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云南普朗矿区北部Ⅲ号斑岩体的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23:38

  本文关键词:云南普朗矿区北部Ⅲ号斑岩体的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类型 地球化学 成岩年代 锆石标型 Ⅲ号岩体 普朗矿区


【摘要】: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三江成矿带东南部义敦印支期岛弧带中的典型矿床之一,也是我国本世纪初发现的最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普朗矿区主要由首采区及三个外围矿段(分别为北部、东部及南部外围矿段)组成,前人对首采区斑岩体类型及其岩石学、年代学特征作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相对而言,外围矿段(Ⅱ、Ⅲ、Ⅳ、Ⅴ)斑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程度较低。近年来,矿区外围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逐步展开,为助推外围矿段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评价,作者在参与矿区北部外围地质找矿工程实践中,以矿区北部Ⅲ号斑岩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地质调查、岩矿鉴定、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试等方法,开展岩体地质及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岩年代学、锆石标型特征和Ⅲ号岩体与Ⅰ号岩体综合对比研究,取得一批新资料和新成果。1.通过对岩体产出特征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钻孔岩芯详细观察和系统的显微岩相学研究,确定Ⅲ号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其中:闪长玢岩构成岩体的主体,矿化-蚀变较弱;石英二长斑岩呈不规则岩墙状侵入于闪长玢岩体中,矿化蚀变较强,是主要的成矿岩体。2.选取代表性样品,开展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研究,查明Ⅲ号岩体中石英二长斑岩的Si02含量为60.30%~68.45%(平均64.39%),具典型的中酸性岩特点,闪长玢岩Si02含量为57.75%~59.71%,(平均58.73%),属于中性岩。岩石化学参数反映,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均表现出富钾、低钠的特点,属于钙碱性岩系。两类岩石均表现出富集Rb、K、Cs、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相对亏损Nb、Ti、Zr、Ta等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点。在稀土元素组成上,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均表现出轻稀土富集及分异相对明显、重稀土亏损及分异相对不明显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极为相似。3.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试分析证实,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值介于225.9±3.8Ma~237.9±7.2Ma之间(平均230.6±0.85Ma),石英二长斑岩年龄值变化于209.4±0.9Ma~221.2±3.5Ma(平均212.2±0.54Ma),表明二者是同期(印支期)不同阶段岩浆侵入的产物,其中,闪长玢岩形成相对早于石英二长斑岩。4.应用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方法,对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中的锆石标型特征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的锆石均发育较好的韵律环带,岩浆成因特征明显;锆石总体具富集HREE、亏损LREE、正Ce异常明显和稀土配分曲线左倾的特点;锆石群型主要存在P、S两种主型,12种亚型;锆石形成于富碱低温环境,结晶温度在750~650℃之间;在锆石演化趋势图上,处于地-幔成因钙碱性花岗岩的区域中。5.通过成岩地质环境、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成岩年代及锆石标型特征等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确认:Ⅲ号复式岩体属Ⅰ型花岗岩类,为未经风化的火成岩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石,是造山带的产物,具壳-幔混合源的特征;成岩构造环境为典型的火山弧,与典型的埃达克岩不同。6.Ⅲ号岩体与Ⅰ号岩体综合对比显示,二者在岩石类型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及稀土元素组成、成岩年代、岩石成因、岩浆演化和成岩构造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均具备较有利的斑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的岩体条件。但相对首采区的Ⅰ号岩体,Ⅲ号岩体中的石英二长斑岩出露规模很小、岩浆演化过程的时间跨度略短、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在成分上的分异不明显。这些差异,应是北部外围地表-浅部蚀变-矿化强度较弱的原因,预示深部有找矿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97.3;P618.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耀辉;蒋少涌;戴宝章;凌洪飞;;玉龙斑岩铜矿含矿与非含矿斑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J];岩石学报;2006年10期

2 郑辉;李连松;;浅析青海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的成矿信息[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11期

3 赵明昌;斑岩铜钼(金矿)找矿中物化探方法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1984年02期

