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三嗪酮类衍生物的的设计、合成及杀线虫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苯并三嗪酮类衍生物的的设计、合成及杀线虫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苯并三嗪酮 咪唑啉-2-硫酮 植物生长调节作用 杀线虫剂
【摘要】:本文以苯并三嗪酮为母体结构,通过合理引入潜在的活性片段,设计并合成了三个系列苯并三嗪酮类衍生物,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核磁共振氟谱(19F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ESI-TOF)等表征手段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杀线虫生物活性测试,活性数据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杀线虫活性,可作为新的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结构衍生。1)以苯并三嗪酮类酰基硫脲衍生物27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环合"硫脲形成咪唑啉-2-硫酮杂环结构,设计合成了 9个含有咪唑琳-2-硫酮的苯并三嗪酮类衍生物(系列A)。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40 mg L~(-1)浓度下化合物A4和A9的杀线虫抑制率分别为60%和73.3%,而其余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率均低于50%。2)以苯并三嗪酮为母体结构,引入1,2,4-三唑结构增强内吸性,并利用其对植物的生长调节作用增强植物自身活力,设计合成了 15个目标化合物(系列B)。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在40 mg L~(-1)浓度下均表现出一定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化合物B8在20 mg L~(-1)浓度下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率为83.3%。3)基于植物抗病激活剂独特的作用机制,以苯并三嗪酮为母体结构,引入植物抗病激活剂活性片段1,2,3-噻二唑结构,设计合成了 17个目标化合物(系列C)。线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C7,C12,C15在40 mg L~(-1)浓度时对根结线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其中化合物C7活性表现最好,它在20 mg L~(-1)和10 mg L~(-1)浓度下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率分别为75.0%和55.5%。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5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自高;王崇启;董玉梅;肖守华;孙建磊;;设施西甜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7年01期
2 HUANG Yong-hong;MAO Zhen-chuan;XIE Bing-yan;;Chinese leek(Allium tuberosum Rottler ex Sprengel) reduced disease symptom caused by root-knot nematode[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6年02期
3 Gao-Lei Wang;Xi Chen;Ya-Ning Chang;Dan Du;Zhong Li;Xiao-Yong Xu;;Synthesis of 1,2,3-benzotriazin-4-o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spirocyclic indoline-2-one moieties and their nematicidal evaluation[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5年12期
4 钱虹;;新颖杀线虫剂氟噻虫砜[J];世界农药;2015年03期
5 耿小敏;;根结线虫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06期
6 段志芳;付莉;李充璧;;7-取代三唑硫乙氧基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年01期
7 姬妍茹;杨庆丽;董艳;马志军;刘淑霞;张正海;关向军;;豆科植物杀线虫活性的研究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6期
8 安玉兴;孙东磊;周丽娟;徐汉虹;;菊科植物的杀线虫活性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3期
9 周子燕;李昌春;高同春;檀根甲;;三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10 申华;;农药的作用与危害[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7年12期
,本文编号:1289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8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