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颗粒物PM2.5诱导呼吸道炎性应激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01:31
本文关键词:空气颗粒物PM2.5诱导呼吸道炎性应激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分子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M2.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自噬 内质网应激反应 炎症反应
【摘要】:PM2.5,又称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指自然环境中空气动力学直径(aerodynamic diameter)小于等于2.5μm的大气颗粒物。流行病学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入院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相继也明显升高。这明确提示了PM2.5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效应,但对其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目前人们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课题组在以往研究中已经发现PM2.5能够在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中通过激活p53及其自噬靶基因DRAM1的诱导表达而引发自噬,并进一步偶联STAT3介导了VEGF的诱导表达反应。因此本课题组的以往研究发现揭示了以VEGF的诱导表达为核心的PM2.5致呼吸系统炎症应激损伤效应机制。本文第一部分工作对上述PM2.5诱导呼吸道炎性应激损伤效应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深入探讨。我们首先筛选了能够介导PM2.5诱导p53活化水平上调的上游蛋白激酶,结果发现了ATR、而非ATM,在PM2.5诱导p53活化、细胞自噬反应发生及VEGF诱导表达反应中的关键作用。我们进一步检测了偶联ATR和p53活化的中间侨联信号分子,结果发现了CHK1而非LKB1是协同ATR介导p53诱导活化、细胞自噬反应及VEGF诱导表达反应的信号传递蛋白。同时我们还发现:尽管LKB1的诱导活化并不受控于ATR,但它也能够参与介导p53的诱导活化、自噬反应的发生及VEGF的诱导表达。随后我们发现:LKB1活化的p53也能够通过诱导DRAM1表达而引发自噬反应;同时另一p53靶基因TIGAR也是在LKB1下游介导PM2.5诱导细胞自噬反应及VEGF表达反应的中间信号蛋白,但该分子的诱导表达并不受控于CHK1。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PM2.5不仅能够通过激活“ATR-CHK1-p53-DRAM1-自噬”途径诱导VEGF表达;也可以通过激活不依赖于ATR的“LKB1-p53-DRAM1/TIGAR-自噬”途径介导VEGF的诱导表达。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PM2.5诱导呼吸系统损伤机制的认识,为呼吸系统损伤防治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PM2.5不仅能够通过呼吸道的粘膜唾液屏障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同时也能够穿越肺泡而直接进入血液从而引发心血管系统损伤。本课题组在以往实验研究中已经证实: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HIF1α的聚集能够调控PM2.5诱导ANGII及其受体的表达,从而介导了HUVEC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粘附反应和炎性应激损伤效应。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揭示了PM2.5诱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的分子机制。首先我们在大鼠原代血管内皮细胞中发现体外PM2.5暴露能够诱导AGT、ACE、AT1R及ANGII的表达。同时经PM2.5暴露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中AGT、ACE、AT1R及血清中ANGII的表达水平上调,而其他脏器中没有明显变化。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PM2.5能够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IRE1α/XBP1s的诱导活化参与介导AGT、ACE、AT1R及ANGII的表达,但并不涉及PERK、ATF6信号途径。随后我们还发现,在PM2.5诱导作用下,IRE1α/XBP1s途径介导HIF1α聚集;同时染色质免疫沉淀结果显示,XBP1s和HIF1α能够结合在AGT、ACE、AT1R基因启动子元件的潜在位点,而且XBP1s与HIF1α形成复合物是XBP1s结合在AGT、ACE、AT1R启动子区域的必须条件。我们还发现IRE1α、XBP1s及HIF1α参与介导PM2.5诱导粘附分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及U937细胞与HUVEC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因此我们得出结论:PM2.5通过激活“IRE1α-XBP1s/HIF1α-AGT/ACE/AT1R”信号途径介导了多种细胞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的表达及细胞间的粘附作用。以上结果共同表明PM2.5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了HUVEC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粘附反应和炎性应激损伤效应。在后续研究工作中,我们还探索了PM2.5是否能够诱导损伤保护效应。结果发现: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因子HO-1在PM2.5的刺激作用下被诱导表达,它通过拮抗HIF1α聚集,从而抑制RAS组分及粘附分子、趋化因子表达。以上结果说明了HO-1能够介导PM2.5刺激作用下的炎性应激损伤保护效应。靶向“HO-1-HIF1α-AGT/ACE/AT1R”信号途径的PM2.5致心血管系统损伤防控策略研究值得深入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13;R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健;左祥荣;解卫平;;内质网应激与肺动脉高压[J];江苏医药;2015年01期
2 郭媛媛;任锋;段钟平;张桓虎;;内质网应激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干预药物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年01期
3 范竹萍;艾罗燕;陈荔萍;吴昌维;陈志威;苏大芝;许青青;王晓晗;;分子伴侣4-苯基丁酸对HepG2脂肪变模型中细胞损伤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12期
4 杨方万;穆茂媛;肖娟娟;林世德;;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4年10期
5 郭智东;王弋;许国根;;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的研究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年01期
6 张振英;刘秀华;孙胜;荣飞;郭晓笋;胡维诚;;C/EBP同源蛋白介导的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途径参与腹主动脉狭窄致大鼠心肌肥厚[J];生理学报;2009年02期
7 朱永仁;刘志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1280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8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