Dok1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盛;基于宽场倒置荧光显微镜的三通道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实验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在活细胞定量荧光显微成像中的运用[D];南京大学;2013年
2 孙漩嵘;基于FRET的嵌段共聚物胶束输送药物的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冯悦姝;基于FRET原理的绿色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璐;以MMP-2为靶点的FRET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宫颈癌检测中的应用[D];新乡医学院;2016年
2 龚华梦;基于FRET的还原响应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
3 王进军;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中的应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晓静;基于绿色荧光蛋白的新型FRET对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宁;利用FRET技术检测缓激肽受体和Apelin受体二聚化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钟田雨;基于FRET技术的MD-2与TLR4活体相互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7 王盛;运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研究CaM和Plk1的时空相互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欢;基于FRET的遗传编码的细胞氧化状态传感器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徐磊;基于FRET的分子开关以及有机小分子和纳米金组装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黄卫民;喹啉衍生物/新型FRET平台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68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6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