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成像技术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CT成像技术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剩余油分布 流动特征 CT成像技术 润湿性 微观参数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都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具有产量低、含水高、采收率低等特点,如何高效开发剩余油是当前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开展孔隙尺度下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是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关键基础问题,将为剩余油挖潜、开发方案制定等提供理论指导。随着微CT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广泛用于岩石物性分析和微观渗流领域。它能够快速、无损地获取高分辨率流体分布图像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将借助Micro XCT-400型扫描仪开展多相流体分布成像实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孔隙尺度剩余油的分布和流动特征,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出一种新型的CT岩心夹持器,该仪器作为一种模块式外接部件可以连接至成像设备与驱替实验装置中,完成多相流体分布成像实验,获取高分辨率图像;(2)采用非局部均匀滤波方法,同时结合分水岭分割算法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直观展示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状态,抽提孔隙单元构建网络模型;(3)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主要包括:1)结合图像信息,归纳总结不同驱替状态下流体的赋存类型,采用标记求和算法对赋存量进行定量表征;2)基于孔隙网络模型方法和自动多项式拟合算法分析岩石微观参数和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影响;3)抽提单一油相,构建网络模型,研究原油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4)结合不等径毛细管模型建立水驱剩余油微观渗流模型,开展孔隙半径、油滴尺寸以及原油粘度等因素对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规律研究。本文在多相流体微观分布图像的基础上,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运移机理进行了研究,对指导剩余油高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梦茹;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2期
2 刘义坤;刘红卫;潘晓军;;一种结合个人经验判定剩余油分布的模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3 王刚;周林;罗恒;;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1期
4 霍树义,李厚裕,徐金武;剩余油分布解释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应用[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年02期
5 张淑娟,罗永胜,张亚娟,赵书怀;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年01期
6 潘艇,周琦,朱学谦,严秋芬;文95块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和综合治理一体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1期
7 汪立君,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8 孙孟茹,高树新;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杜庆龙,计秉玉,王元庆,杨会东,朱丽红;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单层剩余油分布[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10 孙晖,穆增辉,曲凡军,姚晨明;垦利油田垦12断块剩余油分布综合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原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确定剩余油分布[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世明;戴涛;陈燕虎;胡慧芳;;高非均质油藏高104-5区块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杜庆军;陈月明;王静;;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预测剩余油平面分布[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炜;;据时延地层压力预测寻找剩余油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学武;杨正明;齐亚东;李海波;熊生春;;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杜庆龙;计秉玉;程宝庆;;不同尺度下剩余油的形成与挖潜方法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谷建伟;;基于微观渗流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贺振华;胡光岷;黄德济;何建军;黄捍东;;裂缝油藏剩余油分布的3D地震检测和综合预测[A];“庆贺郭宗汾教授八十寿辰”暨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冯其红;李尚;张伟;韩晓冬;;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10 王丽琼;岳大力;林煜;杨光;;辽河油田曙2-6-6区块杜家台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晓 巫波;精细挖潜剩余油添信心[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林信胜;中原拿到挖掘剩余油“金钥匙”[N];中国石化报;2003年
3 通讯员 张振强;地下“3D片” 地上细细看[N];中国石油报;2012年
4 记者 刘国安 通讯员 罗霞;大港测试大力应用新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李忠权;辽河沈采四道关提高措施效果[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孙清华 李英;“透视镜”中“捕活鱼”[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浩;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2 侯创业;月海油田海南3块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顺康;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微观实验与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邓瑞健;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5 李安琪;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翟志伟;点坝砂体建筑结构对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孙先达;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光明;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调整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胡光义;CR油田综合一体化储层表征与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竞;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伟鹏;QHD32-6油田北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徐俊;临盘油田边底水油藏人工水驱提氋采收率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李晓东;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案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叶峰;曙三区块剩余油分布与二次开发方案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武迪迪;新站北部区块剩余油分析及注水措施调整建议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邓晴阳;新疆石南低渗透油藏水淹识别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姜丽莉;高30及高14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赵石乐;长春油田C区块油藏建模[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张田田;基于CT成像技术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及流动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295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9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