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马王庙马36井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15:11

  本文关键词:马王庙马36井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构造油藏 油藏开发效果 剩余油分布 剩余油挖掘潜力


【摘要】:1990年以来,国内每年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占浅层、中孔、中渗、常压低饱和的构造油藏储量的比例呈现一上升的趋势。针对这种不断增长的趋势,不难看出,中渗透油田的开发对石油工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详细分析解决中渗透油藏目前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综合研究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方式,运用前人的成功经验,从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使得经济效益得以提高,让大多数中渗透油田能更完善地开发,从而石油工业能够持续发展。本文以马王庙马36井区中高渗透构造油藏为研究背景,江汉油田目大部分已进入开发后期。因此,通过开展马36井区调注采变流场、挖潜创效技术研究,提出一套经济有效的挖潜创效技术对策,以应对当前的油价持续低迷的大局势,对改善开发效果具有较好的技术指导意义,为老区稳产拓宽思路和道路,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江汉油区长期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长远意义。就当下就全球油气的开采手段来说,最有效,同时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开采手段则是注水开采,注水开采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油气开采率,而且还能够有效保证油气的出油质量。除此之外,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注水法的石油开采量,业界大部分专家学者深入探究了注水的时机以及注水量的多少对于石油开采量的影响。俄罗斯著名石油勘测学家伊万洛夫认为应该尽可能早的在开采区域注入水,以保持地层的压力,进而便于油气的开采;而美国著名学者Simth则主张当地层压力处于临界值时,再向其中注水,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保持油气的纯度,并且还能够极大地缩减开采成本。后来又有科学家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当油气存储量较少时,可以采取早期注水的方式进行开采,而当油气存储量较大时,则可以采取延时注水的方法进行开采。国外的油田开发中渗透构造油藏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超过40年。对马36井区分区块,分层进行水驱开发效果研究,井区出现注采井网不完善,平面矛盾突出,边部油井效率不高,含水和采出程度不匹配,层间矛盾突出,纵向上水淹不均匀等问题。以马36井区Ⅱ油组的地质特征和油藏动态分析作为基础,主要是对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理清分布情况,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由于老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局部区域注采矛盾突出,当前注采井网不完善,导致水驱效果不理想;(2)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由于整体储层物性较差,第5小层和第3小层要强于第4小层,并且油水井对应关系差,导致整体采出程度均不高,剩余油潜力主要集中在Ⅱ油组4层;(3)平面剩余油分布:(1)平面上注入水未波及到的地方剩余油富集;(2)平面上物性较差的部位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3)平面上井间分流线附近、井网控制较差以及油井基本不受效的区域也会分布剩余油;(4)剩余油富集区也分布在断层附近、注采不完善区域、没有水流的方向、主砂坝附近。依照上述成果对区块进行方案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完善注采井网,平面上调整注采结构,通过新井和转注等方式使产量和采收率增加,给油田可持续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该项目对马36井区提高油藏开发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江汉油田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和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梦茹;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2期

2 刘义坤;刘红卫;潘晓军;;一种结合个人经验判定剩余油分布的模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3 王刚;周林;罗恒;;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1期

4 霍树义,,李厚裕,徐金武;剩余油分布解释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应用[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年02期

5 张淑娟,罗永胜,张亚娟,赵书怀;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年01期

6 潘艇,周琦,朱学谦,严秋芬;文95块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和综合治理一体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1期

7 汪立君,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8 孙孟茹,高树新;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杜庆龙,计秉玉,王元庆,杨会东,朱丽红;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单层剩余油分布[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10 孙晖,穆增辉,曲凡军,姚晨明;垦利油田垦12断块剩余油分布综合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原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确定剩余油分布[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世明;戴涛;陈燕虎;胡慧芳;;高非均质油藏高104-5区块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杜庆军;陈月明;王静;;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预测剩余油平面分布[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炜;;据时延地层压力预测寻找剩余油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学武;杨正明;齐亚东;李海波;熊生春;;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杜庆龙;计秉玉;程宝庆;;不同尺度下剩余油的形成与挖潜方法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谷建伟;;基于微观渗流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贺振华;胡光岷;黄德济;何建军;黄捍东;;裂缝油藏剩余油分布的3D地震检测和综合预测[A];“庆贺郭宗汾教授八十寿辰”暨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冯其红;李尚;张伟;韩晓冬;;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10 王丽琼;岳大力;林煜;杨光;;辽河油田曙2-6-6区块杜家台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晓 巫波;精细挖潜剩余油添信心[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林信胜;中原拿到挖掘剩余油“金钥匙”[N];中国石化报;2003年

3 通讯员 张振强;地下“3D片” 地上细细看[N];中国石油报;2012年

4 记者 刘国安 通讯员 罗霞;大港测试大力应用新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李忠权;辽河沈采四道关提高措施效果[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孙清华 李英;“透视镜”中“捕活鱼”[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浩;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2 侯创业;月海油田海南3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顺康;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微观实验与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邓瑞健;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5 李安琪;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翟志伟;点坝砂体建筑结构对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孙先达;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光明;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调整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胡光义;CR油田综合一体化储层表征与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竞;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伟鹏;QHD32-6油田北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徐俊;临盘油田边底水油藏人工水驱提氋采收率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李晓东;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案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叶峰;曙三区块剩余油分布与二次开发方案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武迪迪;新站北部区块剩余油分析及注水措施调整建议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邓晴阳;新疆石南低渗透油藏水淹识别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姜丽莉;高30及高14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赵石乐;长春油田C区块油藏建模[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张田田;基于CT成像技术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285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85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1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