4 王建华;李文昌;;香格里拉县松诺斑岩体与普朗斑岩体特征对比[J];云南地质;2014年02期

5 芮宗瑶;黄崇轲;徐钰;齐国明;;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年02期

6 阮道源;粤湘两省锡矿斑岩成岩成矿某些问题[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7 金章东;江西德兴铜厂斑岩体铜品位的分形结构[J];矿床地质;1998年04期

8 郝金华;陈建平;董庆吉;王涛;罗志忠;;青海三江北段陆日格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年04期

9 陈建林;许继峰;任江波;王保弟;余红霞;;俯冲型和碰撞型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J];岩石学报;2011年09期

10 宁奇生;李永森;刘兰笙;傅国民;张江滢;;中国斑岩铜(钼)矿的主要特征及分布规律[J];地质论评;197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宗瑶;黄崇轲;徐钰;齐国明;;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的鉴别标志[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3)——“三江”岩石[C];1982年

2 芮宗瑶;张洪涛;;三江斑岩铜(钼)矿研究现状[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1)[C];1984年

3 张道红;张学书;杨艳;严健;杨平;;扬子地台西缘富碱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A];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建局6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3年

4 芮宗瑶;李荫清;张洪涛;;根据流体包裹体鉴别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的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4)[C];1982年

5 陈文明;盛继福;;深源富碱、硅热流体与铜矿斑岩体斑晶的成因联系[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姜耀辉;蒋少涌;戴宝章;凌洪飞;;玉龙斑岩铜矿含矿与非含矿斑岩成因机制[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文彬;;福建南安蔡西斑岩钼矿床岩体的地质特征及评价标志[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8 丁朝建;王增;申屠保涌;;藏东玉龙斑岩铜(钼)矿带主要成矿岩体Nd-Sr同位素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0)——“三江”论文专辑[C];1990年

9 孟祥金;侯增谦;曲晓明;高永丰;;西藏冈底斯中东段斑岩成矿系统[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肖波;秦克章;李光明;李金祥;陈雷;赵俊兴;范新;;冈底斯驱龙斑岩铜-钼矿区外围矽卡岩型铜矿的分布、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孙乃强;西藏矿产资源潜力巨大[N];中国黄金报;2002年

2 记者 孙乃强;西藏多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取得阶段成果[N];中国黄金报;2002年

3 记者 滕艳;寻找与埃达克质岩有关铜多金属矿[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陶雪琴;西藏打加错地区发现多个矿点[N];中国矿业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佳瑞(Javed Akhter Qureshi);巴基斯坦g侨虻赂癜哐褻u(Au)矿床:矿化、蚀变特征及其成因[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鲍波;岩浆挥发分在矿化斑岩体系演化过程中的行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李世杰;大兴安岭突泉—林西成矿带北段斑岩成矿系统勘查模型与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郝金华;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孙诺;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成矿带典型矿床成矿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李满根;三江南段有色及贵金属矿床成矿谱系研究与资源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王亮亮;西藏冈底斯带驱龙含矿斑岩的特征及与Cu(Mo)成矿的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唐菊兴;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成矿作用与矿床定位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9 陈良;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演化与斑岩钼矿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舒广龙;湖北丰山矿田成矿地质背景及斑岩成矿系列与微细浸染金矿[D];中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云南大理小龙潭地区富碱斑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年代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耀辉;西秦岭火麦地印支期斑岩铜钼矿床成矿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李高峰;新疆东准拉伊克勒克斑岩矿床的蚀变特征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赵阳刚;云南姚安新生代富碱斑岩的地球化学与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王佳奇;西藏雄梅铜矿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谢富伟;西藏雄村铜金矿区侏罗纪斑岩含矿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胡洋;新疆巴尔鲁克地区加曼铁列克得、石屋矿化斑岩体的特征及成矿意义[D];西北大学;2016年

8 梁鹤;华南白垩纪岩背斑岩锡矿成矿斑岩的成因及其成矿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9 孙春迪;云南姚安富碱斑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效应[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10 李芙蓉;云南普朗矿区北部Ⅲ号斑岩体的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293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93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0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