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砷胁迫下硒对旱稻砷吸收转运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发布时间:2017-12-16 10:05

  本文关键词:砷胁迫下硒对旱稻砷吸收转运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旱稻 吸收转运 根表铁膜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活性


【摘要】:我国南方农田砷污染严重,稻米砷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农作物。本研究以As低(V1)、高(V2)吸收两种基因型的早稻为试验材料,选取南方典型的砷污染水稻土,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首先研究了不同的硒形态(S4:亚硒酸钠、S6:硒酸钠)、不同的添加方式(CK、R1:土壤施加浓度1.Omg.kg~(-1)的硒试剂、R2:土壤施加浓度5mg·kg~(-1)的硒试剂、L1:叶面喷施浓度1mg·L~(-1)的硒试剂、L2:叶面喷施浓度为5mg·L~(-1)的硒试剂)在不同砷污染浓度(S1:24.8mg.kg~(-1)、S2:60.24mg.kg.1)土壤中对全生育期旱稻的生物学指标、各器官砷含量以及旱稻根表铁膜的影响;进而研究了在不施加(Se0:0mg·kg~(-1))、根施(R1:1.0 mg·kg~(-1)、R2:5.0mg·kg~(-1))、叶施(L1:1.0mg·L~(-1)、L2:5.0mg-L~(-1))亚硒酸钠对不同浓度的砷污染水稻土(S1:20.1mg.kg~(-1)、S2:65.2mg.kg~(-1)、S3:83.9mg.kg~(-1))中旱稻孕穗期的生长特性、各器官砷硒含量及相关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旱种时,土壤砷含量的增加均会降低两个品种旱稻的秸秆鲜重和籽粒质量,且对品种V2的影响更大,轻度污染中两个品种秸秆鲜重分别降低了30.39%和48.03%,籽粒质量分别降低了31.85%和48.96%;两种土壤中品种V2的秸秆鲜重分别比V1低3.39%和27.88%,籽粒质量低25.78%和44.71%;硒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轻度砷污染土壤中旱稻品种V2的秸秆鲜重,增幅为22.35%~39.76%;硒增加了轻度砷污染土壤中两个品种旱稻的籽粒质量,V1增幅为17.58%~47.79%,V2增幅为35.42%~71.79%,但对S1 土壤中的秸秆质量和籽粒质量没有显著影响。(2)全生育期旱种时,品种V1的各器官砷含量均小于品种V2;随着土壤砷含量的增加,早稻各器官砷含量都有显著增加;外施硒酸钠和亚硒酸钠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砷胁迫下旱稻各器官(根、茎、叶、糙米、精米)砷含量。(3)全生育期旱种时,施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都会降低旱稻根表铁膜、锰膜的数量;硒酸钠和亚硒酸钠都会降低旱稻根表铁膜中砷含量;根施硒酸钠和亚硒酸钠都会大幅度增加旱稻根表铁膜中的硒含量,而叶面喷施硒试剂不会显著改变旱稻根表铁膜中硒含量。(4)砷胁迫下旱稻生长受到抑制,且随砷污染程度加深,孕穗期生物量下降了54.72%~92.41%,株高降低了19.36%~48.97%,根施和叶施亚硒酸钠都显著促进了砷胁迫下旱稻的生长,品种V1生物量升高了 1.43%~122.96%,品种V2生物量升高了6.2%~59.81%,而施加亚硒酸钠对旱稻株高的影响不显著。(5)亚硒酸钠对砷胁迫下旱稻孕穗期As含量及各器官之间的转运系数影响较大,根施高浓度亚硒酸钠(5.Omg·kg~(-1))能显著增加旱稻根系As含量(12.71%~55.69%),同时降低其茎、叶As含量,品种V1降幅分别为16.25~32.09%和15.12%~43.13%,品种V2降幅为7.32%~29.13%和9.47%~43.27%,且叶施亚硒酸钠的效果明显优于根施;砷的转移系数存在品种差异,品种V2的转移系数SR整体高于品种V1,而品种V1的转移系数LS整体大于品种V2,砷胁迫使得旱稻的转移系数SR和LS都有显著的降低,砷胁迫下施加亚硒酸钠使得V1的SR降低了2.77%~47.90%,V2的SR降低了3.57%~44.30%,施加亚硒酸钠对转移系数LS也有一定的降低。砷胁迫也显著降低了旱稻根系和叶对Se的吸收,但是增加了旱稻茎对Se的吸收。(6)旱稻孕穗期的各器官As、Se含量都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品种V1的根和茎、茎和叶、根和叶的As含量相关性分别为0.88、0.90、0.88,Se含量相关性分别为0.79、0.82、0.94(P<0.01)。品种V2的根和茎、茎和叶、根和叶的As含量相关性分别为0.89、0.95、0.85,Se含量含量相关性分别为0.82、0.87、0.77(P0.01)。早稻孕穗期各器官As含量和Se含量相互之间呈现负相关,其中品种V1茎As含量和根Se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37,呈显著负相关(P<0.05)。(7)砷胁迫下旱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都有显著的降低;亚硒酸钠增加了砷胁迫下旱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土壤S1除外)。砷胁迫下旱稻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且随土壤砷污染浓度增加,早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则呈升高趋势;亚硒酸钠有效缓解了砷对旱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在砷胁迫下的两个旱稻品种丙二醛的含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亚硒酸钠明显降低了叶片丙二醛的含量,品种V1、V2的降幅分别为9.29%~29.56%和4.80%~30.79%,且叶施降幅明显高于根施。两个品种的SOD活性相似,但是品种V2的POD以及CAT明显高于V1,在砷浓度增加,品种V1的SOD逐渐降低,POD逐渐升高,而CAT先升高后降低;品种V2的SOD、CAT含量逐渐升高,而POD含量先升高再降低。亚硒酸钠使得品种V1的SOD、POD和CAT的含量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品种V2的旱稻叶片SOD以及中等砷污染的土壤S2中CAT含量升高,POD以及S3土壤中CAT含量降低。本研究表明,在As污染的水稻田中,可以通过改种旱稻并且施用Se的方式来减少As污染毒害,并且提高植物硒含量。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1.6;X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奕梅,褚小刚,董伟民;某冶炼厂周围砷污染影响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年S1期

