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对HCPEB辐照45钢表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回火对HCPEB辐照45钢表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45钢 强留脉冲电子束 回火 组织结构 耐磨耐蚀
【摘要】:为了改善45钢表面耐磨耐蚀性能,本文采用HCPEB对45钢表面进行辐照,再对辐照后的45钢进行回火处理。通过研究HCPEB对45钢表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回火处理对HCPEB辐照后的45钢表面显微组织和表面硬度的影响,阐明了回火处理对HCPEB辐照45钢的耐磨及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后的45钢表面形成4-5μm厚的重熔层;随着能量密度或者辐照次数的增大,45钢表面形成的熔坑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同时随着能量密度或者辐照次数的增大,45钢表面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45钢表面辐照结束时极速降温使得马氏体转变中断。随着辐照次数或者能量密度增大,45钢表面的耐磨性能先降低后提升;而随着辐照次数或者能量密度增大,45表面耐腐蚀性能上升,主要是由于辐照使得表面的碳化物溶解,阻碍点蚀的形成。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5钢表面的重熔层逐渐消失。4.9%残余奥氏体的45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表面硬度先上升再下降,在回火温度为200℃时表面硬度达到最大值,主要是因为200℃时表面的残余奥氏体几乎全部溶解,使表面硬度增大。对于19.9%残余奥氏体的45钢,回火温度为200℃时表面硬度达到最小值,这主要是由于回火使辐照产生的内应力逐渐减少,以及对位错的消除,同时生成回火马氏体;而回火温度为300℃时,表面硬度达到最大值,这主要是由于45钢表面的残余奥氏体全部分解。含4.7%残余奥氏体的45钢,经过150℃回火后的表面耐磨性能与未经回火的相比磨损率增加,耐磨性能变差;当回火温度升高至200℃时,磨损率减小,耐磨性能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残余奥氏体分解;随着回火温度的继续升高,磨损率先增大后减小。含19.9%残余奥氏体的45钢,经过150℃回火后的表面耐磨性能与未经过回火的相比磨损率增加,耐磨性能变差;随着回火温度继续升高至300℃,磨损率下降,在回火温度为300℃时磨损率达到最小值,此时耐磨性能最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残余奥氏体分解;当回火温度为400℃,磨损率增大,耐磨性能变差。含4.7%残余奥氏体的45钢,经过回火后的表面耐腐蚀性能比未经过回火的耐腐蚀性能整体变差,这主要由于回火后表面有碳化物析出;而回火温度为200℃时,45钢表面的耐腐蚀性能得到改善。含19.9%残余奥氏体的45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表面耐腐蚀性能先提升后下降,在回火温度为300℃时,耐腐蚀性能最佳。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G174.4;TG15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万国,阮玉忠,黄清明;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的特殊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2 ;用金相法测定表层残余奥氏体[J];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工艺;1978年01期
3 石子源,严茂芳;磁场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86年05期
4 肖承和,宋金山,杨佳荣,袁廷钟;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5 吴万国;阮玉忠;;残余奥氏体的定量分析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01年03期
6 李桂荣;浅谈残余奥氏体对钢的性能影响[J];山西建筑;2002年05期
7 闫爱淑,赵燕平,袁旭;奥——贝球铁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影响因素[J];机械制造;2003年09期
8 魏世忠,朱金华,龙锐;热处理对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4年12期
9 刘耀中;左传付;;轴承钢零件淬回火后的残余奥氏体[J];轴承;2008年06期
10 孙健;杨惠;赵兴新;寿培根;薛雯雯;;滚动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测定[J];精密成形工程;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祝根;;合金结构钢渗碳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控制与测量[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齐靖远;;低碳马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3 王锐;周敬;李文竹;黄磊;;Rietveld精修定量分析钢中残余奥氏体[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4 姚三九;王兆昌;;残余奥氏体对中锰白口铸铁抗磨性的影响[A];21世纪全国耐磨材料大会——第九届全国耐磨材料磨损失效分析与抗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0年
5 陈嘉砚;苏杰;高银露;李荣;;G50钢残余奥氏体的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6 赵松山;唐荻;赵才;江海涛;李辉;;Q&P钢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及其与性能关系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才;江海涛;唐荻;赵松山;李辉;;低碳硅-锰Q&P钢工艺优化及残余奥氏体的定量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彭云成;刘金海;李国禄;晋会锦;张会友;边泊乾;王绍勤;;CADI磨球落球疲劳试验中残余奥氏体相变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9 徐效谦;;残余奥氏体和逆转奥氏体[A];全国金属制品信息网第23届年会暨2013金属制品行业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玉祥;;一种含铜焊缝热处理脆化机理分析[A];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宏适;超细晶复相钢板中残余奥氏体的作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2 王晓东 钟宁 戎咏华 徐祖耀 王利;新型超高强度纳米板条马氏体 淬火-分配-回火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3 钟;含铝多相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君;低碳高强度Q&P钢的热处理工艺及变形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周文浩;高强度高塑性低碳低合金钢的组织调控与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谢振家;高性能低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调控机理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万松;低碳Q&P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吝章国;超高强中锰钢的Q&P热处理工艺及变形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6 张柯;高强塑积Q-P-T钢及其强塑性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史文;含钒低碳低硅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8 王颖;先进高强塑性Q-P-T钢增塑机制及其动态力学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周澍;新型Q-P-T钢的高强塑性及工程实施的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钟宁;高强度Q&P钢和Q-P-T钢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远;低碳高强Q&P钢制备工艺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王学智;硅对冷轧Q&P钢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孙虎代;高性能轴承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卢宝;Q&P工艺对60Si2MnNiMo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燕山大学;2015年
5 曹敬yN;残余奥氏体几何因素对Q&P980钢拉伸应变行为的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王炳权;汽车用高强钢的Q&P热处理及钢中合金元素的扩散行为[D];东北大学;2014年
7 刘成龙;300M钢的Q-P和Q-P-T热处理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吴淑通;残余奥氏体及其对一种热冲压钢力学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4年
9 周宇;Cr-Ni-Si-N系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邱昌瀚;加热条件对中锰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77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7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