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分子印迹催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发布时间:2017-12-20 16:40

  本文关键词: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分子印迹催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出处:《江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催化剂 双酚A 银纳米粒子 选择性


【摘要】:双酚A(BPA)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失调,增加癌症的发生几率。BP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存在于塑料制品以及工业废水中,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目前主要采用物理吸附法或者芬顿氧化法去除水溶液中的BPA。但是这些方法不具选择性,不能特异性的去除双酚A。因此寻找选择性好的吸附剂以及催化剂来特异性的去除双酚A是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因其含有与模板分子结构相匹配的孔穴,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而且制备过程简单,机械稳定性好以及重复使用率高,因此可以作为模板的特定吸附剂。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而成的分子印迹催化剂对模板分子也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因此可以用于选择性催化。本文首先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双酚A为模板分子,三氯甲烷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以丙烯酰胺(AM)或者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DVB)或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为交联剂制备了三种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NIPs)。聚合物的组成分别为:MIP1/NIP1(AM/DVB),MIP1/NIP2(MAA/DVB),MIP3/NIP3(AM/TRIM)。通过静态吸附动力学实验比较了不同种类功能单体以及交联剂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确定出MIP1对水相中BPA的吸附性能最好,其在初始浓度为1mmol/L的BPA水溶液中的平衡吸附量为927.32μmol/g。利用Lagergren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聚合物对水溶液中BPA的吸附行为,各种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行为均较好地符合了Lagergren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而不符合Lagergren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对MIP1以及NIP1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IP1比NIP1具有更粗糙的表面以及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采用静态吸附平衡实验以及Scatchard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298K条件下MIP1在低浓度的BPA水溶液中的平衡吸附常数K_B和最大表观吸附量Q_(max)分别为106.01L/mmol和266.66μmol/g;在高浓度的BPA水溶液中的K_B和Q_(max)分别为14.27L/mmol和1236.88μmol/g。以苯酚为对照物,通过对底物的选择性实验得到MIP1对BPA的吸附量远远大于对苯酚的吸附量,选择性因子I为1.43,说明制备的MIP1对BPA有较好的选择识别性。通过重复使用实验研究了MIP1的重复使用性能。当重复使用三次时,聚合物的吸附量为初始吸附量的97.07%;当重复使用5次时,吸附量仅为初始吸附量的91.67%。因此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重复使用3次。在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基础上,还初步探究了负载金属银纳米粒子(AgNPs)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催化剂的选择性催化性能。以双酚A为模板分子和催化底物,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银纳米粒子为催化活性中心,制备了双酚A分子印迹催化剂MIPs-AgNPs。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还制备了聚合物催化剂NIPs,MIPs,NIPs-AgNPs。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仪器对制备的分子印迹催化剂进行表征。利用双酚A的氧化反应实验研究了催化剂对底物分子的催化效果,得出MIPs-AgNPs的催化效果最好。当反应时间为4小时,双酚A的转化率达到了78.6%。以四溴双酚A为对照物,研究了MIPs-AgNPs的选择性催化性能。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四溴双酚A的转化率为50.7%,表明MIPs-AgNPs对模板分子双酚A具有选择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31.3;O643.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丙庆;潘勇;赵建军;黄启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进展[J];现代科学仪器;2006年06期

2 曹丙庆;潘勇;赵建军;黄启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传感器应用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7年08期

3 邓芳;李越湘;罗旭彪;董睿智;涂新满;王玫;;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4期

4 李玲玲;;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李楚婷;吴国栋;刘国强;傅孙思;翟云云;刘海清;;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12年18期

6 刘俊秋,罗贵民,沈家骢;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应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年04期

7 尚宏周;梁红玉;张小梅;孙晓然;张秀凤;韩利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3年12期

8 卢彦兵,梁志武,项伟中,徐伟箭;奎宁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9 曲祥金,周杰;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王永健,白姝,孙彦;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合成[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丙庆;潘勇;赵建军;伍智仲;王艳武;刘卫卫;黄启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曹丙庆;潘勇;赵建军;黄启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进展[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3 李琳;何锡文;陈朗星;张玉奎;;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应用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4 辉永庆;何小波;邓义;;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复杂体系中铅的分离富集[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5 辉永庆;钟志京;何小波;邓义;;铅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与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刘维娟;张玲;张春涛;郭亚萍;张智超;;三唑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志英;张玲;冷连;张智超;;以2-(2,4-二氯苯氧)丙酸为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 Ⅱ.固相萃取研究[A];'2006天津市第十七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学军;许振良;杨座国;邴乃慈;冯建立;;金属配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9 韩瑞芳;邢小翠;宓怀风;;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有活性的天然微量蛋白质并比较天然蛋白质与克隆细菌蛋白质的酶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王荷芳;严秀平;;离子液体辅助非水解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杂化分子印迹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勇邋周建平;分子印迹聚合物助力新型给药系统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利用快速检验技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3 朱海升 蔡光明;依据新技术提升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媛;基于双层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秦世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朱晓兰;久效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王涎桦;功能化环丙氨嗪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5 赵冬艳;亲水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喹乙醇检测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朱秋劲;17β-雌二醇及结构类似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和表征[D];江南大学;2007年

7 曾庆斌;基于金属卟啉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夏建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9 汤凯洁;苄嘧磺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痕量分析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9年

10 马悦;高性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晓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固相萃取性能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赵婷峰;埃博霉素B的分离纯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吴文琳;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环境污染物残留分析及吸附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春丽;食品中小分子污染物印迹聚合物制备及特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琬桐;哌虫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苏婷婷;巴比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赵丹;氟磺胺草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李珊珊;植物生长素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D];新疆大学;2015年

9 唐菲;两种介孔硅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10 于欣平;菌类微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吸附分离抗生素的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2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12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9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