2 邵汉池,陈俊义,沈丹锋;砷污染对水稻的影响及其转化措施[J];上海农业科技;2002年01期

3 亦农;砷污染在印度扩散[J];世界农业;2003年07期

4 王阳生;冶金部砷污染防治会议在{嚲烧倏猍J];重有色冶炼;1980年Z1期

5 张毅;唐丁丁;;自然因素作用下的砷污染[J];环境保护;1990年05期

6 谢正苗,黄昌勇;土壤-水稻系统中砷污染表征与相关性校验[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6年07期

7 张晓红,陈敏;印度西孟加拉州发生世界上最严重的砷污染[J];环境科学动态;1998年03期

8 张晓红,陈敏;印度西孟加拉州发生全球最严重的砷污染[J];环境导报;1999年01期

9 冯德福;砷污染与防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丁亮;评估孟加拉国的砷污染[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黎明;聂亚峰;周建梅;周廷;鲁胜利;;莲花泡农场农田砷污染分布情况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吴文铸;郭敏;石利利;夏峰;蔡道基;;土壤固砷处理砷污染水体应用研究初探[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3 张辉;;河套地区地下水砷污染成因的同位素证据[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曾东;许振成;;筛选并利用抗砷菌与蜈蚣草互作对砷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5 熊金波;樊昊心;王文明;蔡林;王革娇;;砷污染煤矿土壤砷抗性微生物分离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A];首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会程与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熊金波;樊昊心;王文明;蔡林;王革娇;;砷污染煤矿土壤砷抗性微生物分离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革娇;熊金波;樊昊心;王文明;蔡林;;砷污染煤矿土壤砷抗性微生物分离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A];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周廷;朱宝霞;王新明;马爽;崔洋;常波玮;;蜈蚣草修复东北某地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砷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孙菱;肖思海;杜娟;胡伟;钱新;;砷污染事故区域事故后污染状况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10 程明亮;;环境毒物砷污染与肝病[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世界卫生组织供稿 海萃译;饮用水砷污染灾难逼近[N];健康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倪金合;向砷污染“宣战”[N];中国黄金报;2013年

3 记者 林小春 任海军;德啤被砷污染 但“仍处低水平”[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4 朱景朝;新疆科学家攻克土壤砷污染控制难题[N];西部时报;2013年

5 戴敬凯 杨涛利;盐碱土砷污染有治了[N];中国环境报;2013年

6 太原环医所;砷污染[N];光明日报;2003年

7 潘希;我国科学家“阻击”砷污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8 记者 鄂平玲;独山县砷污染事件已妥善处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王立芳;广西河池受砷污染村民接受治疗[N];西部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董子凡;无形杀手砷污染如何现形?[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纪冬丽;电动—渗透性反应格栅联合修复砷污染土壤效能与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熊金波;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砷污染土壤蜈蚣草根际和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小荣;复合矿化稳定剂对砷污染土壤稳定效果及机理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谢伟;不同水分条件下砷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影响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攀攀;水稻田中砷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控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杨卓悦;砷污染土壤的修复—固化/稳定化及植物修复[D];吉林大学;2016年

5 侯李云;客土改良技术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其对苋菜吸收砷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陈寻峰;砷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殷行行;砷胁迫下硒对旱稻砷吸收转运的影响及生理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8 刘玲;砷污染土壤中砷氧化菌的筛选[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9 唐敏;砷污染土壤萃取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牛秋雅;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295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295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9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