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共熔溶剂中杂多酸类催化剂催化氧化燃油脱硫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共熔溶剂中杂多酸类催化剂催化氧化燃油脱硫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共熔溶剂 杂多酸类催化剂 芳香类硫化物 萃取耦合催化氧化脱硫
【摘要】:燃料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SO_x)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愈来愈严重。因此,世界各国对燃油中硫含量的限制越来越严格。目前应用最普遍的脱硫技术是加氢脱硫,然而该技术需要在苛刻的条件下进行,且由于其对芳香类硫化物的脱除效果不理想而难以达到深度脱硫的目的,因而迫切需要可以替代的脱硫技术。氧化脱硫(ODS)与萃取脱硫(EDS)相结合的技术因为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脱硫效率高等优点而成为最受欢迎的脱硫方法之一。近几年来,离子液体(ILs)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萃取剂,而其昂贵的价格,难生物降解等缺陷又阻碍了其工业化。低共熔溶剂(DESs)因为具有与ILs相似的物化性质,且原料价廉易得,可生物降解等特点,被认为是可以取代ILs的新型“绿色溶剂”。研究过程中首先合成了中性、酸性和碱性三类氯化胆碱类DESs并将其作为萃取剂,再将商品级含钨化合物催化剂加入其中,构建催化体系来研究其对燃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催化氧化脱硫活性。实验主要考察了不同脱硫体系、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脱硫活性最好的中性DES ChCl/2PEG在最佳条件下可脱除模型油中99%以上的DBT,且活性在循环4次后没有明显的降低。利用1HNMR表征证明反应前后ChCl/2PEG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此外,ChCl/2PEG对不同硫化物的脱除效果由高到低为DBT,4-MDBT,4,6-DMDBT,3-MBT,BT。通过GC-MS表征证明DBT的氧化产物为其相应的亚砜(DBTO)和砜(DBTO_2)。为进一步了解杂多酸盐在燃油脱硫过程中的催化效果,接着按不同摩尔比合成了季擕型杂多酸盐催化剂,结合DESs和H_2O_2构建了萃取耦合催化氧化脱硫(ECODS)体系。通过FT-IR表征证明了催化剂的结构以及DESs与油品不互溶的性质。实验中主要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和用量、氧化剂、干扰物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以[TTPh]_3PMo_(12)O_(40)为催化剂,反应条件为n(catalyst)=0.0156 mmol,n(O)/n(S)=4,V(ChCl/2Ac):V(model oil)=2.5:5,T=50℃,t=120 min时,深度脱硫得以实现。在相同条件下BT比DBT更易脱除。此外,通过对不同干扰物的研究,发现环己烯的存在对脱硫效果影响很大。结合上文的研究,发现酸性条件下的脱硫效率相对较好。因此根据文献合成了季铵型、吡啶型和咪唑型三类磷钨酸盐催化剂,并利用1HNMR、FT-IR和MS表征证明其成功合成。实验中主要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尤其是催化剂酸强度和阳离子类型在脱硫体系中的活性。结果表明三类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PSTEtA]_3PW_(12)O_(40)[PSPy]_3PW_(12)O_(40)[PSim]_3PW_(12)O_(40)[TBAC]_3PW_(12)O_(40)[Bmim]_3PW_(12)O_(40),最佳条件下对上述硫化物的选择顺序为DBT3-MBT4-MDBT4,6-DMDBTBT。根据DBT氧化产物DBTO_2的FT-IR表征,结合不同H_2O_2量和温度下DBT氧化反应的动力学拟合,提出了可能的脱硫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624.5;O643.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春丽,庄源益,谷文新;芳香烃清洁硝化催化剂[J];化工环保;2004年05期
2 钱慧娟;钙催化剂负载步骤对蒸汽气化过程改性李壳活性炭多孔结构的影响[J];林产化工通讯;1999年06期
3 魏昭彬,赵秀阁,辛勤;双组分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Ⅱ.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0年04期
4 张阿方;聚合物支载的有机催化剂 Ⅱ.手性有机催化剂[J];高分子通报;2005年06期
5 陈鹏;彭峰;;纳米金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9年04期
6 陆耘,陈移山,符若文,曾汉民;以活性碳纤维为载体的催化剂对NO的催化还原作用──二.镍系催化剂[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4年01期
7 李桂花,王洪义,李铭岫;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J];应用化学;2005年07期
8 陆耘,陈移山,符若文,曾汉民;以活性碳纤维为载体的催化剂对NO的催化还原作用──一.铜系催化剂[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4年01期
9 王莹;侯党社;韩丽萍;马红竹;;钒改性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J];价值工程;2012年33期
10 松本英之;沈松源;;水蒸汽转化催化剂的劣化和寿命预测[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金化;李栋梁;周光远;;多孔聚合物微球在烯烃催化剂负载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京刚;王悦;康静娜;尹世磊;;BaZrO_3催化剂的制备及负载后催化氧化NO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3 赵育榕;车春霞;谭都平;;LY-C_2-02催化剂催化性能综合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4 赵育榕;谭都平;景喜林;车春霞;;LY-C_2-02催化剂催化性能综合分析[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思华;王亚明;缪应菊;史晓杰;;非贵金属铜系催化剂上氧化CO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唐博;吕仁庆;项寿鹤;;纳米Pd/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罗鸽;闫世润;乔明华;范康年;;载体对RuSnB催化剂乳酸乙酯加氢制1,2-丙二醇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吕高明;陈献;汤吉海;崔咪芬;乔旭;;氯化氢氧化Ce-Cu-K/Y催化剂负载量对活性的影响及表征分析[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传敬;金燕仙;伊晓东;翁维正;万惠霖;;VTeO/SiO_2催化剂的激光拉曼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研究[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玉龙;王刚;王斯晗;陈谦;张德顺;张宝军;;α-双亚胺Ni(Ⅱ)催化剂的聚合反应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丽;新型多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2 张明宇;CO_2加氢合成甲醇Cu-Zn-Zr-O催化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田新龙;基于过渡金属氮化物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宁小媚;氮掺杂纳米碳负载Pt催化剂的结构调控与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田斐;可见光分解水制氢催化剂ZnIn_2S_4的改性及其Z型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代胜瑜;链行走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和共聚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刘昭;配体修饰对Ru-bda型催化剂催化水氧化机理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雷宏;高效Cu/Zn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7年
9 汤明慧;多孔碳氮材料负载的纳米金属催化剂在芳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赵敏;金属卟啉、杂多酸仿生框架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质[D];浙江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思平;MIL-101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加氢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广环;铁系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DMC合成中的应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谭方关;超临界甲醇中磁性催化剂液化木质素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史冉冉;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电化学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肖春莹;Cr/Na-ZSM-5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欢;CH_4在Ni/MgAl_2O_4催化剂表面吸附及反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华杰锋;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CuO-MgO/SiO_2催化剂及其低温液相合成气制甲醇催化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8 侯晓雪;MgO和CeO_2对Ni/olivine催化剂蒸气转化甲苯的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翟庆辉;杂多酸(盐)催化剂催化苯直接羟基化[D];聊城大学;2015年
10 苏行;固体酸催化剂上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4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7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