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其定向功能调控
本文关键词: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其定向功能调控
更多相关文章: 亚硝酸盐型厌氧甲烷氧化 分布特征 污水处理 碳源 温室气体的减排
【摘要】:污水生物脱氮过程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特别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已成为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的一个重要人为排放源。传统的脱氮过程不但排放温室气体,造成二次污染,还存在运行成本高等缺陷。新发现的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过程,是利用CH4作为碳源进行微生物脱氮的厌氧过程,此过程不产生N2O。N-damo过程实现了碳循环与氮循环之间的有机结合,使污水处理过程中GHGs的减排成为可能。N-damo过程主要是通过归属于NC10门的细菌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M.oxyfera)作用。然而,由于NC10门细菌存在增值速度慢和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等问题,导致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因此,本论文从探寻适宜接种源和优化富集培养环境的角度出发,开展了 n-damo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过程定向调控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掌握n-damo细菌在中国北方的分布情况,明确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2)考察碳源对n-damo细菌的氮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并对n-damo过程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评价;(3)采用微生物技术手段,探究不同碳源条件下微生物脱氮的作用机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N-damo细菌在污水处理厂和农田中普遍存在,但受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和环境特性的影响,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分布状况不同,较长的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和低氨氮、高亚硝氮的环境更有利于n-damo细菌的生长。农田中n-damo细菌的丰度、活性以及多样性都较高,在作为接种物富集n-damo细菌方面具有优势。(2)碳源对n-damo过程的脱氮效果有重要影响。添加乙酸钠、甲醇和CO2/H2作为碳源,均实现了微生物脱氮,但有机碳源反应器的亚硝氮去除率最高,约是无机碳源反应器的1.3倍,而无机碳源反应器的脱氮速率最高,约是有机碳源反应器的1.4倍。这是因为无机碳源反应器中的MLVSS浓度低而n-damo细菌活性较高的作用结果。(3)不同碳源条件下,n-damo过程的脱氮机制不同。添加三种碳源都成功富集了 NC10门细菌(50%),并且成为优势菌群,其中无机碳源反应器中NC10门细菌的丰度最高,约是有机碳源的反应器的4.73倍,但由于CH4的原位产生和消耗,导致n-damo过程是通过单一群落的NC10门细菌作用完成;添加乙酸钠和甲醇的反应器中nosZ基因丰度最高,并且计算发现有13.1%和12.2%的亚硝氮是通过异养反硝化过程去除的;基于mcrA基因的定量,证明添加除CH4外的碳源,n-damo过程需要由NC10门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作用完成。(4)在脱氮过程中引入n-damo过程能够有效减少GHGs排放,特别是N2O的释放。所有反应器中N2O-N转化率在0.03%-0.11%的范围内,与其他污水处理工艺相比,n-damo过程至少缩小了 5倍,这是由于在n-damo反应机理中,一氧化氮(NO)被直接转换为氮气(N2),没有中间产物N20生成;同时,综合考虑CH4和N2O的释放,无机碳源反应器产生的温室潜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仅为有机碳源反应器的四分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3;X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战备,史奕,岳进;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2 ;加科学家发现新甲烷氧化菌[J];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12期
3 周叶锋;廖晓兰;黄璜;傅志强;张亚;;甲烷氧化细菌氧化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3期
4 周琦琼;辛嘉英;张颖鑫;董静;宋昊;夏春谷;;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5期
5 ;利用甲烷氧化细菌生产甲烷氧化菌素的方法[J];化工科技市场;2009年10期
6 王维奇;鄂焱;廖稷;姚顺;;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研究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9期
7 辛嘉英;董静;闫超泽;乔君;梁洪野;夏春谷;;甲烷氧化菌素的产生和铜捕获作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年08期
8 曹亚彬;殷博;牛彦波;甄涛;吴皓琼;郭立姝;何鑫;;甲烷氧化菌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2年06期
9 张震元;;利用甲烷氧化菌生产化学制品[J];微生物学杂志;1985年01期
10 郑中华;赵树杰;;甲烷氧化细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J];微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亮;赵春贵;;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酶代谢甲烷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邢新会;罗明芳;吴昊;王磊;;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结构和功能解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侯玉慧;常刚;翁维正;夏文生;万惠霖;;卤氧化镧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纳米与常规尺度比较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郑中华;;甲烷氧化细菌的冷冻蚀刻电镜观察[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5 邢志林;高艳辉;赵天涛;;甲烷氧化菌群共代谢降解TCE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十一章)[C];2014年
6 吴昊;邢新会;缑仲轩;;高密度培养甲烷氧化菌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7 王申亮;范杰;;基于喷墨打印对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筛选[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8 孙思;季生福;王开;丁大为;李成岳;;甲烷氧化偶联金属基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9 潘登;季生福;王开;唐晶晶;;双层床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工艺研究[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勇;刘新展;张丽梅;贺纪正;;添加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土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能力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壣,
本文编号:1279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7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