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氨基葡萄糖关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16:32

  本文关键词: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氨基葡萄糖关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分析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微型近红外光谱仪 氨基葡萄糖 N-乙酰-D-氨基葡萄糖 光密度


【摘要】: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是一种广受欢迎的骨关节保健品,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主要生产方式包括甲壳类动物外壳水解法、甲壳素酶解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由于受到原材料供应、价格、环保等诸多方面制约,微生物发酵法将逐渐取代其它两种方法成为GlcN的主要生产法。微生物发酵法生产GlcN虽然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复杂度高、参数众多的非线性动态生产过程带来了较高的分析检测成本,这使得企业的利润被大大压缩,并且传统的分析检测技术耗时较长,无法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影响产品的质量特别是产品品质的批间一致性。因此,将先进的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ical,PAT)引入到GlcN的生产过程中,借助快速、准确、绿色、检测成本低的PAT工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对实现GlcN关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指标快速检测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NIRS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应用广泛的PAT工具,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近红外光谱仪的种类已十分繁多,微型化、便携化、低成本化成为仪器研发的潮流与趋势,在制药过程中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由于采用发酵法生产GlcN时,直接得到GlcN产物时收率低,所以采用先发酵生产N-乙酰-D-氨基葡萄糖(N-acetyl-D-glucosamine,GlcNAc),然后脱乙酰得到目标产品GlcN。因此,本研究首先对NIRS用于GlcNAc浓度测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将NIRS引入到关键生产过程—发酵过程和浓缩过程,探究NIRS在发酵法生产GlcN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发酵过程中GlcNAc浓度测定的可行性研究本研究分析了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和微型近红外光谱仪测定不同体系下GlcNAc浓度的可行性,对两种仪器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下一步生产过程引入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奠定基础。首先,以纯水-GlcNAc体系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条件下配制得到浓度为4.00-160.00 g/L的GlcNAc水溶液样品40个,分别以FT-NIR光谱仪和Micro-NIR 1700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光谱;然后,采用含量梯度法将40个样品划分得到校正集27个、验证集13个样品,经过预处理后建立用于GlcNAc浓度测定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定量分析模型;最后,以Passing-Bablok回归法对两种近红外光谱仪测定纯水体系下GlcNAc浓度的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icro-NIR 1700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与FT-NIR光谱仪间的预测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随后,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NIRS,特别是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发酵液复杂体系下GlcNAc浓度测定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NIRS可实现发酵液复杂体系下GlcNAc浓度的测定,并且Micro-NIR 1700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与FT-NIR光谱仪间的预测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2)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发酵过程中GlcNAc浓度和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的测定研究本研究将Micro-NIR 1700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引入发酵过程中,探究NIRS测定发酵液中GlcNAc浓度和OD值的可行性。首先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采集135个样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GlcNAc浓度,分光光度法测定OD值;然后以90个样品为校正集,45个样品为验证集,分别建立起GlcNAc浓度和OD值的PLSR定量模型,并通过比较不同的数据集划分方法、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变量选择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得到的GlcNAc浓度和OD值定量模型的Rc2、Rp2、RMSECV和RMSEP值分别为0.994、0.995、2.7927 g/L 和 1.9468 g/L 及 0.957、0.947、7.8032 和 7.1084。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拥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实现发酵过程中GlcNAc浓度和OD值的快速、同时测定。(3)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浓缩过程中GlcNAc含量的测定研究本研究将Micro-NIR 1700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氨基葡萄糖浓缩过程中GlcNAc含量的测定,以实现浓缩过程中GlcNAc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浓缩终点的判断。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平行模拟两批浓缩过程,从过程中取样37个,然后从正常生产过程中取样13个,总共采集样品50个。接着以50个样品建立起GlcNAc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分别对数据集划分方法、光谱预处理方及变量选择方法进行详细探讨以进一步优化模型,最终以38个变量建立GlcNAc含量定量模型,模型的Rc2、Rp2、RMSECV和RMSEP值分别为0.992、0.991、1.3436%和0.9496%。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拥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实现浓缩过程中GlcNAc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浓缩终点的判断。本论文的创新点包括:(1)本论文首次对比了 FT-NIR光谱仪和Micro-NIR 1700型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在不同体系下GlcNAc浓度测定的准确性。(2)首次将微型近红外光诣谱仪引入到发酵法生产GlcN的发酵过程,同时实现了发酵过程中GlcNAc浓度和OD值的快速、准确检测。(3)首次将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引入到发酵法生产GlcN的浓缩过程,实现了浓缩过程中GlcNAc含量的快速检测和终点判断。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S218;O657.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重庆大学首创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检验农药含量[J];农化新世纪;2007年10期

2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仪[J];石油仪器;2001年04期

3 钱玉麟;张洋;;近红外光谱仪在矿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1年01期

4 陈育涛;朱秋劲;;近红外光谱仪特性及在牛肉制品检测中的应用[J];肉类研究;2012年05期

5 袁洪福,龙义成,徐广通,陆婉珍;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J];分析化学;1999年05期

6 王帅;冯新泸;管亮;;近红外光谱仪光源稳定性的控制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年12期

7 李克忠,殷宗玲;用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定调和汽油中芳烃、烯烃的含量[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2年01期

8 牛智有;刘梅英;林新;;不同近红外光谱仪在茶叶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9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普鲁克分析用于近红外光谱仪的分析模型传递[J];分析化学;2002年01期

10 苏雷龙;蒋书波;程明霄;何野;徐波;;基于MEMS微镜技术的近红外光谱仪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毕卫红;唐予军;李超;;输油管道油和水含量的近红外光谱仪在线检测技术[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邓德文;郑校先;朱宏霞;;近红外光谱仪在黄酒品质分析中的应用[A];“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技术”试刊论文集[C];2008年

3 曹真真;郑丽敏;吴平;朱虹;田立军;任发政;;用于牛奶成分检测的近红外光谱仪设计[A];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智宏;林君;王一丁;占细雄;;近红外光谱仪中调制器的误差分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皮付伟;王燕岭;鲁超;王加华;韩东海;;CCD短波近红外光谱仪测定牛奶成分的可行性研究[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展[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北京欧普特科技有限公司简介[A];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实习生 邵卫卫;近红外光谱仪——分析测试领域的“火眼金睛”[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茜 通讯员 周宗善;全国首批药品快检车亮相宜昌[N];三峡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朵;基于DMD的哈达玛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全向前;DMD-HT近红外光谱仪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煜;扫频多波长光源在近红外光谱仪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2 耿德春;基于Android平台近红外光谱仪控制及工作状态监测的开发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陈通;Android系统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开发及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4 季绪飞;提高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精度的改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邵志鹏;基于ARM-Linux的智能近红外光谱仪软硬件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崔宏辉;近红外法制浆材定性识别技术与定量模型的建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李灿;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用于氨基葡萄糖关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8 温泉;微型近红外光谱仪信号处理与分析系统开发[D];重庆大学;2008年

9 王刚;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电路系统模块改进设计[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海洋;近红外光谱仪基础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08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08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7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