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法处理压裂返排液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物化学法处理压裂返排液的研究 出处:《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油气井压裂作业是油气井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各油田普遍采用。油气井在压裂过程中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己成为当前油气田水体污染源之一,深入研究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方法,对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压裂返排液的来源、组成、污染特征及治理现状,采用化学预和生物法联合处理压裂返排液,重点研究了生物化学法处理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在化学预处理实验中,采用自制聚硅酸铝铁混凝剂(PSAF)混凝预处理方法。利用Design-Expert设计正交试验考察SiO2浓度、Si/(Fe+Al)摩尔比、pH等对PSAF性能的影响,优化PSAF的制备条件,并与PAC、PAM等传统混凝剂比较混凝处理结果,结果显示:Si/(Fe+Al)摩尔比、pH对PSAF性能影响较大,PSAF最优配比为:w(SiO2)=3.4%,n(Si)/n(Fe+Al)=1.3,pH=1.8。最优组的混凝效果比PAC、PAM都要优良;经PSAF混凝处理后的模拟压裂返排液的浊度降低率为88.63%,这为后期的生物法处理降低了难度。在生物处理实验中,利用混凝预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配制改良培养液,对小球藻进行半固化混养,利用Design-Expert设计正交试验,考察改良培养液中,混凝后的压裂返排液的浓度、活性炭浓度及β-甘露聚糖酶浓度的影响。对小球藻接种混养一个周期(7d)后,分别测定每组处理后改良营养液的浊度和藻细胞密度,优化处理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培养液的最优配比为:c(混凝后的压裂返排液)=200mL/L,c(活性炭)=100g/L,c(β-甘露聚糖酶)=171.08mg/L。利用优化的改良培养液培养小球藻,藻密度由0.0774×107个/mL增加到0.4149×107个/mL,压裂返排液的浊度降低率达到91.61%,浊度降至2.29mg/L,符合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为了验证生物化学法对压裂返排液中的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文章最后引入了COD去除率作为检验指标,通过混凝-厌氧-微藻处理的工艺,以最优组改良培养液对小球藻进行培养,COD去除率达到了91.3%,最终CODCr降解到56.38mg/L,符合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验证了化学预-生物处理的可行性及高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么建屏;;过滤浮桶排液改为自动排液[J];金属矿山;1980年05期
2 肖盖时;;铊富集工序外排液含镉的根除[J];湖南冶金;1982年02期
3 陈邦固;张文钺;杜则裕;张惠来;许玉环;秦伯雄;黄金如;;排液扩散氢测定法的进一步研究[J];焊接通讯;1984年04期
4 陈大辉;一种描述啤酒泡沫质量的实用方法[J];酿酒科技;1995年01期
5 张吉东;;油田压裂返排液的处理研究现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22期
6 汪孟洋;王连习;朱公顺;;中原油田机抽排液现状与思考[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年03期
7 李勇明;岳迎春;杜成良;钟烨;江有适;毛虎;;压后多层排液模型研究与应用[J];油气井测试;2010年02期
8 常灵光;自调恒定液位安全排液器的设计和应用[J];化工设计;1995年01期
9 张维;康恒;张美珍;;一种压裂返排液处理方法及装置[J];工业水处理;2013年12期
10 程晓刚;压后排液求产配套技术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宝坤;陈彦;刘鑫;;吉林油田压裂返排液处理方法研究[A];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田常青;陈宝金;李翠萍;;超声旋流气动雾化排液采气技术[A];2008年石油装备学术年会暨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帮华;解永刚;李晓芸;徐勇;胡康;李耀;常霞;张昆;马国华;李广伟;薛刚计;侯亚龙;师仲宝;;基于涡流原理的井筒及管道排液技术研究及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金世祥;;精馏塔加温前节能小议[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许忠;吐哈井下公司氮气排液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记者 王志田邋通讯员 徐冠达;大庆首次应用二氧化碳气举排液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许忠 韩建栋 通讯员 靳庆珍;吐哈气举排液技术走进长庆油田[N];中国石油报;2006年
4 许忠;特种作业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2年
5 通讯员 许忠;吐哈油田首次用抽油机排液采气[N];吐鲁番报(汉);2009年
6 任厚毅;国内首台连续试油排液车试验成功[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黄敏清 何冰 钟金嫦;“海林小弯管”实现仪表绿色排液[N];中国石化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肖;生物化学法处理压裂返排液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2 范红良;川东地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处理试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王炯;基于加速管外排液技术的强化换热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4 何婷婷;压裂返排液重复再利用技术室内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5 查仁兰;压裂返排液中残余硼交联剂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6 刘璇;江苏油田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7 何红梅;生物法处理压裂返排液的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8 田培蓉;胍胶压裂返排液重复利用影响因素及消除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9 郭威;非常规压裂返排液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10 李兰竹;探井压裂后高效排液及计量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本文编号:1313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13659.html