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氧化钛和多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的构建及用于肿瘤光疗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二氧化钛和多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的构建及用于肿瘤光疗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TiO_2@MWCNTs HMME 肿瘤靶向 光疗
【摘要】:随着人们对肿瘤认识的深入,肿瘤靶向和联合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具有肿瘤特异性和低毒性的新型治疗方法,光疗已受到广泛关注。光疗主要包括光热治疗(PTT)和光动力治疗(PDT),是一种由光引发的、无创且高效的癌症治疗模式。光敏剂在肿瘤部位的蓄积浓度及对激发光的利用程度是决定光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二氧化钛(TiO_2)是一种常用的光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化学和光稳定性好、安全无毒和廉价易得等优点。在光催化下,TiO_2对多种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极有潜力的光动力学治疗材料。但其能带隙较宽,对可见光的利用率低,只能被紫外光激发,另外TiO_2表面光滑,吸附性能差,载药率极低,给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本课题合成了二氧化钛-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纳米载体(TiO_2@MWCNTs)。不仅可扩展TiO_2的光谱吸收范围,还可保持MWCNTs的光热转换能力及高效载药性能。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肿瘤靶向性的透明质酸多糖(HA)进行表面修饰,以改善TiO_2@MWCNTs的水分散性,增强其肿瘤选择性。最后物理吸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制备得到新型的肿瘤靶向光疗系统。选用人乳腺癌(MCF-7)为肿瘤细胞模型,研究HA-TiO_2@MWCNTs/HMME的体外光疗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复合载体对MCF-7细胞无明显毒性,808nm激光照射后,细胞存活率由95.6%降至81.4%,532nm激光照射后,细胞生存率大幅度降为73.3%,表现出显著的光毒性,而联合应用532 nm和808nm激光,HA-TiO_2@MWCNTs的细胞毒性进一步增强,使细胞存活率降至59.4%。制剂(HA-TiO_2@MWCNTs/HMME)组与HMME组相比,532 nm激光照射下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联合应用808nm激光后,HA-TiO_2@MWCNTs/HMME对细胞的毒性显著增强,细胞存活率仅为16.6%,说明HA-TiO_2@MWCNTs/HMME联合532nm和808nm激光可以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细胞摄取实验显示,4h内超过90%的HA-TiO_2@MWCNTs能被MCF-7细胞摄取进入细胞内,TiO_2@MWCNTs组仅为40.7%,说明HA修饰后的TiO_2@MWCNTs载体具有快速、高效的内化能力。活性氧实验结果表明,在532nm激光照射下,HA-TiO_2@MWCNTs/HMME可高效诱导ROS生成。细胞周期结果显示,HA-TiO_2@MWCNTs/HMME结合532nm激光,可将MCF-7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56.36%)。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单一的PTT(20.9%)或PDT(29.1%)对细胞造成的DNA损伤明显低于联合PTT/PDT治疗诱导的细胞损伤(65.4%)。以S180荷瘤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HA-TiO_2@MWCNTs/HMM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考察了制剂的组织分布特征与药效学特性。结果表明,HA-TiO_2@MWCNTs组的肿瘤体积在没有激光照射时正常增长,且小鼠体重正常,表明HA-TiO_2@MWCNTs对机体无明显毒性,且不会影响肿瘤的生长。应用808nm或532nm激光照射后,对肿瘤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28%和34.6%,激光联用组的抑瘤效果最好(49.6%)。当对制剂分别照射两种激光后,HA-TiO_2@MWCNTs/HMME/PTT组(39.3%)和HA-TiO_2@MWCNTs/HMME/PDT组(49.8%)都产生了良好的肿瘤抑制作用。而HA-TiO_2@MWCNTs/HMME/PTT/PDT组的肿瘤抑制效果更加显著(70.8%),肿瘤几乎被完全抑制。这些结果说明HA-TiO_2@MWCNTs/HMME可实现肿瘤PTT和PDT的同步协同光疗。另外,利用活体成像仪对HA-TiO_2@MWCNTs在S180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进行实时追踪,结果显示,HA-TiO_2@MWCNTs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作用,能够增加光敏剂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并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构建了HA-TiO_2@MWCNTs/HMME纳米递药系统,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结果均表明该系统介导的联合PTT/PDT的抗肿瘤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治疗的方式。此外,该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实现高效载药、长效缓释及肿瘤靶向性蓄积。说明HA-TiO_2@MWCNTs/HMME作为一种新型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协同光疗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43;R9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群;肖松;彭会军;糜志远;李小莉;;落葵多糖的免疫调节和肿瘤抑制作用[J];食品与药品;2011年05期
2 苏军;许秀举;于晓红;赵焕然;王君喜;;啤酒及硒对肿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食品科技;2008年11期
3 曾永龙;程作用;邓启民;周小龙;;RP215单抗的~(131)I标记及其对裸鼠肿瘤的作用[J];广州化工;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娅姝;赖鹏;余彦;李永杰;杜俊蓉;;重楼属植物中偏诺皂苷的肿瘤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邹翔;季宇彬;武晓丹;;西兰花中葡萄糖异硫氰酸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及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陆金健;黄鸣清;陈修平;王一涛;;二氢青蒿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4 郭维;李敏;崔景荣;;DT抗肿瘤作用初探[A];中国海洋生化学术会议论文荟萃集[C];2005年
5 周微;郑晓珂;王小兰;宁桃丽;冯卫生;;松针石油醚提取物体内外抗肿瘤及机理研究[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卢笑丛;王有为;操继跃;龚复俊;斯缨;刘嵩;邬灏;吴娇;;3R在肿瘤药物筛选上的应用[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梁婷婷;李薇;;从COX抑制剂的作用看肿瘤的慢性炎症本质[A];2014《中国国际肿瘤营养学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SWI/SNF复合物关键亚基INI1缺陷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卢瑶;基于纳米系统的免疫、化疗联合治疗晚期黑色素瘤[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玉丽;FBXW7与EBP1异构体的差异性相互作用调控肿瘤发生发展[D];山东大学;2017年
4 刘潜;多功能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在肿瘤药物输送和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张婷;黄酮及磷酰化黄酮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鞠瑞;羧胺三唑的抗癌新机制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赵宇;TAT-ODD介导的p53融合蛋白的靶向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8 马吉春;外源性肿瘤抗原MUC1串联重复序列多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石亮荣;射频消融与PD-1单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曹敏军;新型纳米技术介导的miRNA的靶向递送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倩倩;基于二氧化钛和多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的构建及用于肿瘤光疗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吴晋;口服复合蛇毒小鼠血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3 吕博;白藜芦醇系列衍生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5年
4 袁宏中;SM-1抗肿瘤药效学及初步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5 贾立新;miR-16和阿霉素联合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王雪;CXCR1/2拮抗剂iP10联合顺铂对小鼠H22肿瘤的作用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7 王程成;朝鲜淫羊藿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其肿瘤免疫活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谢昆;土鳖糖蛋白提取及体外肿瘤抑制作用研究[D];汕头大学;2006年
9 张霞丽;牛磺酸对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吕政;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的构建及其抑制肿瘤效果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5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7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